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亡國的崇禎自殺前有機會扭轉乾坤嗎?

亡國的崇禎自殺前有機會扭轉乾坤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皇帝也算勵精圖治了,可他最後還是走向了亡國的不歸路,當李自成攻進北京城他無奈選擇自殺。那麼,在他自殺之前他是否有機會重振旗鼓,扭轉乾坤呢?今天,小編就一起和大家來分析這個問題。

亡國的崇禎自殺前有機會扭轉乾坤嗎?

網絡配圖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帝殺妻滅女後,與大太監王承恩前往煤山,一咬牙吊死在一棵歪脖樹下,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經典名句。在此時,崇禎帝還留下著名遺詔:“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從遺詔中不難看出,崇禎帝在將失國的罪責歸於臣下,認爲自己德行不夠導致社稷顛覆,其實直到最後一刻,他都未曾明白,真正導致他亡國的因素其實是一個現代玩策略遊戲的人都能明白的簡單道理。

我們玩現代策略遊戲的人都知道,內亂是最可怕的事情,一旦你的稅率水準調過高,地方會出現反叛,反叛加劇會出現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體的坍塌。稅率過高,導致地方反叛,地方反叛要軍隊鎮壓,則需要加大財政支出,而反叛的地方是收不上來稅的,故而只能加大其他地區的稅率,其他地區的稅率增加,也會導致其他叛亂噴發,最終從一地的糜爛變成局部糜爛,最終成爲全局的坍塌,而軍隊會在剿滅叛亂中疲於奔命,耗盡政府最後一滴精血,最後隨着外敵入侵或者其他原因,導致整個國家徹底崩潰。其實這就是崇禎朝廷最終被滅的終極原因。

亡國的崇禎自殺前有機會扭轉乾坤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崇禎朝,爲了應對遼東的戰事加派遼餉,一年遼餉多大1200萬兩,百姓不堪其苦,正值陝西大旱,民不聊生,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揭竿而起,陝西大亂。而爲了剿滅陝西叛亂,不得已加派“剿餉”,爲了圍堵闖軍地方開始編練新軍,爲此而加派“練餉”,最終三餉的支出超過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倍有餘。如此大面積的收稅,讓百姓苦不堪言,難以承受,已經從心裏放棄了明朝朝廷,此時的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必然得到人民的擁護,最終讓本來是處在一地的叛亂髮展成涉及多省的叛亂。

對於崇禎朝廷而言,陝西叛亂,陝西的稅收沒有了,爲了剿滅陝西李自成叛亂,派軍隊入陝西,則需要周邊省市提供糧餉,周邊省市的負擔加重,最終負擔全轉嫁到百姓頭上。李自成又屬於流動作戰,戰爭打到哪個省,哪個地方糜爛,最終導致朝廷能收上來的稅收會越來越少,而軍事支出越來越多,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直到大廈傾倒,政府倒臺。

亡國的崇禎自殺前有機會扭轉乾坤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其實對於崇禎帝而言,不管是先跟滿清講和,將遼東的兵力、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對付李自成不失爲一個很好的選擇,平定李自成,掃平國內反叛,發展經濟,積累實力,最終跟滿清對決,以明朝的整體經濟實力而言,平定遼東應該不成問題,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但是由於明朝的一貫強硬色彩,最終導致兩個目標都未能實現,最終江山易主,山河變色。但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所以最終即使我們知道答案,也只能徒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