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後漢歷史上何人一生只爲掃平天下不平事

揭祕:後漢歷史上何人一生只爲掃平天下不平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蕃出身於汝南世家,祖父已是太守級別的高官,所以他有條件讀書,甚至還有一間書房,很自由,對於現代人來講真的是奢侈啊。十五歲時,他被父輩薛勤發現房間特別髒,小小地批評了一下,沒想到陳蕃語出驚人:“大丈夫在世,應該掃除天下不平事。”一個十五歲的小夥子,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很不簡單。漢末隱然有大亂的趨勢,天下早已不是劉家說了算,雖然皇帝還是坐在寶殿之上,但真正拿主意的卻是外戚。

大將軍樑冀一門五侯,掌控國家大政,威震天下。但是陳蕃不買他的帳。當時樑冀派人送信給他,希望他能幫忙辦件事,事情並不難,點點頭也就過去了,至於違不違法,那還不是皇帝說了算?皇帝聽樑大將軍的,說到底就是很安全了。只要稍微圓通一點的人都明白,但陳蕃的做法讓樑冀很受傷,他不但不答應,還把派去送信的人給打死了,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可陳蕃就這麼做了,哪怕事後從太守貶爲小縣令,他也照樣不悔改。

大將軍樑冀被滅後,他也沒有改變。延熹二年,他升任大鴻臚。恰好白馬縣令李雲上疏勸諫桓帝,惹得皇帝大動肝火。原來這年誅滅大將軍樑冀後,中常侍單超等五人憑此大功全部被封侯,從此權傾天下。同時又從掖庭內選出民女亳氏,要立她爲皇后,這還不算,幾個月內,毫家有封賞四人,賞賜鉅萬錢財。而這個時候的,天下幾處大地震,百姓流離失所,各種災難接踵而來。如此異象,身爲皇帝,竟然還能完全不痛心?李雲是好心,皇帝不樂意了,陳蕃等人冒死相救,但最後李雲仍然死在監獄裏,而陳蕃也因此被免職回家。

事實上桓帝氣的不是他救李雲,而是他所說的話比李雲說的更狠,李雲只是就事論事,而陳蕃卻從漢高祖劉邦說起,什麼封爵賞賜有制度,不是功臣不得封侯,內侍們等等都是通過不正當途徑得來的功名,是典型的無功而賞,而且還徵稅過多,導致萬人飢寒,生活困難,宮女們卻吃肉穿綺,開支用度已經無法超出太多,所以,該放得放,該免得免。這話初一看,簡直就是干涉桓帝大權,但是細一想,卻句句在理,於是,幾天之後,桓帝又把他整回朝廷,任命他爲光祿勳。光祿勳機構龐大,主管宮內一切事宜,權大,與皇帝也很接近,是個重要的官職。把他放在這兒,明顯是桓帝對他的肯定。

揭祕:後漢歷史上何人一生只爲掃平天下不平事

不過不久之後,桓帝就要頭痛了,因爲他做事不讓人省心。陳蕃選擇官吏,不偏袒權貴;地方官員請託,他要參一本,皇帝沒時沒刻打獵,他要勸一勸,皇帝心懷好,到處去巡幸,他要批一批,忠良如李膺等被懲罰,他要幫一幫……陳蕃老是提意見。意見提一提是好事,但提多了,也讓人心煩,尤其是那些被批評的人,誰願意整天挨批啊?結果權貴豪門誣陷他,桓帝近臣誹謗他,皇帝本人不睬他,他成了壞人眼中釘。因此他的身份在被貶官員、尚書令、庶人、太中大夫之中不斷轉換。

但是他的方正,士民敬畏,他的忠心,天地可鑑。桓帝也並不糊塗,該提拔還是要提拔,事還要有人做的,於是延熹八年,陳蕃被任命爲太尉。陳蕃推辭多次無果,只能上任。年少時立定的志向從未更改。鬥倒了大將軍,又與朝廷中的歪風邪氣鬥,而當時風稍有改正之後,他又把矛頭對準了宦官集團。中常侍蘇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開始了對忠良的大肆排斥,他們已經抱團行動了。小宦官趙津等人爲惡,太原南郡二位太守依法處死了他們,但是因爲沒有聽從桓帝的赦免令,宦官們懷恨在心,上奏要處死二位太守;山陽太守翟超沒收中常侍侯覽的財產,東海相黃浮處死了下邳縣令徐宣,都受了髡鉗之刑,被押往左校勞役。

桓帝的放縱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陳蕃反覆地勸,甚至流淚不止,於是,他又上書,從春秋講起,然後條分縷析,件件樁樁說得頭頭是道,只是可惜,他感動了天地,感動了後世人們,卻感動不了桓帝。和皇帝對着幹,那就只有死路一條。朝裏有人怨他,宦官恨他,他選的人才,不被批覆,他屬下的官員被藉故治罪,他本人因是當代名臣,人家還暫時無法加害。延熹九年,李膺等人由於黨人事件被關進監獄受審。陳蕃因而上書極力勸諫,這次說得比較狠,說他再這樣下去就和桀紂差不多了,桓帝看後大怒,直接讓他滾蛋回家了。

永康元年,桓帝去世,建寧元年,靈帝即位,竇太后執掌朝政。竇太后出身良家大族,正如當初陳蕃支持她當皇后一樣,她上位後也堅持支持陳蕃。不過對於陳蕃來講,他支持的並不是皇后本人,其實是一種勢力,所以,當得知他要被封爲高陽鄉侯後,他前前後後遞上表章十次,最終也沒有接受,因爲他認爲他做的只是本分工作而已。原本以爲新朝新氣象,但事實上,竇太后得政後,對中常侍曹節等人的話是言聽計從,並沒有比當初的桓帝好多少。面對不利局面,陳蕃決心行動,和竇武聯手,剷除這幫宦官。可惜事機不密,終於泄露,陳蕃被殺,家屬被流放,門生故吏全部遭殃,免職的免職,禁錮的禁錮,牽連甚多,但並沒有人恨他,甚至還有人爲保護陳蕃的兒子寧願自己掉腦袋。

陳蕃居三公之位,他總覺得自己責任重大,不能光拿俸祿不幹活,苟且偷生,坐等大漢滅亡。明知皇帝不會全聽,但還要去做,甚至在上疏中強調只要皇帝接受建議,哪怕自己身首異處,也心甘情願。這種精神真的很令人感動,漢末綱紀人倫行將崩潰,他能有如此高風亮節,可嘉可敬!他的確是天下名士的高標。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