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猛能成爲胡人王朝的名相靠的是什麼?

王猛能成爲胡人王朝的名相靠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王猛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王猛,前秦宰相,五胡十六國時期唯一治世的締造者,“功蓋諸葛第一人”。但他作爲漢人,卻選擇了爲當時漢人政權東晉的敵國——氐人的前秦服務。這是爲啥?

用現代文雅的概念來解釋:當時的階級矛盾,已經遠遠超過了民族矛盾。

如果換種簡單粗暴點的方式,那就是:就算王猛想爲南邊服務,人家東晉朝廷還不想搭理呢!窮人出身,也想跟世家大族平起平坐?

(爲了全面搞清楚原因,闡述時代背景較多,趕時間的朋友可直接拉到最後一節)

西晉滅亡,更多因統治者腐敗造成,別指望中原老百姓多擁護他們

公元311年,匈奴漢國大將劉曜等人攻破洛陽、俘虜晉愍帝;公元316年,長安也被劉曜等人攻入,晉愍帝被俘。第二年,宗室司馬睿在建康稱帝,這就是東晉。

表面上看起來,西晉是被匈奴人滅的。但實際上,司馬氏是被自己玩死的:

這些匈奴人,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內附,也就是說,他們是中原王朝的臣民。三國時期曹操將其一分爲五(分化控制),即所謂的五部匈奴;而劉淵家族,則僅是其中之一。

匈奴人爲啥姓劉?因爲他們早年與漢皇室通婚,自認爲是漢朝的親戚,所以跟着改了姓。說白了,就是想讓自己不那麼像外人。

此外,西晉初期的羌、氐、鮮卑,大都是歸屬於中原朝廷的臣民;其首領,也都是西晉王朝本着“以夷制夷”思路任命的官員。即使羯族,也是生活在幷州的匈奴一支而已。不過,西晉統治者卻沒把他們當成一回事。

西晉作爲世家大族共同掌控的王朝,在剝削百姓上有着高度的一致,那時混居的各族人民,無差別享受着統治者的盤剝:“服事供職,同於編戶” ;

王猛能成爲胡人王朝的名相靠的是什麼?

但這些被壓榨的百姓中,內遷的少數民族堪稱底層中的底層。秉承兩漢400年之餘威,那時的中原人,在東亞大陸上無疑是高一等的存在;而內遷少數民族,大多是被征服後,或主動歸順、或被迫遷徙,以補充中原王朝的人口需求。

作爲孤苦無依的新移民,這些人大多被西晉各級官員、地主土豪當成奴婢、長工,幹着最苦最累的活,卻還經常被欺負,就像江統在《徙戎論》裏說的那樣:“苦漢人侵之......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

因此,在晉武帝司馬炎時期(甚至在東漢後期),就經常爆發羌、氐、匈奴人叛亂。但面對中原王朝的強悍武力,這些反抗者最終都只是送人頭而已。

而隨着司馬炎去世,力量對比起了變化。

司馬炎在位期間,曾創造了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太康之治,但同時也埋下了幾個隱患:

大封藩王,而且是握有兵權、掌控一方官員任命權力的實權藩王;

出於多方面考慮,選了個最傻的兒子(司馬衷)接班,還配了個最歹毒的兒媳婦(賈南風);

與世家大族共治天下,放任土地兼併、貪污腐敗、驕奢淫逸之風肆無忌憚的生長。

而在司馬炎死後,一方面,面對傻子一般的皇帝,外戚、宗室爲了爭奪大權開展了曠日持久的爭奪戰,即“八王之亂”,數十萬精兵,以及無數朝廷、軍隊中的中堅力量死於非命;另一方面,洪、旱、蝗、瘟疫等各種自然災害連續爆發,醉心於內鬥的西晉朝廷幾乎無暇救濟,原本就貧苦不堪的各族百姓大量淪爲流民,在飢餓、戰火的侵襲下屍橫遍野。

最先發難的是氐族兄弟李特、李流等人,他們與各族流民進入益州求食(要飯)的過程中趁機起事;同時,八王之亂過程中,北方藩王紛紛徵調少數民族的兵馬,匈奴貴族劉淵就被成都王司馬穎視爲強力外援。但在看透司馬氏的腐朽無能本質後,劉淵決定自立門戶,爲了爭取漢族百姓的支持,他打着匡扶漢室的旗幟、定國號爲“漢”,很快成了西晉王朝的有力挑戰者。

