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一生是忽必烈的死敵,爲了窩闊臺家族還是傳統和豪情

此人一生是忽必烈的死敵,爲了窩闊臺家族還是傳統和豪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之前的文章忽必烈派“心腹”去察合臺汗國收拾殘局,不想此人卻是一個反骨仔提到了海都。

海都在八剌牽頭舉行的塔剌斯河會盟上被推舉爲“大汗”,但正如前述:

這個大汗稱號更多的只是空名,這是讓當時勢力最弱、位置最東的海都去當攪局“忽必烈新秩序”的“貓腳爪”的對價,也是海都火中取栗的酬勞。

只有當八剌被伊兒汗國大敗之後,海都才真正走到了前臺,海都送了八剌的命,又扶持了八剌的兒子篤哇作爲名義上的察合臺汗國可汗,建立了以自己爲首的窩闊臺、察合臺兩汗國聯盟,他被尊稱爲“阿幹”(蒙古語的哥哥),成了超越蒙古帝國王統概念的“家長”、“長輩”、“領導人”的角色,與元朝展開了持續的對抗。

海都(1235—1301)比忽必烈(1215—1294)年輕20歲,終其一生,他是忽必烈的死敵。

海都是曾經的第二任蒙古帝國大汗窩闊臺之孫,合失之子,合失是窩闊臺的第五子,是貴由大汗(蒙古帝國第三任大汗)和闊端太子、闊出太子的弟弟,被稱爲合失大王,他嗜酒早卒,在海都4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身爲孤兒的海都在成吉思汗的斡耳朵長大,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歷史選擇了這個孤兒成爲窩闊臺汗國的領袖。

三子窩闊臺成爲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是成吉思汗周密的思考,也有出於無奈的一面,根據《蒙古祕史》的記載,成吉思汗在討論接班人問題時首先讓長子朮赤發表意見,次子察合臺便以朮赤並非成吉思汗親生進行攻擊——顯然,察合臺認爲自己是成吉思汗真正的長子,對大汗之位的覬覦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朮赤和察合臺勢成水火,窩闊臺才作爲折衷方案的產物繼承了大汗之位。

此人一生是忽必烈的死敵,爲了窩闊臺家族還是傳統和豪情

針對窩闊臺“只恐後世子孫不才,不能承繼”的謙(憂)遜(慮),成吉思汗還毫不隱晦地發佈命令:

只要窩闊臺還有一個吃奶的後代存在,他在繼承祖先的皇位、國家的旗幟和軍隊的統帥權方面,就優先於其他的兒孫。

關於這一約定,《蒙古祕史》的原文是窩闊臺後代只要有一個

青草裏包裏呵牛不吃,脂膏裏包裏呵狗不吃

只是成吉思汗的回答變成了:

窩闊臺子青草裏包裏呵牛不吃,脂膏裏包裏呵狗不吃生了,我的子孫裏一個好的也不生。

也被譯作:

若窩闊臺的子孫每都不才呵,我的子孫每豈都不生一個好的?

這顯然是拖雷子孫奪取大汗寶座之後編造並闌入《蒙古祕史》的“私貨”。

拖雷系的蒙哥成爲大汗之時,窩闊臺孫子失烈門等因爲“謀反”罪名被或處死或流放,而對那些支持自己的窩闊臺家族成員,蒙哥則極力籠絡,比如被窩闊臺奪走賜給闊端的三千戶仍然歸闊端子孫管理,海都被封在海押立(今哈薩克斯坦東南塔爾德庫爾幹一帶),也是這一系列優待政策中的一個,可是海都並不領情,反而藉此培植羽翼,擴充實力,等待着機會。

此人一生是忽必烈的死敵,爲了窩闊臺家族還是傳統和豪情 第2張

一般認爲,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爭位中海都支持阿里不哥是他和忽必烈結怨的緣起,但是,作爲窩闊臺家族的成員,海都其實對阿里不哥也未必有多愛,支持阿里不哥說到底也是其本身戰略和策略的一部分。

勝利後的忽必烈多次召海都入覲,海都都以馬瘦爲由拒絕了。

忽必烈派遣八剌前往察合臺汗國備的重要原因,也包括希望八剌控制察合臺汗國後牽制海都,但沒想到的是,八剌這個反骨仔反而和海都形成戰略同盟,在只涅平原之戰失敗後,權威一落千丈的察合臺汗國更成爲海都的囊中之物,能夠予取予求。

