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如果不是他明朝早成了第二個大宋了,爲明守下大半江山,迎來的卻是皇帝一刀

如果不是他明朝早成了第二個大宋了,爲明守下大半江山,迎來的卻是皇帝一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岳飛大家都認識,在宋朝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一心爲國卻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成爲千古奇冤。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300年後悲劇再次重演,不過這次歷史主角換了,他是大明第一功臣--于謙。

如果不是他明朝早成了第二個大宋了,爲明守下大半江山,迎來的卻是皇帝一刀

事實的過程是這樣的,1449年北邊的瓦剌名將也先率大軍侵犯我明朝領土,明英宗朱祁鎮聽信了宦官的話,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明朝50萬精銳盡失,朱祁鎮本人被生擒!

這一消息傳到北京,後官嬪妃頓時哭聲一聲,滿朝文武也盡情發揮“事後諸葛亮”的精神,痛批宦官的不是,然後裝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說:“唯今之計,只有南遷了”。

說了這麼多屁話不就是想逃跑嘛!

由於精銳盡失,守衛北京的只有十萬老弱病殘的士卒,根本不是瓦剌名將也先的對手,這一幕與300多年的宋朝何其地相似,一旦聽信了大臣的話,放棄北京,明朝就會成爲第二個宋朝!

如果不是他明朝早成了第二個大宋了,爲明守下大半江山,迎來的卻是皇帝一刀 第2張

而此時的滿朝文朝都在緊張地決策,不過他們的決策不是怎麼打,而是怎麼逃跑。有人主張往四川跑,有人主張退守長江往南京跑,而“身先士卒”的他們早已打包好了家當,就等一聲令下舉家遷移。

這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主張逃跑者皆斬!”此話一出,整個朝堂全部安靜了。在無數驚愕的目光中,于謙接着說:“京師是天下根本,一動就要亡國,你們難道不知道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如果不是他明朝早成了第二個大宋了,爲明守下大半江山,迎來的卻是皇帝一刀 第3張

于謙,1398年生,他是一個剛正不阿的文官,原先是明朝國防部二把手,但一把手在土木堡戰死了,他便成了當朝國防部的一把手。他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於是他們紛紛支持他,雖然于謙是個瘦弱的老頭,一個從沒帶過兵打過仗的文官,然而此時他的肩上卻扛起整個國家的重擔!這一仗,于謙只能勝不能敗,如果失敗,北方的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國運也將從此改變。

于謙迅速發起全國總動員,把京師周圍能調的兵全部調過來,勉勉強強湊齊了20萬軍隊,接着,他頒佈一個恐怖的命令:“大軍全部開九門之外,列陣迎敵。”這意思就是說,把北京城門緊閉,所有兵將都在城門外決鬥,哪怕戰死也不得開門退縮。這一幕與韓信的“背水一戰”何其相似,于謙雖然沒打過伏,但他深諳兵法之妙。

如果不是他明朝早成了第二個大宋了,爲明守下大半江山,迎來的卻是皇帝一刀 第4張

考慮到這些兵素質差,接着于謙再下令,所有逃兵後退一步,斬!然後于謙再頒佈一些穩定軍心,徵調糧食,穩固城池的命令,做完這一切,他靜靜等待最終決戰的到來。

于謙親身出城外,與衆將士一齊戰鬥。這是一場揹負國運的戰鬥,後面就是自己的家,士兵們燃起必勝的信念。

也先不愧爲瓦剌名將,他先小部分試探,卻被氣焰鼓鼓的明軍殺回去。面對蒙古最擅長的騎兵,于謙知道自己的弱勢。當也先派他弟弟衝過來時,明軍亮起了火炮,頓時瓦剌軍就被射成馬蜂窩,也先的弟弟戰死。吃過虧的也先長了教訓,因爲北京是座大城,也先決定對北京九個門發起總攻,瓦剌大軍左突右進,猛烈進攻,奈何北京城在於謙的防守下固若金湯。

如果不是他明朝早成了第二個大宋了,爲明守下大半江山,迎來的卻是皇帝一刀 第5張

一向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在北京城外久攻不下,也先重現大元帝國的美夢破滅了,在一個夜裏他打算撤退,結果於謙開啓大炮對着瓦剌撤軍就是一頓猛轟,致使瓦剌大軍潰散而逃。

就這樣,從一盤散水到衆志成成,從兵臨城下到雲開霧散,明朝的一次亡國之危被于謙成功化解了。如果明朝沒有于謙,這次可能就亡國了,正是這個身先士卒的文官以天下爲已任,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才讓大明王朝延續了兩百多年。

然而這個奇蹟的締造者也如同岳飛一樣,救了國家,亡了自己。那個曾經被蒙古軍俘虜的皇帝朱祁鎮回來了,當他再次坐上皇位後,聽信宦官與奸臣的話,以“製造不軌言論”爲由把于謙這個帝國第一功臣殺害,史稱“天下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