王猛能成爲胡人王朝的名相靠的是什麼? 第2張

這就是西晉滅亡的原因和過程。在中原大肆殺戮的少數民族軍閥固然可恨,但一溜煙跑到江南的晉朝統治羣體,同樣沒什麼公信力、號召力。

逃到江南的東晉王朝醉心於內鬥,低層人才毫無出頭之日

西晉因內耗而亡,但逃到南邊的東晉統治羣體仍沒什麼長進。

八王之亂期間,司馬睿就聽從王導的建議跑到建康,並且爭取到了當地世家大族的擁護和支持。其後,大量北方皇族、世族也來了,自視中原正統的他們,此行並不僅僅是爲了避難,而是爲了“猛龍過江”、爭奪朝廷的掌控權。

就這樣,南北世家大族之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爭奪戰,周玘、周勰父子先後意圖反叛未遂,以琅琊王氏爲代表的北方世家逐漸佔據了主動權,史稱“王與馬,共天下”。(馬即司馬)

但矛盾並沒有消失,而且世家大族們集體對寒族的壓迫仍舊沒放鬆。於是乎,江南各股勢力互相間使絆子、扔沙子、捅刀子自然是少不了,東晉王朝幾乎沒有安生過。甚至連丞相王導的族弟、掌控荊州軍政大權的王敦,由於不滿晉元帝利用其他家族鉗制王氏的影響力,於322年反叛攻陷建康,史稱王敦之亂。

可憐的晉元帝活活被嚇死。但即使這樣,後來朝廷平定叛亂後,勢力龐大、裙帶關係盤根錯節的王氏,仍然備受司馬氏皇室重用,讓人無比服氣。

後來的外戚庾亮掌權、蘇峻之亂在此不贅述,王猛亮相的時期,東晉的朝廷爭鬥的主角已經變成了桓溫。作爲譙國桓氏的代表人物、晉明帝的駙馬,時任安西將軍的他,在公元346年率軍伐蜀,一舉滅亡了氐族李氏的成漢政權,幫助東晉統一了南方,一時間威震江南。

但這並不是什麼好事。駐紮荊州、聲名大振的桓溫,讓東晉朝廷心存忌憚,他們用殷浩來制衡桓溫;而在這種情況下,桓溫依仗自己管控的龐大州郡,自行設置官員、自行招兵買馬,幾乎等於半獨立小王國,雙方之間維持着微妙的平衡而已。

王猛能成爲胡人王朝的名相靠的是什麼? 第3張

公元349,後趙皇帝石虎病死,中原大亂,桓溫立即請求北伐,但朝廷不願意他再立功勞,一直不同意,雙方甚至差點撕破臉。

接下來,不願意桓溫出風頭的殷浩多次北伐,卻屢次戰敗,東晉朝野怨聲載道。桓溫藉機掌握朝廷大權,並且開始率兵北伐。第一次,就是進討苻氏的前秦,他和王猛的會面,就是發生在這期間。

出身寒族的王猛,也許壓根進不了東晉朝廷的法眼

公元354年,桓溫親自率軍北伐。一路上經過多次血戰後,晉軍順利進入了關中;到了4月,晉軍已經抵達灞上,前秦軍隊退守長安一線,附近的郡縣則全都望風而降。

這是近40年來,東晉軍隊第一次抵近長安,當地的男女老少,爭先恐後地帶着酒肉前來圍觀、慰問軍隊;有些上了年紀的百姓甚至流下了眼淚,激動的說:“不圖今日復睹官軍!”沒想到今天又見到了朝廷的軍隊。

但淳樸的老百姓,哪知道東晉政客們的心思。此時勢頭正盛的桓溫,並沒有一鼓作氣的渡灞水、直取長安,而是令人意外的按兵不動。咱們的主角王猛,就在此時登場。

王猛出生於北海郡,幼年時,後趙大軍肆掠中原,王猛跟隨家人顛沛流離,輾轉到魏郡定居。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境,年輕的王猛不得不以販賣畚箕爲生。

但即使身處窘境,王猛並沒有隨波逐流,他“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做事不拘小節,而且自視不凡,在筆者看來,就像韓信、諸葛亮的混合體。

