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蒲松齡的一生是怎樣的?他爲自己平凡無奇的生活找了另一種精彩

蒲松齡的一生是怎樣的?他爲自己平凡無奇的生活找了另一種精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蒲松齡,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凌晨,初陽薄曉,76歲的蒲松齡照常起來,雖然由於前幾天偶感風寒有點氣喘,肋下有點疼,但是毫無大礙。他獨自洗漱完畢,吃了早飯,拄着柺杖去百步之外拉屎,兒孫怕他出意外,想讓他就近方便,但他堅持捨近求遠,兒孫們沒辦法,只好在身邊攙着他,蒲松齡很生氣,你們一個個都太討厭,我自己能行。

吃罷午飯,蒲松齡回屋睡了一覺,起來已是酉時,落日西斜,紅光滿室,他走到窗前書桌旁,正襟危坐,手裏拿着耗盡畢生心血寫就的《聊齋志異》,面帶微笑。待到兒孫們叫他吃晚飯,發現不知何時,他已悄然離世,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蒲松齡的一生是怎樣的?他爲自己平凡無奇的生活找了另一種精彩

大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四月十六日黃昏,蒲松齡出生于山東淄川城東蒲家莊故宅北屋。蒲家莊原名滿井,莊東有井,蓄水常滿,溢爲溪流,遂有此名,楊柳依依,環合籠蓋,隨溪逶迤。蒲松齡祖上名叫蒲壽庚,南宋末年,蒲壽庚佔據泉州,陸秀夫帶着小皇帝前去投奔,蒲壽庚閉門不納,投降元庭,導致南宋十萬軍民崖山投海。

元鼎傾覆,大明立國,朱元璋下令盡屠蒲氏後人,男子世代爲奴,女子世代爲娼。蒲松齡這支始祖名叫蒲魯渾,被殺的只遺一孤,易姓更名,養於外家楊氏,至洪武中期,始復蒲姓;至明末,子姓日繁,所居滿井莊遂易名蒲家莊。

蒲松齡父親名叫蒲槃,少肯研讀,手不釋卷,器識超遠,雖然畢生沒中秀才,只是童生,但是知識淵博,開始做點小買賣,後來回家種了地,處事中和,喜怒不形於色。蒲松齡母親生他時,夢見一個又瘦又病的和尚走了進來,肚臍上貼着一塊銅錢大小藥膏。等到蒲松齡生下來,果然肚臍上有一顆銅錢大小的黑痣。

大清順治七年(1650年),蒲松齡十一歲,開始跟着父親讀書。蒲松齡天性聰慧,經史過目不忘,父親非常喜歡他。順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齡18歲,娶妻劉氏。劉氏溫柔賢惠,樸實寡言,被妯娌們聯手欺負,蒲槃眼看弟兄幾個過不下去,便給他們分了家,蒲松齡分得薄田二十畝,破舊農具若干,老房一間。蒲松齡攻讀爲業,家裏生活全靠劉氏一力操持。劉氏安貧守舊,把衣服縫縫補補不至於凍着,每天喝粥不至於餓着。量入爲出,織機不輟,即使豐收年景,也出去挑野菜補貼生活,蒲松齡動情的說她“惜福”。

順治十五年(1658年),19歲的蒲松齡考中童生。順治十八年(1661年),山東棲霞於樂吉舉兵抗清,清廷派兵鎮壓,牽連甚衆,數百人被誅戮於演武場,碧血滿地,白骨撐天。蒲松齡親眼目睹慘狀,後來寫入《聊齋志異》的《野狗》和《公孫九娘》中。這一年,蘇州哭廟案發,大才子金聖嘆被殺,臨死說了兩個字,好疼。

康熙三年(1664年),蒲松齡在好友李堯臣家讀書。二人“朝分明窗,夜分燈火,相期有成”。還制定學習計劃,“日誦一文書之,日讀一經書之,每晨起而爲之標日也。庶使一日無功,且愧且驚,汗涔涔下矣”。

爲啥讀書要兩人一起讀?一來互相探討,二來相互鼓勵。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沒人督促,就會什麼都不想幹。我們身邊很多人,最開始雄心勃勃,考研,考公,考證,但是鮮有成功者,主要原因便是離開學校之後,沒有學習氛圍,自己定力不足。

李堯臣在青雲寺苦讀,取“平步青雲”寓意,蒲松齡前去探望,作詩云:諸峯委折碧層層,春日林泉物色增。山靜桃花幽入骨,谷深溪柳淡如僧。崩崖蒼翠雲霞滿,禪院荒涼鬼物憑。遙憶故人邱壑裏,半窗風雨夜挑燈。

