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帶着18萬騎兵給匈奴下戰書,漢武帝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帶着18萬騎兵給匈奴下戰書,漢武帝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漢武帝。

說到漢王朝的強盛,我們也許首先會想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也許是人類史上最爲霸氣的宣言之一。

帶着18萬騎兵給匈奴下戰書,漢武帝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西漢王朝之所以能夠如此霸道,首先得感謝漢武帝劉徹。若不是他在位期間數十年如一日對匈奴窮追猛打,漢元帝時期的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很可能沒機會說出上述豪言。

那麼,漢武帝有沒有說過狠話?有,不過不是那句著名的“寇可往,吾亦可往”,這只是電視劇中的藝術加工。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親自率領18萬鐵騎在邊境巡視,同時派使者給匈奴烏維單于送去了一封信,裏面有這麼一句話:

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爲!(《漢書》)

直白點理解是這樣:南越王的人頭已經被掛在京城示衆了;單于如果敢打仗的話,就放馬過來,大漢天子親自在邊境等着你;如果不敢,那就趁早投降,何必龜縮躲藏在苦寒之地受苦!?

這當然是赤裸裸的羞辱,匈奴單于大怒,當即處死了主張接待漢使的匈奴官員,其後很機智的躲了起來,既不敢應戰、自然也不甘心投降。

身爲堂堂中原皇帝,劉徹爲啥會有看起來如此“中二”的舉動?看看這之前的艱苦過程,我們也許就能理解。

從當初漢高祖白登之圍、直到漢武帝即位,這期間的漢王朝事業蒸蒸日上,甚至出現了富庶到流油的文景之治,但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基本上貫徹了送錢、送女子的和親政策。

但這並不是因爲中原人傻錢多,而是確實無奈。西漢王朝在休養生息,但匈奴人也沒閒着,漢文帝即位時,冒頓單于送來的大禮是一封信,裏面這麼寫着:“託上天的福,憑藉強悍的兵馬,我們已經降服了樓蘭、烏孫以及其他26個國家;所有精於騎射的人,如今都歸我匈奴統御......”

這就是明目張膽的威脅。無奈的歷代西漢統治者,只剩下和親這一條路可以走;但即使這樣,也不代表着萬事大吉;匈奴的要求一旦沒被滿足,數以萬計的騎兵立即呼嘯而至、席捲而去,以步兵爲主的漢軍鞭長莫及,只能乾瞪眼。

帶着18萬騎兵給匈奴下戰書,漢武帝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期間,雖然晁錯、賈誼等優秀戰略家提出過應對匈奴的方案,但當時以黃老之術治國的漢王朝上下,和親、苟且的觀點佔據了主流,皇帝本人難以改變這一現狀。

公元前141年,16歲的劉徹即位後,立志改變這一被動挨打的憋屈局面。鑑於朝廷裏大多是守成持重的老臣,他剛一繼位,就下詔在民間廣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實際上是要搭建起自己的班子。不過在太皇太后竇氏、宰相衛綰等人的反對下,漢武帝不得不罷免了那些已被舉薦的人才。

直到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真正掌握了大權,隨即他開始實行自己對外征伐的宏偉大計。擒賊先擒王,解決了匈奴,才能徹底平定四方。但即使到了這個時候,朝廷中主張對匈奴交好的意見仍佔據了主流。

同年底,匈奴派人來談繼續和親之事,除了大行令(主管外交)王恢外,其他朝臣幾乎全部主張和親,時任御史大夫韓安國給出的理由很具代表性:“今漢行數千裏與之爭利,則人馬罷乏;虜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親”,簡而言之,打不過。漢武帝只好採納了和親的意見。

公元前133年,王恢根據邊境雁門馬邑本地人的主意,進獻了設伏誘敵深入之計。這正合漢武帝的胃口,他不顧衆人的反對,組織了30多萬大軍在馬邑設下埋伏圈。

然而,漢軍的做戲能力太差,計謀被匈奴單于識破,數十萬大軍徒勞無功,出謀劃策者王恢也被迫引咎自殺。

此事之後,匈奴幾乎與漢王朝撕破臉,襲擾更加頻繁:“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而漢武帝也明白,要解決這一大患,只能硬碰硬;但馬邑事件的失敗證明,眼下自己面臨這樣的迫切問題:沒有合格的將領,就沒有能打仗的軍隊,必須找到能夠抗衡匈奴的優秀統帥。

到了公元前129年,匈奴人衝入上谷郡,大肆燒殺擄虐。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人出馬,各自率領1萬騎兵迎敵。

帶着18萬騎兵給匈奴下戰書,漢武帝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這四位將領,是當時漢王朝能拿得出手的全部精英了。然而現實很殘忍,只有衛青一人獲得小勝:斬首700人;其他人則全部失敗:公孫賀一無所獲,公孫敖損失7000人,李廣幾乎全軍覆沒、本人被活捉(後來隻身逃脫,其過程被司馬遷吹得神乎其神)。可見當時漢軍對戰匈奴時是多麼的無力。

史書稱,衛青“出於”,即出身奴隸。這話並不誇張,他自小當平陽公主的牧童,成年後又當騎奴;直到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寵幸,他的命運才得以改變。但衛青之所以獲得重用,完全是由於自己的出色能力:“善騎射,絕人;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衆樂爲用,有將帥材”,這就是隻有他能取勝的主要原因。

此戰後,只有衛青因功被封關內侯;而且,他也成了泱泱大漢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王牌,率領漢軍在接下來拉開陣勢與匈奴對攻。