見到一個窮人這麼“囂張”,那時的達官貴人們經常嘲笑王猛,但他不以爲然,隱居在華山,“懷佐世之志,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又有點姜太公的架勢。

因此,當聽聞東晉大軍抵達關中後,王猛穿着一身破舊衣服就來拜見。當着一衆南朝文武、達官顯貴的面,王猛旁若無人,一邊扣着蝨子,一邊縱論天下大事。

王猛能成爲胡人王朝的名相靠的是什麼? 第4張

作爲一代梟雄,桓溫自然有看人的眼光,對於眼前這位另類的漢子,他心中暗暗稱奇,於是拋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以試探此人的斤兩:“我奉天子之命,統帥十萬精兵爲百姓消滅殘存的寇賊,然而三秦的豪傑之士至今沒有人前來歸附,這是爲什麼呢?”

這說明,當時拜見桓溫的,大多是懷念漢人朝廷的關中老百姓,而且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看熱鬧;而那些對社會具備影響力的豪傑、大族,反而避而不見。

王猛徐徐道來:“您不遠數千裏,深入敵境,如今長安近在咫尺,您卻按兵不動;大家摸不清您的意圖,怎麼敢來?”

這話一針見血,桓溫的心思其實是這樣:自己即使拼盡全力光復的關中,好處卻白白送給了朝廷;爲今之計,不如保存實力,“挾敵自重”,纔能有資本與朝廷中的各派抗衡。因此,當王猛一下點破自己的小算盤時,桓溫一時間無言以對;過了好久他才擡起頭,徐徐說道:“整個江東,沒有一個人的才能可以與您相比!”其後,他安排王猛待在身邊,暫任軍謀祭酒(也就是軍師祭酒,當初郭嘉擔任過的職務)。

不久後,探到東晉軍隊糧草不足後,前秦國主苻健採取堅壁清野的方式,讓晉軍面臨進退維谷的窘境。6月,桓溫被迫撤退。臨行前,他以“賜車馬、拜高官督護”爲條件,邀請王猛一同南下。

王猛回山徵詢老師的意見,老師說:“卿與桓溫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豈爲遠乎!”你跟桓溫怎麼可能兩雄並立?何況此地自然能得到富貴,沒必要南下。

這是《晉書》中的表述。王猛不願意南下,既有忌憚桓溫與朝廷政權、最終可能連累自己身首異處的考慮;也有豪門當道、寒族報國無門現實的疑慮。在當時的政治生態下,東晉朝廷需要的也許不是實幹家,而是善於制衡派系、玩弄權術的政客;像王猛這種毫無背景、出身草根的才俊,在這裏只會淪爲炮灰。

兩年後,自小崇尚漢文化、以儒生自居、心懷“混一六合,以濟蒼生”之志的苻堅誅殺暴君符生,奪取了前秦大權。他聽聞王猛的才華後,立即召見後委以重任。

當時年僅36歲的王猛,一年之中連續五次升遷,創造了封建時代寒門人才的官場奇蹟。堅曾公開對羣臣說:“王猛,就是我的管仲、子產!”

王猛能成爲胡人王朝的名相靠的是什麼? 第5張

以火箭般速度擔任了前秦宰相、“權傾內外”的王猛,遭到了一衆勳貴、功臣的嫉恨。爲前秦立下汗馬功勞的氐族酋長樊世侮辱王猛,直接被苻堅處死;尚書仇騰、丞相長史席寶說王猛壞話,則被苻堅連降數級,貶爲老百姓。

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說王猛的不是。在王猛的操持下,前秦政權推行漢化政策,廣施仁政,減刑免租 、鼓勵生產, 積極推進各族融合 ,政治清明、社會和諧,並且憑藉強盛的國力統一北方,短暫結束了持續數十年的戰亂,“關隴清晏,百姓豐樂” ,百姓安居樂業,出現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唯一的治世。

王猛憑藉他的傑出貢獻,被後世政治家、史學家廣爲讚譽。北魏傑出政治家崔浩說:“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近代史學大家范文瀾認爲:“苻堅在皇帝羣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羣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柏楊更是把王猛視爲超過諸葛亮、王安石的偉大政治家:“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持力量......不但國泰,而且民安。”

如果當初王猛南下,也許歷史上就少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多了一位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