康熙九年(1670年),31歲的蒲松齡南下江蘇寶應,給縣令孫蕙當了幕僚。之所以拋婦棄子跑這麼遠打工,皆因家裏太窮,過不下去了。途經忻州,忽降陰雨,客於逆旅,一起住旅店有個姓劉的,跟他講了當地桑生和狐狸精戀愛的故事。蒲松齡頗有感觸,遂成《蓮香》一篇,後來收入《聊齋志異》。

蒲松齡的一生是怎樣的?他爲自己平凡無奇的生活找了另一種精彩 第2張

來到寶應,他給妻子寫信報平安,詩曰:年來憔悴逐風塵,貂蔽誰憐季子貧。瑟瑟晚風吹落木,蕭蕭衰柳怨行人。秋殘病骨先知冷,夢裏歸魂不記身。雁足帛書何所寄,布帆無恙旅愁新。

蒲松齡遊歷揚州各地,見識大江小河,賦詩曰:羈旅經年清興減,消磨未盡是雄心。

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齡回到家鄉,開館授業。看過《儒林外史》的朋友都知道,科舉考試,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是考不上的,大多數人到了秀才一階就止步了。但是考上秀才並不能吃上皇糧,還需自謀生路。畢竟念過書,不可能去工地搬磚,一般要麼當孩子王,一邊幹家教一邊學習,準備再考,反正沒有年齡限制。要麼去衙門幹幕僚,要麼去商鋪當記賬先生,要麼挎個藥箱幹醫生,“儒醫不分麼”。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作亂,第二年,朝廷爲了籌措軍費,發佈“捐納”之令。就是說,不用考,可以花錢買,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童生每名捐銀一百兩,秀才每名捐銀一百一十兩。這裏簡單說一下明清考試製度。

清襲明制,三年一考。第一階叫童生,童生在縣裏考,考中童生相當於有了學籍。第二階叫秀才,市裏考(州),考中秀才不用捐糧納稅,見了當官的不用跪。第三階叫舉人,省裏考(府),考中舉人就是後備官員,有了做官資格,但是能不能做官還得想辦法。第四階叫進士,京師考,考中就能給官。第五階叫殿試,皇帝親自面試,能得皇帝面試的就是人中龍鳳了。

蒲松齡一輩子沒考上秀才,只是個童生。上一篇寫的紀曉嵐,考中殿試二甲第四名。這就是學渣和學霸的區別。

康熙十五年(1676年),蒲松齡37歲,作《秋柳》詞,中有“斜倚西風無限恨,離愁別緒一條條”之句。有朋友請吃飯,作《沁園春》詞,中有“念窮途不遇,我狂似絮”之句。可見心情之苦悶。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齡40歲,《聊齋志異》書成。聖人云,四十不惑。就是說人活到四十歲,該明白的也就明白了,不該明白的也就不用明白了,知道自己該幹啥,趕緊幹,到了五十歲,成不成的,就看天意了(知天命)。蒲松齡活到四十歲一事無成,窮困潦倒,是個世俗意義上的“失敗者”,唯可聊以自慰的,便是寫些神神鬼鬼的“無用之作”。這些文章既換不來功名利祿,也換不來柴米油鹽,純屬閒極無聊打發時光,跟打遊戲打麻將下象棋其實沒啥區別。“不做無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他在《聊齋自志》中說,“才非幹寶,雅好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物以好聚,所積益多”。蒲松齡之所以寫這些玩意,主要是因爲喜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時間一長,人們都知道他寫鬼故事,於是紛紛投稿,素材源源不斷向他涌來,他將這些故事潤色修改,集成一冊。

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媽媽告訴他,生他時夢見一個老病且窮的和尚,肚臍上貼着一個錢形膏藥,而自己現在的處境跟和尚面壁打坐敲木魚唸經毫無差別,“門庭悽寂,冷淡如僧;筆墨耕耘,蕭條似鉢”。心想,他上輩子可能的確是個降妖伏魔的和尚,見識神鬼無數,這輩子投胎轉世,要把這些神神鬼鬼寫下來。

蒲松齡的一生是怎樣的?他爲自己平凡無奇的生活找了另一種精彩 第3張

康熙十九年(1680年),蒲松齡正式在淄川西鄉西鋪畢際有家開館授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蒲松齡把歷年應酬文字集結成冊,寫道,我從小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喜歡東塗西抹,時間一長,大家都知道了我的名字,動輒與我詩文唱和,我不堪其擾,就跟他們開玩笑說,不請吃飯不寫詩,原意是希望大家少煩我,即使如此,請我吃吃喝喝的人還是越來越多,都是些無病呻吟之作,俗不可耐。我把這些集結成冊,置於案頭,靜等落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蒲松齡補本縣廩膳生。廩膳生即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須爲應考的童生具結保證無身家不清及冒名頂替等弊者,每年發廩餼銀四兩。這年著名詞人納蘭容若去世,年僅31歲。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齡48歲,前往濟南府考秀才落第,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考試。古人云,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仕,不應再仕。一個人四十歲還考不到功名,說明沒有靠讀書吃飯這個命,就該死心了。蒲松齡“哀莫大於心不死”,考到將近五十,連個秀才都沒考上,心中抑鬱,可想而知。

