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徵的一生有多坎坷?如何評價魏徵?

魏徵的一生有多坎坷?如何評價魏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魏徵,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初五,長安城一片歡快氣氛。家家戶戶院子裏豎起長長的竹木竿,竿頂飄懸着紙或布製作的五顏六色的長條旗,稱爲“發願幡”,上有墨書,風吹幡動,祈求長命百歲。人們喝驅邪解毒延年益壽的“屠蘇酒”,吃發散五臟鬱氣預防時疫的裝着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的“五辛盤”,當然更少不了“膠牙餳”(麥芽糖)和“湯中牢丸”(水餃。用麪皮捏成半月形裹餡,大鍋滾水,煮熟撈出,食時佐以醋和蒜。帶湯,湯中撒芫荽韭菜等。)。互相串門拜年,晚輩見了長輩,右膝着地,道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等賀節之詞;平輩見了,互相叉手,道聲“萬歲”。

鄭國公魏徵就着一盤醋芹吃完了人生中最後一碗水餃。魏徵喜歡吃醋芹,他經常向李世民進諫,搞得李世民下不來臺,就問左右,這個羊鼻子有啥嗜好沒有?左右說,沒啥嗜好,就喜歡吃醋芹。李世民第二天下班,留魏徵吃個便飯,上了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三下五除二把三碗醋芹吃光了。李世民哈哈大笑,平時你經常跟我說沒啥喜好,現在被我抓住把柄了吧。魏徵說,我平生沒啥嗜好,就好這一口,讓皇上見笑了。李世民聽了,大爲感動,慨嘆良久。

魏徵病得很重,咳聲連連。他身穿朝服,拖着玉帶,側臥在胡牀上,身上蓋着李世民前幾天御賜的素褥布被。妻子裴氏和子孫們圍在牀前,個個臉有戚容。忽然間,下人來報,皇上駕到。子孫們聽了,趕緊避入後堂,只留裴氏侍奉。慌亂之間,李世民已經帶着太子李治和衡山公主走了進來。魏徵在裴氏攙扶下掙扎着便要起身行禮,李世民大步走到牀前,坐下,握住了魏徵的雙手,涕淚橫流,魏徵也哭。

哭罷,李世民說,你有啥私人要求儘管提,我一定滿足你。魏徵說,"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寡婦不愁織布少,愁姬周江山要亡。意即心裏只有國,沒有家。)。李世民一把拽過衡山公主說,我要把她嫁給你大兒子魏叔玉,跟你結成親家。你勉強掙扎起來看看新媳婦(公強視新婦)。魏徵欠身看了,已不能給李世民拜謝行禮。

李世民當晚回去,夢見魏徵活生生站在他面前,正跟他激烈爭吵,氣得他面色紫漲。第二天凌晨,初陽破曉,魏徵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享年六十三歲。古人云,六十三,七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他終於沒邁過這個檻。

魏徵的一生有多坎坷?如何評價魏徵?

魏徵一生坎坷多折。

魏徵父親名叫魏長賢,“博涉經史,詞藻清華”,曾被北周皇帝聘爲著作郎,立志編纂《晉書》,卻因性格耿直,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爲屯留縣令。親友中有人指責他“不相時而動”,規勸他做人要識時務,他回信說,“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女不懷歸,而悲太子之少”,“窮達運也,其如命何”。一個人混的牛逼不牛逼,運氣的成分很大,窮就是我的命,我怎麼敢逆天改命呢?

不久魏長賢掛冠歸隱,在鉅鹿郡曲陽縣種地,朝廷屢徵不至,六十四歲時,小妾給他生下一個兒子。老來得子,魏長賢十分高興,給兒子取名魏徵,字玄成。魏長賢對小魏徵寄予厚望,從小教他讀書寫字,給他講祖輩的榮光,以及自己爲啥放棄富貴榮華,掛冠歸隱。魏徵耳濡目染,深得其父薰陶,也養成了日後耿介執拗的性格,臨終前跟李世民說的那句"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就出自父親寫給親友的辯白信。魏長賢從小就讓魏徵背這封信,魏徵銘記於心。

