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被遺忘的英雄,殺滿清三王十八將,130年後獲乾隆賜諡

被遺忘的英雄,殺滿清三王十八將,130年後獲乾隆賜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這首明末民族英雄閻應元在必死之際寫下的絕命詩,至今讀起來仍讓我深受震撼。三百年前江陰發生了什麼?讓我們一起去回顧那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吧。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 崇禎帝自縊殉國,但李自成也僅僅佔領北京42天就被吳三桂聯合滿清在山海關打敗,隨後滿清入主中原,發佈了那道剃髮令,最開始的時候沒有留頭不留髮這麼殘酷,因爲南方還沒有平定,等到後來清軍攻下南京俘獲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後,滿清統治者認爲天下已定。

被遺忘的英雄,殺滿清三王十八將,130年後獲乾隆賜諡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江陰降清,清知縣方亨繼任,循例頒佈剃髮令。陰曆六月二十八日市民請願留髮留衣冠。方亨破口大罵。衆人大怒,罵道:“你身爲中國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來做韃靼知縣,不知道羞恥嗎?”方亨羞愧不已,暫停所議。此後,方亨召集諸生百餘人及鄉紳、百姓會於文廟。衆人問道:“現在江陰已盡歸順,應該沒有什麼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髮了。”衆人道:“發可不剃嗎?”方亨道:“這是滿清律法,不可違背。”說罷就回衙了。諸生許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我中國男兒豈可失身!!”正在這時,常州府發來嚴令剃髮的文書,其中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話。方亨叫書吏把府文寫成佈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義憤填膺,把筆扔到地上說:“就死也罷!”消息很快傳遍全城,立刻鼎沸起來。方亨見士民不從,祕密報告常州府請上司派兵“多殺樹威”。這封密信被義民搜獲,於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斬殺清差,推陳明遇爲首,以“大明中興”爲旗號,江陰義民正式反清復國。江陰百姓起義的消息傳開後,僞清常州知府宗灝派兵丁三百人趕來鎮壓,被江陰義民殲滅於秦望山下。江陰軍民在陳明遇的帶領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寇的進攻。

閏六月二十一,僞清貝勒博洛命漢奸奴才劉良佐統重兵包圍江陰城,二十四日,劉良佐作招降書一紙,從東城外射進。江陰軍民公議後,回書拒絕。劉良佐見勸降無效,便四處捕殺城外義兵,企圖斷絕城內軍民外援。七月初一日,開始攻城。城中嚴密防禦,清寇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鍋蓋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十萬。江陰形勢的日益嚴峻,陳明遇雖忠肝義膽,卻自感缺乏軍事組織才能,於是想起了智勇雙全的前典吏閻應元。陳明遇專門委派十六人連夜出城,到閻應元住所請他出山,應元道:“你們能從我則可。不然,不爲你們主持。”衆人道:“敢不惟命是聽?”九日,閻應元帶領江陰城祝塘少年六百人,執械入城。入城後,閻應元立即把全城的戶口分別丁壯老幼詳加調查,挑選年輕力壯的男子組成民兵,每個城垛十名,按時換班。由武舉人王公略守東門,汪把總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應元自任守北門。他和陳明遇兼負晝夜巡查四門的責任。對城中過往行人嚴加盤詰,肅清內奸。在閻應元的領導下,很快就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被遺忘的英雄,殺滿清三王十八將,130年後獲乾隆賜諡 第2張

順治二年,清兵攻打閻應元鎮守的北門,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主帥劉良佐大怒,命令上將九員先駕雲梯上城,城上以長槍刺之,上將五死四傷,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頭顱,有的墮下摔成齏紛,有的被火箭燒死。主帥更怒,傳令十營內選猛將幾員,步軍三萬,扎雲梯十張,來日分十處上城,如有退者立斬。次日,清兵仍攻北門,城外放炮吶喊,三萬軍造浮橋十條,一齊渡過外城河,分十處登雲梯上城。

