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只用八個字就保住了江山,如果崇禎用了,大明可能不會完

李世民只用八個字就保住了江山,如果崇禎用了,大明可能不會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英明之君。他之所以被後人視爲歷代帝王中的佼佼者,是因爲這四個字:德才兼備。在個人私德方面,李世民沒有聲色犬馬之流的不良嗜好,胸襟博大,善於納諫從善如流,善待臣下不妄殺戮。在個人才能方面,李世民更可稱是天縱奇才。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治國理政,無論是處理敵國之間還是君臣關係,幾乎都是盡善盡美,恰到好處。

李世民只用八個字就保住了江山,如果崇禎用了,大明可能不會完

隋末唐初之時,天下大勢錯綜複雜。李淵李世民所面對的,主要有兩大敵手。一是縱橫中原、割據一方的起義軍和軍閥,即所謂的十八路反王。第二個對手更爲強悍,是來自塞外的突厥部落,首領是始畢可汗、頡利可汗,其實力和戰鬥力極爲雄厚,遠超中原各派勢力。當隋末天下大亂時,頡利可汗也虎視眈眈,覬覦中原天下,頗有分一杯羹之意。

李世民只用八個字就保住了江山,如果崇禎用了,大明可能不會完 第2張

面對這樣的形勢,李世民採取了先內後外的正確決策,集中力量剿滅內地的義軍和軍閥,而對難以匹敵的始畢可汗、頡利可汗,則採取了曲意逢迎、拉攏交好的對策。早在起兵之初,李淵李世民就對此達成共識,派遣大臣劉文靜出使塞外,主動對始畢可汗稱臣納貢,如《舊唐書》記載,“厚贈金帛,前後無算”,送給對方大量金銀財貨,以獲取其支持,避免與之爲敵,解除後顧之憂。

李世民只用八個字就保住了江山,如果崇禎用了,大明可能不會完 第3張

李世民登基後,頡利可汗自恃實力強大,屢次興兵南下進犯中原。李世民考慮國內久經戰亂,士馬疲憊國力虛弱,仍然採取了退避忍讓的對策。甚至武德九年,頡利可汗大軍直逼唐都長安,把大唐逼到生死存亡邊緣。李世民依舊不急不惱,親自出面與頡利可汗談判,《隋唐嘉話》記載,唐朝“傾府庫賂以求和”,幾乎把國家府庫出空,換來頡利可汗退兵。《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此時對大臣們說了八個字:“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八個字最早出自《老子》一書,卻成了李世民的安國妙計。

李世民只用八個字就保住了江山,如果崇禎用了,大明可能不會完 第4張

八個字就是李世民面對強敵的基本策略,他正是靠這八個字,躲過了頡利可汗的致命打擊。貞觀三年,唐朝經過數年養精蓄銳,錢糧充裕,士馬精強,李世民一聲令下,唐軍遠征塞外,大破頡利可汗,威風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被活捉。李世民的高明之處在於,實力不濟時,不惜代價交好強敵,暗中積蓄力量,時機成熟再對敵手發起致命一擊。

李世民只用八個字就保住了江山,如果崇禎用了,大明可能不會完 第5張

明朝末年的形勢,與隋唐之際有很多相似之處。崇禎皇帝面臨的局勢,與李世民當年如出一轍。遼東關外有實力強大、兇悍勇猛的清朝,關內中原有李自成等義軍力量,可稱是內憂外患交織。可惜崇禎皇帝不會用李世民這一招,他死板而執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機械方針,對外與皇太極在遼東激戰不休,對內與李自成等義軍苦鬥不已,選擇了同時與兩大強敵開戰。

以當時明朝國力、明軍戰鬥力,單獨對抗李自成還能略佔上風,單獨對抗皇太極毫無勝算,處處捱打。同時與兩大強敵開打,結果顧此失彼,耗盡國力,一個也搞不定。如果崇禎會用“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方針,在實力不濟時,先對強悍難敵的清朝採取和談交好之策,不妨效法李世民,厚贈金帛,換來與皇太極的幾年休戰時間,然後集中火力剿滅關內義軍,待局面穩定,休養生息幾年後,再集中力量對抗清朝,即使不能消滅之,保住大明毫無問題。

清朝立國之初,被限制在遼東一隅,糧食、食鹽、鐵器、布匹、金銀都極爲匱乏,嚴重限制了他們的發展。清朝屢次南下的直接目的,就是擄掠人口財貨。早在袁崇煥主持遼東期間,皇太極就表達過和談意願,讓明朝每年付出一批金銀布匹,雙方即可立即停戰。後來清朝與楊嗣昌、陳新甲等明朝大臣,都多次表述類似和談訴求,但最終都被崇禎皇帝拒絕,喪失了保住明朝的最後機會。

崇禎皇帝不可謂不勤政,不可謂不努力,但就是欠缺一點變通策略,如果他能像李世民一樣靈活而現實,明朝局面會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