快樂的日子是短暫的。魏徵十歲時,魏長賢駕鶴西歸,魏徵和母親被諸兄趕出家門,母女倆相依爲命,十六歲時,母親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留下魏徵孑然一身,形影相弔。都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但是魏徵從小接受了父親良好的教育,明白人越窮,志向越要遠大崇高,唯有如此,才能對抗殘酷冷峻的社會現實。志向就是一口心氣,如果一個人物質生活貧乏,卻連一口高遠堅韌的心氣都沒有,這輩子也就完了。

魏徵“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出家爲道士”。人窮,但他沒想着做點小買賣掙點零花錢,或者租上二畝地混個小地主,他明白,這些都改變不了命運,人窮就要多讀書,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於是他出家當了道士,當道士有兩個好處,一是道觀裏管飯,不用爲嘴裏一口嚼穀奔命,二是道觀裏書多,能潛心研讀,不受俗世紛擾。

魏徵“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縱橫學即合縱連橫之學,鼻祖爲蘇秦張儀,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解釋:“縱橫之士,欲以脣吻奏功,遂競爲美辭,以動人主。”就是說,靠一張嘴皮打天下,給老闆出主意,讓老闆按照你說的去做。用現在信達雅一個解釋,便是“忽悠”。

魏徵在道觀裏一讀就是二十年,三十七歲方纔出山,在武陽郡(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郡丞(郡守的副手)元寶藏帳下典書檄(寫文書材料)。大業十三年(617年)春天,李密攻破興洛倉,開倉放糧,恣民所取,老弱負繦,道路不絕。元寶藏趕緊起兵響應李密,加入了瓦崗軍。李密見元寶藏每次報告都寫的特別好,知道元寶藏帳中有高人,召來,魏徵獻了十條計策,李密擊節讚賞,但是不能用。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帶着魏徵王伯當常何等人來到長安,投奔了李淵。

魏徵長得並不出衆(貌不逾中人),也沒有很高的地望,所以並沒有在唐廷脫穎而出,久不見用。恰在此時,李淵父子遇到一個難題,便是招降徐世勣。李密投唐之後,留下的地盤和勢力都被徐世勣接收了,各方勢力都想拉攏他,王世充李淵竇建德都對他拋出了橄欖枝。徐世勣左右權衡,看看跟誰有肉吃。當時李淵勢力最小,最窮,距黎陽最遠,並非徐世勣首優選。魏徵抓住這個機會,毛遂自薦,跟李淵說,我去忽悠(遊說)他。

魏徵的一生有多坎坷?如何評價魏徵? 第2張

途中魏徵寫了首《述懷》詩,表達了難以名狀的複雜心情: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其實我心裏很怕,但是既然已經答應人家了,只能不畏艱險,全力以赴。

魏徵跟徐世勣並不熟,他只是李密帳下並不被重用的一個謀士,徐世勣卻是瓦崗寨創始人之一,跟單雄信和王伯當並駕齊驅,兩人交集很少。魏徵日夜兼程來到黎陽,在客棧裏給徐世勣寫了一封信,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魏王李密擁兵百萬,佔了半個天下,卻在關鍵時刻被王世充打敗,投奔了李唐,“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歸,不可以力爭”。王世充和竇建德皆非成大事的料,你得瞪大兩隻鈦合金慧眼,認清形勢,認清老闆,“若策名得地,則九族蔭其餘輝;委質非人,則一身不能自保。今公處必爭之地,乘宜速之機,更事遲疑,坐觀成敗,恐兇狡之輩,先人生心,則公之事去矣。”你要是繼續騎牆觀望,小心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徐世勣聽了,決定投奔李唐。

很快竇建德攻破黎陽,任命魏徵爲起居舍人。起居舍人就是記錄竇建德一言一行的隨身侍從。李世勣身在夏營心在唐,找機會脫離竇建德掌控,不顧父親李蓋安危,跑回了長安,魏徵卻對竇建德忠心耿耿,提了很多寶貴意見,其中一條便是屯田。

魏徵說,王世充有洛陽,李淵有長安,夏王卻沒有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你現在勢力雖然看起來龐大,卻是虛胖,跟真正的高手幹起來,凶多吉少。你得屯田整頓,積蓄力量啊。但是竇建德打了好幾場勝仗,連敗宇文化及和羅藝等人,驕傲自雄,聽不進魏徵意見,卻聽了別人意見,趁着李世民和王世充在洛陽相持之時,舉國南下,妄圖火中取栗,卻被李世民一戰成擒,授首長安。