閻應元指揮城上用磚石擲下,以長槍拒敵;一時間亂石紛飛,炮火連綿,雙方死亡不計其數。某滿人大將自恃勇猛,穿着三層甲,腰懸兩把刀,背背兩把刀,手執雙把刀,親登雲梯,跨上城垛,執刀亂砍。城上守軍用棺木抵擋,以槍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臉。"於是衆人紛紛刺其面,一湯姓童子,持鐵鉤鐮,用力鉤斷其喉管,竹匠姚邇割下他的頭,滿將身子墮落城下。清兵齊來搶屍,城上梆鼓齊鳴,磚石小箭如雨點,清兵又傷亡千餘人。

閻應元以微末下吏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持,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寇數萬人,重挫了清寇銳氣,鉗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在城破以後,仍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

八月二十一,清軍圍困了江陰縣城81天后,江陰縣城、閻應元以及城內的老百姓都到了極限。江陰城破,清軍攻入城中!城內的老百姓並沒有因爲面對着死亡而有所恐懼,男人不慫、女人不懼、老人不恐就連七歲的娃娃也表現得異常的英勇。清軍攻入城中後,男人們與清軍展開了最後絕殺的巷戰,因爲精疲力竭、食不果腹,全部戰死;婦孺老幼雖然無能斬殺敵人,但爲保全最後的氣節,也都紛紛自盡。

在縣衙,婦孺老幼34人舉火自焚;典史陳明遇殊死搏殺,身上重創數十刀,斷氣之時背倚城牆屹立不倒;中書戚勳、書生許用舉家點火自焚而死;書生許王家被清軍抓捕後,清軍問他:君故明一諸生,未食天碌,何以身殉?許王家懟道:君臣之義,豈論仕與不仕?公等勿復言;又一個姓笪的書生臨行前喊道: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爲忠義而死,死之猶生也!何其壯烈也!

被遺忘的英雄,殺滿清三王十八將,130年後獲乾隆賜諡 第3張

江陰戰役,清朝“七王”、“薛王”、“十王”都死於城下,折損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爲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死者六萬七千餘人,巷戰死者又七千,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在江南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陳明遇以微末下吏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實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清軍在江陰防攻戰傷亡最慘重,城破後屠殺最烈。

閻應元犧牲後,多鐸下令:滿城屠盡,然後封刀。清軍對江陰城展開大屠殺,江陰人民慷慨赴義,男戰死、女自盡,拒不投降。十七萬兩千餘人慘遭屠戮,只有藏在寺觀塔內的印白和尚與老少五十多人活了下來。

此後,整個江陰地區的人們都採取了對清廷不合作的態度:不當清朝的官,不應清朝的舉。直到乾隆年間,乾隆給閻典史在江陰修祠,主動向江陰示好,局面才所改觀。

沒人知道閻應元的墓地在哪裏,甚至沒人知道他犧牲時多大年齡。對於那些忝居廟堂之上的大明高官來說,九品的典史不值一提。但正是國破家亡之際,這位退休的九品小官挺身而出,無論軍事才能還是氣節,他讓多少擁兵數十萬計的南明重臣、將軍們自愧不如。他知道自己腦袋可以不要,但膝蓋,是不能彎的。

南明大臣跪獻南京城

被遺忘的英雄,殺滿清三王十八將,130年後獲乾隆賜諡 第4張

很多人,一輩子都唯唯諾諾,小心揣摩別人,從來不敢爲自己活着;也有很多人,隨機應變,圓滑潤通,從來沒有什麼值得始終堅守;但也有很多人,清楚有一些自己應該殊死爭取與保衛,理想,信念,夢想,還有血性。不願下跪的閻應元死了,但他以另外一種方式永生。

正是有這種不多但是堅持認死理的人,中國人的精神血脈,才一代一代延續下來,時至今日,還有些人,不會輕易交出自己的膝蓋。

戰後,爲了安撫江陰百姓,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懷柔政策,

乾隆在乙酉守城戰131年後,對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分別賜諡“忠烈”、“烈愍”、“節愍”。

閻應元殉國192年後,清廷爲安撫江陰百姓,下詔在江陰和其故鄉通州爲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爲“閻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