從濟南趕考回來,蒲松齡攬鏡自照,發現白髮叢生,喟然嘆曰,年來白鬚,歲添一莖,鉗去復生。攬鏡蒼然,頓增感憤。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齡寫了《煎餅賦》,“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帶黎煙而攜來,色柔滑而蒼翠,晨一飽而達暮,腹殷然其雷鳴”,讀來令人垂誕欲滴。

康熙四十年(1701年),蒲松齡62歲,作七律《重遊青雲寺》:深山春日客重來,塵世衣冠動鳥猜。過嶺尚愁僧舍遠,入林方見寺門開。花無覓處香盈谷,樹不知名翠作堆。景物依然人半異,一回登眺一徘徊。青雲依舊,物是人非。往日好友已逝,雄心壯志消磨,唯餘唏噓而已。

這年,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出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元宵節,蒲松齡喝粥掉了半顆牙,作詩道:老齒漸凋落,舌存幸不妨。況猶餘半壁,殘缺尚成行。這年夏秋兩季,從濟南到青州,狼災肆虐,人不敢白晝獨行。蒲松齡聞得諸縣傳聞,寫成《狼》三則。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七月初六,蘇州天降大雪,老百姓驚恐萬狀,紛紛向天祈禱。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蒲松齡結束了長達三十年的教書生涯,回到老家閒居。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蒲松齡作《斗室》詩:聊齋有屋僅容膝,積土編蓬面舊壁。短榻信抽引睡書,日上南窗竹影碧。垂老倦飛戀故廬,心境閒暇夢亦適。

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齡補歲貢生。貢生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保送生”,指明清兩朝生員成績優異者,可(不經考試)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當然蒲松齡不可能去讀書,他只是有了這個資格。好比一個高中生成績優異有了保送上大學的資格,但是去不去還在於怎麼選擇。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蒲松齡74歲,妻子劉氏去世,享年71歲。蒲松齡寫了哀切傷婉的悼文,他回顧了妻子賢良淑德的一生,不嫌他貧窮,不嫌他沒本事,雖貧賤夫妻,然百事不衰,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經常跟蒲松齡說,我沒有別的長處,但明知足常樂。日子雖然辛苦,但是兒孫有書讀,沒有挨餓受凍,這是上天對我們最大的恩賜。

劉氏跟他過了一輩子,除了過時過節沒吃過肉,蒲松齡出去遊歷,劉氏有了好吃的,自己不捨的吃,就給蒲松齡留着,等到蒲松齡回來,已經腐敗不能吃了。蒲松齡五十歲還想考試,劉氏勸止了他,別考了,如果你能吃科考這碗飯,現在早就飛黃騰達了。隱居山林悠哉度日也挺好,就不要勉強自己了。蒲松齡聽了,從此絕意仕途。

蒲松齡的一生是怎樣的?他爲自己平凡無奇的生活找了另一種精彩 第4張

縱觀蒲松齡一生,如果從世俗角度講,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讀了半輩子書沒考上秀才,教了半輩子書清貧自高,他也有很多有權有勢的朋友,可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從沒有開口求人辦過任何事。他也努力,他也奮鬥,他也奢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錦衣玉食,花團錦簇,並非陶淵明一樣遁隱山林的名士。可惜天不遂人願,只能徒嘆奈何。

其實蒲松齡的一生,便是我們凡庸之人的一生。也曾努力讀書,可惜讀了個三流學校,在社會上毫無競爭力;也曾努力工作,可惜苦心勠力盡職盡責,卻多少年止步不前,既沒有升職也沒有加薪,任歲月蹉跎逝去;妻子不漂亮但賢惠,兒子不聰明但聽話,一切都不如人意卻平淡,就這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有混牛逼的朋友,卻從不去打攪。

雖然現實生活一地雞毛,但是蒲松齡沒有隨波逐流,他爲自己平凡無奇的生活找了另一種精彩,便是寫小說。他憑空構築了一座多姿多彩的藝術樓閣,精心打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文學宮殿,使自己的生命有了硬度和廣度。誠如王小波所說,我們不僅要有平凡的人生,還要有一個夢想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蒲松齡這種拒絕平凡的精神,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出無限的精彩。

蒲松齡曾給自己寫了一副勵志對聯:有志者事竟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與諸君共勉。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畢其一生之功寫就的心血之作,魯迅先生高度評價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明末志怪羣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是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爲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爲之一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