忽必烈又派出了由自己第四個兒子北平王那木罕率領的大軍進駐察合臺汗國本部的阿力麻裏(今新疆伊犁霍城縣阿力麻裏境內),以威懾鎮壓反對他的窩闊臺、察合臺家族聯盟。

也在此時,阿八哈的伊兒汗國軍隊和那木罕的軍隊東西呼應,形成了夾擊之勢,眼看海都即將藥丸

但是事情不像想象的那麼簡單,突如其來又出現了意料之外的變局。

身在軍中的蒙哥大汗的另一個兒子昔裏吉和阿里不哥的兒子藥木忽兒、滅裏帖木兒發動叛亂,將大軍指揮權奪取,又將忽必烈的兒子那木罕和外甥安童(之前提到的忽必烈謀臣霸突魯之子)擒拿後送到了海都手中。

依靠強大軍事實力彈壓中亞地區的元帝國軍隊一夕之間土崩瓦解,忽必烈政權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對於叛亂者來說,忽必烈是兄長、伯父,也是敵人,他們的訴求是建立一個的拖雷系新政權,這顯然和海都的目標完全不同,因此,海都和金帳汗國的忙哥帖木兒都選擇了袖手旁觀。

此人一生是忽必烈的死敵,爲了窩闊臺家族還是傳統和豪情 第3張

剛剛滅亡南宋的大將伯顏被忽必烈派到了漠北蒙古高原,擊潰了昔裏吉的叛軍,叛軍中的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向忽必烈投降,只有藥木忽兒、滅裏帖木兒選擇了投奔海都。

阿里不哥的兒子們仍然繼承原先拖雷領地的大半部分,他們統治着阿爾泰地區。

這樣一來,海都爲首的窩闊臺家族,海都的傀儡篤哇領導的察合臺汗國,以及統治着阿爾泰地區的阿里不哥家族,因爲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仇恨,從西到東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實力雄厚的集團——這就是在波斯語史書中記載爲mamlakat-i Qaydui也就是“海都之國”的集團。

這一態勢在中亞地區維持了20多年,最終忽必烈還是沒有解決中亞問題。

之後的海都和東方三王族的領袖乃顏等人東西呼應,不斷給忽必烈和元朝朝廷製造着麻煩和危機。

終其一生作爲忽必烈的敵人,海都的敗亡顯得十分弔詭——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無法認同忽必烈新體制或者被驅逐出的人無不覺得海都這裏是最好的避難所,但是等到忽必烈去世,這些人就沒有必要留在海都身邊了。

在以傳統的遊牧生活和蒙古人固有的豪情而驕傲的海都和大元帝國統治下富庶的經濟生活、奢侈的貴族享受和元朝皇帝豐厚的賞賜相比,他們選擇了後者,1297年,阿里不哥一系的實力派爲首,大批蒙古騎兵投歸元成宗鐵穆耳(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之子)麾下,元成宗大喜之下,改元大德,表示熱烈歡迎和除舊佈新之意。

此人一生是忽必烈的死敵,爲了窩闊臺家族還是傳統和豪情 第4張

此時的海都,只好聯合篤哇和滅裏帖木兒,傾其全部兵力,向元朝發動孤注一擲地戰爭。

爲了應對海都,元成宗命令晉王甘麻剌和其長子也孫鐵木兒(後來的泰定帝)、安西王阿難答(忙哥剌的次子)共同對敵,同時將中央政府的王牌精銳部隊欽察、阿速、康裏等各族軍團(可以理解爲元朝的馬木留克騎兵)交給了侄子海山率領,並將其部署在阿爾泰最前線。

從1300年到1301年,蒙古高原西部到阿爾泰之間見證了蒙古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會戰。

戰線之長、作戰半徑之廣、參與部隊之精銳、戰事之慘烈,在蒙古歷史上是空前的。

晉王甘麻剌父子的軍隊被海都大軍痛擊,大敗虧輸(戰後落荒而逃之人被調配去雲南,其實就是流放),幸而海山(即後來的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身先士卒,帶領元朝軍隊扭轉了敗局。

最後,元朝大軍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了海都聯軍,海都本人膝蓋中了一箭(就是字面理解),倉皇后撤,1301年,他因爲箭傷而去世,結束了和忽必烈及其子孫周旋的一生。

這次會戰向世人證明,此時身兼大汗的元朝皇帝雖然某種意義上只是名義上的共主甚至並沒有得到普遍認可,但是其政權擁有的軍事力量仍然具有壓倒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