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禹做了什麼功績使他得到舜的重視上位?

大禹做了什麼功績使他得到舜的重視上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

天子的聲威教化甚至達到了荒漠的邊陲。

於是帝舜召集各部落酋長舉行隆重的祭祀,在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治水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爲伯,以夏(今河南登封縣)爲其封國。

帝舜在位33年後,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爲帝位的繼承人。又17年,舜在南巡中逝世。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南面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在嵩山陽城(河南登封縣郜成鎮)建都,國號爲夏後。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大禹建立夏後政權後,追封先代遺民,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說:“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揹我天子的各種措施。”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日曆,以建寅之月爲正月。

禹帝立爲天子後,舉用皋陶爲帝位繼承人,把他推薦給上天,並把國政授給他,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後代有的封在英、六兩地,有的封在許地。後來又舉用了益,把國政授給他。

大禹做了什麼功績使他得到舜的重視上位?

禹鑄九鼎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到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在那裏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衆。爲紀念這次盛會,“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班固《漢書郊祀志》)。即接受九州牧守所貢的青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

九鼎的鑄造,歷來有多種傳說。最先泰帝(太昊)制一神鼎,取一統之義;黃帝作寶鼎三,象徵天地人;而禹鑄九鼎,劃“九州”,是禹作爲天下共主、確立政權的象徵或標誌。九鼎被置於宮門之外,藉以顯示夏王成了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統一。後來九鼎還被神化爲獲得“天命”之所在,成爲統治階級的權力象徵。奪九鼎,也就成了後世帝王們有意識的一種戰爭行爲了。在夏商周三代,“九鼎”被視爲國之神器,其至尊地位,在人們的心目中甚至超過了首都的地位。因爲首都可以擇地另遷,鼎失去了,就不可再得。如商湯滅夏,“鼎遷於商”,就是夏王朝滅亡和商王朝建立最合法的標誌。周武王伐殷而得九鼎,也標誌着周人取得政權的合法性,鼎成了王朝政權的象徵。自周始,青銅鼎是專門用來炊煮、盛放祭祀用的胙肉的,其神聖可知。周禮還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不可逾越,逾越即爲罪惡。春秋後期,隨着周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野心勃勃的楚莊王曾帶兵來到周朝都城洛邑,向周定王的使節詢問九鼎之輕重大小。“問鼎”遂成爲奪取天下的代名詞。

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秦齊等大國爲了爭奪九鼎,不惜兵戎相見。周滅亡前後,據傳九鼎沉沒於泗水淵底。以後秦始皇出巡過彭城時,派人下水打撈,未能如願。作爲權力象徵的九鼎,也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不知所終了。

塗山之會

禹繼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爲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製定了一些規則,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以刑罰來懲辦。傳說西部與禹同族的有扈氏,好戰而不服禹。禹採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使有扈氏最終臣服於禹。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爲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的尊敬和禮遇。

禹時代,共進行了兩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即與共工(共工是一部落名,與顓頊、帝嚳爭奪帝位的是前期的部落首領)和三苗的戰爭。 共工氏在大禹之前治水失敗了,他懷着嫉妒的心腸,不願看到大禹治水成功,便千方百計地將洪水引向大禹所在的治水工地——空桑山(今山東曲阜)。空桑山被淹沒後,治水工程只好暫時停了下來。 當時,塗山氏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國中勢力最強。皋陶爲塗山氏首領,禹任命皋陶爲刑官,並娶了塗山氏的女嬌爲妻,兩族結成了牢固的政治聯盟,對大禹治水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禹即帝位後,皋陶、伯益迭爲首輔,塗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爲了進一步獲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攜同女嬌,在塗山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大會夏、夷諸多邦國或部落首領,準備與共工決一死戰,歷史上稱之爲“塗山之會”。

據《左傳》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史記》雲:“夏之興也以塗山”。原來衆多部落的首領,到此時,已大都轉化?世襲貴族,分別成爲各個邦國的君長。他們前來參加大會,對禹朝貢,成爲王朝統治下的諸侯。正是塗山之會,確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也奠定了天下一統的基礎和格局。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誌。去朝見禹的人手裏都拿着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會議開始後,當時有個叫汪芒氏方國的部落首領防風氏,被共工收買了,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有意怠慢大禹的命令。大禹當機立斷,在會上殺了防風氏,並曝屍三天,以儆效尤。《國語魯語》記載:“防風氏後至,殺而激之。”

從這裏可以看出大禹的權力和專制。

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副其實的國王了。這使得與會的所有方國之君深感震驚,他們只得對禹行臣服的禮節。那些沒有參加朝會的氏族部落領袖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共工很快被大禹打敗,最終被祝融殺死。

塗山大會,大禹論功行賞,對有功者封賞,對作惡者懲處,衆人鹹服。又任命皋陶爲相,封女嬌爲后妃。把啓留在塗山氏國培養,繼續尋求妻族的支持。大禹起自民間,具有濃厚的民本思想。他以富民爲本,時時巡訪各地,瞭解民情,查訪賢能之士。把鍾、鼓、磬、鐸分別掛於廳前,發出告示:教我以道者擊鼓,諭我以義者擊鐘,告我以事者振鐸,對我述說困難者擊磬,有告狀者搖鐸。

詔命初下,天下賢士聞風而至。 一切準備妥當,大禹便發動了對三苗的最後戰爭。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武力征伐,通過這些征伐活動,夏禹的王權得到了加強。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