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忠賢爲什麼會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的崇禎?

魏忠賢爲什麼會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的崇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登基後誅魏忠賢是一定的,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還是從明朝的政治結構來說。

明朝皇權集權程度之高,僅次於清朝,是之前歷朝所沒有的。但皇帝不能夠每個人都像明太祖、明成祖這麼勤勞,天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實際上,廢宰相之後,也就明太祖從頭到尾都勤政,明成祖只管肉體充足,但前期也沒那麼勤快了。

更重要的是,皇權與官僚體系的讓步早晚都要來。每一個朝代開創基業的皇帝威信一般都還對照強大,能夠應付官僚體系,不至於被官僚集團挾制。但每個朝代到中前期,都會出現皇權受制於官僚體系的狀況。當然,開國的時候就受制於世家大族的西晉和東晉,皇權就沒強過,是個例外。即便如此,西晉在司馬炎時期,世家大族也還是老實的,不至於凌駕於皇權至上。

所以,皇權在與官僚體系的讓步中,必須要依賴一些通例的官僚體系之外的力量的支持。一般來說,這種力量最強的無非是宗室、宦官、外戚這幾個選擇。這也是爲什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難以避免的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

 

魏忠賢爲什麼會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的崇禎?
 

網絡配圖

   光靠皇帝一個人,赤手空拳,要對付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龐大的官僚體系是不能夠的。而且,每個朝代越往後,皇帝都會越缺乏社會閱歷,處理與官僚體系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困難。所以,每個朝代越往後就會出現越明顯的宦官、宗室和外戚的問題。

明朝的問題就在於,宗室在成祖登基後被打壓得兇悍,也就是能保持個錦衣玉食而已,政治上連自保都做不到,更不用說夾輔王室了。明朝前期的皇帝因爲和功臣之家相互聯姻,外戚多少還能夠給皇帝提供點支持。但到中前期,皇帝的生母誕生多數微賤,也沒有造成有政治影響力的外企家族。

那麼,留給皇帝的選擇就只有一個了,如果皇帝不信任官僚體系,就只能信任宦官。而且,正如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裏說的,明朝幾乎每一個有點作爲的大臣,都要得到宮內宦官的支持。就因爲有宦官在皇帝與大臣中間做中介,皇帝與大臣能力保持相互信任。模範的比喻張居正,沒有馮保在宮內的支持,張居正也很難施展得開。

對皇帝來說,外戚和宦官自然是最隨便得到信任的人。如果外面有外戚,外面有宦官,外戚與宦官之間就會相互制約,不至於外戚或宦官一家獨大。而在明朝中前期缺乏有力的外戚支持的狀況下,皇帝能夠依賴的也就只有宦官了。反過來說,如果宦官從中弄權,皇帝是不大隨便發覺的。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看東林成黨的“爭國本”問題。

萬曆跟整個官僚體系關係鬧僵,最起初的問題其實也就是在立儲的問題上。萬曆想立福王,而整個官僚體系都認爲,必須立皇長子,也就是起初的光宗。兩邊相持不下,萬曆就絮叨不上朝,官員奏疏也不及時處理,甚至六部大臣空缺長達十年之久。這個問題僵持了差不多三十年,萬曆和官僚體系都不肯讓步。一起頭,官僚體系還算是保持政治原則,也就是所謂的保護祖宗成法,到後面就純粹是意氣之爭了,對士大夫來說,就成了個政治正確的事。

其實所謂祖宗成法說的立儲立嫡,無嫡立長,用意不難理解,無非是怕皇帝因爲私心寵溺,立小兒子爲儲,造成主少母壯的狀況。但就光宗和福王的狀況來說,其實只差了兩歲,並不用太擔心出現這種狀況。

一起頭,官僚體系是爭國本,要求萬曆立光宗爲太子。但光宗無寵,萬曆顯然更喜歡福王,所以,萬曆前期的官僚體系極力要做的,就是保護光宗,不讓福王奪嫡成功。這纔有了梃擊案。

  

魏忠賢爲什麼會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的崇禎? 第2張

網絡配圖

   從後見之明的角度看,梃擊案至少在事前來說,要說是鄭貴妃指使,證據是缺乏的。鄭貴妃就是傻子,也不能夠找一個瘋子去光打逝世光宗。以鄭貴妃寵冠後庭的狀況來說,宦官爭相攀附,鄭貴妃如果然的想害逝世光宗,方式多的是,比喻讓人給飯裏下毒,在操作上要簡單多了,何必找個瘋子去明火執仗的行兇?反而是主持審訊張差的東林黨人磨鍊成獄,以牽連鄭貴妃乃至福王的嫌疑要大很多。從這個角度說,萬曆在處理該案的問題上搗糨糊,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東林黨人起初又說,光宗之逝世能夠也是鄭貴妃害的。但光宗登基的時候身體就不好,崔文升給的瀉藥究竟是不是鄭貴妃指使的,也沒什麼證據,李可灼的紅丸,更不見得就跟鄭貴妃有關。至於所謂鄭貴妃給光宗送了八個她宮裏的宮人,累逝世了光宗,顯然也不可信。光宗從登基到駕崩,總共才一個多月,他不幹別的事了,天天就在宮裏和八個美女亂搞至逝世?