公元前128年,衛青兵出雁門,斬首匈奴數千人;下一年,衛青等人西出雲中,擊敗匈奴樓煩王、白羊王,奪得“河南地”。河南,即當初蒙恬北逐匈奴後奪回的河套地區,秦朝滅亡後,此地一直被匈奴人佔據。

其後,漢武帝採取主父偃的意見,向此地移民十萬,在當初蒙恬營壘故址上建立朔方郡。此後的千餘年間,朔方一直是中原王朝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前沿與基地。

此後多年間,漢王朝、匈奴互有攻防,雙方各有斬獲,但漢軍一方,每次取得成績的幾乎都是衛青率領的隊伍。比如在公元124年,衛青擊潰匈奴右賢王,俘虜王子10多名、人口1.5萬人、牲畜數十萬頭,因此被封大將軍,成了漢軍的總統帥。

在下一年,一位給漢軍帶來質的提升的天才統帥橫空出世。在出徵匈奴的戰鬥中,衛青年僅18歲的外甥霍去病,率領800騎兵孤軍突襲,斬俘匈奴2000多人,被封“冠軍侯”;

小試牛刀的霍去病讓漢武帝發現,在長途奔襲方面,漢軍完全可以比匈奴人做得更好。公元前121年,他命令霍去病帶領一萬騎兵出隴西。這支精兵越過焉支山,歷時6天、轉戰千餘里,殺、俘匈奴多位貴族、高官,斬首敵軍8900人。

帶着18萬騎兵給匈奴下戰書,漢武帝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此戰證明,漢軍完全有能力大軍團以騎制騎,改變以往對匈奴的作戰模式。

同年夏,漢軍再次出擊,霍去病率騎兵越過居延澤(內蒙古居延海),殺向祁連山,抓獲匈奴各級首領2500人、小王70多人,同時斬首3萬,這也是漢匈戰爭以來,漢軍取得的最輝煌戰績。

這就是著名的兩次河西之戰,對漢王朝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首先,完全佔據了河西走廊,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打通了掌控西域的道路,切斷了北方草原對中原的西、北夾攻渠道,奠定了後世歷代王朝的疆域框架;

其次,掌控了匈奴設在祁連山的最大馬場,漢軍從此掌握了對決匈奴騎兵的重要資本;元氣大傷的匈奴人則發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第三,在漢軍的巨大壓力下,匈奴貴族內部分化,渾邪王率四萬人投降,此後的匈奴,再也不是鐵板一塊,分裂已成爲習慣。

公元前119年,漢軍再接再厲,發動了漠北之戰。10萬騎兵、數十萬步兵開拔,帝國雙驕衛青、霍去病同時出擊,進入大漠上千裏。前者遭遇匈奴單于主力,斬首敵軍1.9萬;後者對陣匈奴左賢王,斬首7萬,並且封狼居胥山。(李廣迷路,返回後自殺)

漠北之戰,是漢、匈間的一次戰略大決戰;落敗的匈奴再次遭受重擊,“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失去了肥沃茂盛的漠南後,匈奴再也無力從根本上威脅中原;漢王朝的長城內外則“馬牛放縱,畜積布野”,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得到階段性解決。

帶着18萬騎兵給匈奴下戰書,漢武帝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兩年後,年僅24歲的霍去病去世。失去了這位不世出的天才騎兵統帥後,漢武帝更進一步的軍事計劃被中止:“會驃騎將軍去病死,於是漢久不北擊胡”。

接下來的幾年,漢王朝集中精力平定南越,與匈奴相安無事;此後,漢王朝曾兩次派兵長驅直入草原2000多裏,結果是這樣:“不見匈奴一人”;曾經威風八面,時常呼嘯殺到漢王朝邊境的匈奴人失去了當日的威風。

公元前110年,擺平南越後,漢武帝率領18萬騎兵巡邏朔方,同時派使者挑釁躲在漠北的匈奴烏維單于。這一次,與過去上百年間完全相反,忍氣吞聲的變成了匈奴人,他們一邊“休養士馬,習射獵”,一邊屢次派人,“好辭甘言求請和親”。

多年後,匈奴再次死灰復燃,漢宣帝時期纔再度消停;當然了,直到東漢時期竇憲登燕然山的壯舉之後,匈奴終於徹底被擊滅。但自漢武帝之後,匈奴再也沒有當初那樣囂張的實力與氣焰;契丹的遼國崛起之前,後世再也沒有涌現過像當初匈奴那樣的壓倒性遊牧強權;北方草原、中原農耕兩種文明的高下,在漢武帝時期定下了調子。

當然,在打擊這一空前強敵的過程中,漢王朝也付出了慘痛代價。

“漢軍士馬死者十餘萬”,大量將士血灑疆場;

“大司農經用竭,不足以奉戰士”,戰爭物資消耗、戰後的賞金,幾乎讓漢王朝的國庫爲之一空,一改文景時期“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的富庶局面。

帶着18萬騎兵給匈奴下戰書,漢武帝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6張

雖然通過壓榨商人緩解了這一局面,但曠日持久的戰爭,仍舊給社會帶來了巨大傷害。爲此,漢武帝在晚年下罪已詔深深懺悔:“朕即位以來,所爲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享受祖先血戰成果的我們,不應當對那個時代吹毛求疵。對筆者個人而言,有三點體會:

不爭一時之氣,不逞匹夫之勇,當實力不如對手時,絕不可意氣用事;

一味的忍讓,不能換來尊重與和平,地位源自實力、決心與行動;

唯纔是舉、用人不問出處,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最大資源。

任何時代,我們都會遇到敵人;但敵人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喪失直面敵人的勇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