魏徵回到長安,受到李建成重用。魏徵勸李建成親征劉黑闥,網羅河北羣雄,與李世民的山東豪傑對抗。還勸李建成先下手爲強,幹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一直下不去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抓住魏徵責問,你爲啥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徵說,太子早聽我的話,落不到今天的下場。

李世民本想殺死魏徵,卻被尉遲恭攔住了。尉遲恭說,太子的勢力都在河北,魏徵是河北羣雄的代言人。如果殺了魏徵,河北羣雄人人自危,或者投奔突厥,到時候局勢就危險了。李世民聽了,問魏徵,想不想戴罪立功,魏徵點頭如搗蒜,願意願意。遂前往河北,安撫太子舊部。半路遇到太子舊部李志安和齊王舊部李思行被押往長安。

魏徵說,長安城中的太子舊部和齊王舊部都不追究,卻追究身在河北的這兩人,河北羣雄豈不人人自危?我還去安撫人家,誰信啊。“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我出來的時候,主上許我便宜從事,“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於是放了二人,前往河北,方纔功成。李世民聽了,非常高興。

魏徵是唯一敢跟李世民犯顏直諫的人。李世民戰將出身,一臉絡腮鬍,霸氣側漏,身邊人見了,無不戰慄,房玄齡是李世民最爲親近信任的人,見了李世民嚇得大氣不敢出。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氣場太強,於是每次跟人說話,都是和顏悅色,儘量語氣親柔。只有魏徵多次跟李世民在大庭廣衆之下吵架,氣的李世民吹鬍子瞪眼睛,回去跟長孫皇后說,這個鄉巴佬,遲早弄死他。長孫皇后說,你有魏徵這樣的諍臣,是大唐之福啊。

李世民說,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其嫵媚耳。魏徵說,你讓我進諫,我纔敢進諫,你不讓我進諫,我怎麼敢犯龍鱗呢?

魏徵也知道自己的短板,便是在李世民的創業過程中沒有一絲一毫的功勞,只是長了一張會忽悠的好嘴,方纔得到重用。“徒以辯說,遂參帷幄”,因此受到秦王府很多舊部羨慕嫉妒恨,總是給李世民上眼藥。魏徵也知道“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的道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因此多次向李世民以眼睛有病爲由提出辭職,想回家養老。

李世民說,你還不能回家。你知道金子吧,在金礦中放着,跟石頭有啥區別呢?只有讓良匠鍛鍊成金器,方纔價值連城。我就是金石,你就是良匠,你得時時刻刻鍛鍊我成才啊。你雖然有點病,但還不老,怎麼能撂挑子不幹呢。

魏徵的一生有多坎坷?如何評價魏徵? 第3張

李世民說,貞觀以前,房玄齡對我幫助最大。貞觀以後,魏徵對我幫助最大,親解佩刀,以賜二人。李世民問羣臣,魏徵跟諸葛亮比,誰牛逼?岑文本說,諸葛亮文武雙全,魏徵就會耍嘴皮子,兩人沒有可比性。李世民說,你錯了。魏徵用仁義道德感化我,想讓我成爲堯舜一樣的明君,諸葛亮比不上他。

魏徵跟李世民說,我想當良臣,不想當忠臣。良臣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咱倆你當明君,我當良臣,雙贏就好。如果有一天你殺了我,那麼我成了忠臣,你成了昏君,這就雙輸了。李世民聽了很感動,賜了他五百匹絹布。

陳寅恪先生說,魏徵賣直,太宗邀名,二人演的一手雙簧好戲。

因此魏徵並不是我們印象中古板峭直的形象,他是研究縱橫術長達二十年的人,深諳進退周旋之道。他進諫或者不進諫,進諫什麼內容,都是有分寸講方法和經過周密考量的,並非一味愚直。

魏徵在人生中最後一刻,頓悟了父親給他起這個名字的良苦用心。徵,召也,行於微而聞達。玄爲懸的古字,玄成意即高遠。父親希望他日後平步青雲,飛黃騰達,不像自己一輩子窩在小村裏種地,蹉跎歲月。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給予了魏徵很高的評價,卻被當時的理學家程頤挑刺。程頤說,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魏徵一生換了好幾個主公,每個主公都在盡心竭力輔佐,這種人不值得稱頌,希望司馬光能從“不忠”的角度評價魏徵。司馬光拒絕了這個荒唐的建議,認爲魏徵是“社稷之臣”,以身許國,功莫大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