反倒是東林黨暫時保持支持萬曆皇帝派宦官外出挖礦和收商稅,顯得問題很大。現在很多人認爲,東林黨人多數誕生江南,而江南事前已有資本主義萌芽,手工業興隆,所以,東林黨人支持收商稅,其實就是保護江南手工業的益處,而不顧朝廷逝世活。也是因此,纔有所謂閹黨更顧全大局,而東林黨人只是顧全家鄉益處而已的說法。

東林成黨,多數是從所謂言路起頭。起初被視爲東林的劉 一燝嘗言:“任天下事者,惟六官。言路張,則六官無實政。善治天下者,俾六官任事,言路得繩其愆,言官陳事,政府得裁其是,則天下治。”東林之所以能夠成黨,控制輿論,也就是因爲萬曆暫時不填補六部長官,都御史也暫時無人,所以下上面的大小言官紛紛上疏,或者彈擊大臣,或者指斥時政,甚至直接詛咒皇帝,以邀直名。在一些關係前途命運的問題上,更是黨爭不已,不顧大局。

比喻楊漣。楊漣確實看上去很悲壯,這沒問題,這些年也有不少電影以他作爲背景。但從事前的實際狀況看,楊漣的做法顯然過於激憤,沒有推敲全局。天啓四年的時候,葉向高還在當首輔,魏忠賢並沒有完全控制朝廷,但楊漣突然上疏直至魏忠賢,要和魏忠賢決戰。

 

魏忠賢爲什麼會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的崇禎? 第3張
 

網絡配圖

   其實魏忠賢也並不見得就容不下東林黨。比喻他對葉向高,就一直還是對照尊重的,在楊漣上疏之前,並沒有對葉向高特別不滿。還有朱國楨。他被迫上疏求罷的時候,魏忠賢也沒有對他下殺手,反而說 :“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惡,可令善去。”對孫承宗在遼東的行動,魏忠賢也是對照支持的。只管派了宦官去前線觀察,但並沒有真的下殺手。

本來葉向高還想着能夠收購魏忠賢,逐步轉變形勢,楊漣的上疏一來,等於提前發動決戰,非要一戰定生逝世,葉向高也被逼進逝世角,無路可退了,只能拜章求罷。葉向高一走,剩下的劉一燝、韓爌更加不是對手,就把朝廷留給了閹黨。

從這個意義上說,而是意氣之爭,乃至賣直求名,黨同伐異

天啓帝剛繼位,出現了所謂的衆正盈朝的狀況,效果東林黨在事關前途命運的遼東形勢、財政等重大問題上拿不出什麼好方式,不在做事上用力,就在“言路”上用力,控制輿論,在朝廷內部搞讓步,非要和閹黨爭個你逝世我活。最後把一些原本並不見得就是閹黨的人也推到了閹黨那邊去。到天啓四年魏忠賢控制朝政之後,有心想爲朝廷做點事而不只是求名保身的人,也只能依賴於閹黨。

所謂東林和閹黨,本來就是很籠統的說法。現在三黨和東林互鬥,三黨得勢,把不肯趨附自己的都歸入東林,東林得勢,又把不肯趨附自己的都歸入三黨邪黨,魏忠賢爲了和東林鬥,又收購各種支持東林的人。其實兩邊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東林這邊認爲,不是我們的人,就是閹黨的人;閹黨認爲,不是我們的人,就是東林。

 

魏忠賢爲什麼會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的崇禎? 第4張

網絡配圖

    崇禎在天啓朝岌岌可危,自身難保,對閹黨自然是非常憎恨的。所以,他在打倒魏忠賢的時候,不管究竟是什麼原因進入閹黨的,都一律打倒,效果朝署爲之一空。現在爲了做點事不得不結交閹黨的人,崇禎也不管還能不能用,都一起打倒。而現在支持閹黨的人,也不管究竟能力如何,都加以召用。過了幾年一看,東林的人也就是誇誇其談,實際上也靠不住,只好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任用宦官。

反過來想想,如果現在官僚體系不要和萬曆鬧僵,就讓萬曆立福王爲太子,讓福王登基,難道就一定會比光宗當皇帝更糟糕嗎?其實也不見得。光宗登基才一個月就駕崩,天啓登基時才15歲,要他能有多大作爲,自然不太能夠。

天啓和崇禎都曾在東林和閹黨之間搖擺,先引用東林,發現靠不住了,再引用閹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登基的時候年歲都太小了,沒有能力駕馭自身已經紊亂不堪的朝廷形勢。而福王的虛弱狀況要好得多了。如果是福王繼承皇位,也許效果並不會比光宗繼位更糟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