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史之亂唐玄宗都沒有死 李亨爲何在公然上位

安史之亂唐玄宗都沒有死 李亨爲何在公然上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李隆基和李亨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父親李隆基還活着、太子李亨就自行稱帝,爲啥卻沒人說他謀朝篡位?

李亨爲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說謀朝篡位就嚴重了,用我們今天的概念來講,李亨這是“及時止損”。

安史之亂唐玄宗都沒有死 李亨爲何在公然上位

李氏皇室內部的“非正常”權力更迭一直是比較常見的,“意外”事件猶如家常便飯。

唐初李世民除掉自己的兄弟、讓父親李淵不得不提前傳位;

李世民的兒子重演了爭儲風波,李承乾、李泰被廢,存在感最低的李治躺贏;

李治與武則天所生的四個兒子中,首任太子李弘莫名其妙猝死,繼任的李賢被母親武則天廢黜、逼迫自殺,李顯當了幾個月皇帝后被母親趕下臺,李旦淪爲母親的傀儡、成了其稱帝的墊腳石;

武則天晚年,通過神龍政變、李顯第二次當上皇帝,不過卻被自己的老婆、女兒毒死;

隨後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擁戴父親李旦第二次爲帝;

但在接下來,太平公主與侄子——正牌太子李隆基爭權,後者再次發動政變,一鼓作氣直接提前轉正、當上皇帝;

而在李隆基後期(開元25年),他曾一日殺三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被一股腦地廢庶人、其後遇害。下一年,忠王李亨被立爲太子,但在隨後的十餘年間不斷遭到李林甫、楊國忠的攻擊,一度形勢危急......

安史之亂唐玄宗都沒有死 李亨爲何在公然上位 第2張

由上可見,從立國直到安史之亂爆發這130多年裏,唐代的皇位更迭、儲君之位幾乎沒有正常過。

從感情、親情的角度來看,這確實顯得薄情寡義;但如果站在政權、百姓的立場,這卻是“更好”的權力爭奪方式。

在以往,封建王朝內部的權利鬥爭,經常會演變成大規模兵禍,比如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它們對整個社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尤其是西晉統治階級的內鬥,不僅徹底毀掉了一個大統一王朝,還開啓了一個持續近300年的超級大分裂、大動盪時期。

唐代初期其實也差點墜入這一局面。面對諸子政權,唐高祖李淵一度想讓倆兒子一東一西(李建成在長安、李世民洛陽);假如成爲現實,唐代必定會面臨分裂、內鬥,剛剛安定下來的人民將會再次陷入戰火。

從這個角度而言,看似無情的唐代宮廷鬥爭,實際上卻不是什麼壞事:把血腥搏殺侷限在統治階層內部,李氏自己人鬥完後,王朝該幹啥幹啥,老百姓幾乎沒受到什麼影響。姓李的誰當皇帝,跟絕大多數人有啥關係?小老百姓,別替帝王操心。

巧的是,在安史之亂前的唐代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充分證明了這一道理:政變多少與封建帝國的強弱,兩者之間並不成正比關係。

這麼一梳理咱們就會發現:李亨在父親李隆基還活着時就稱帝,其實沒啥稀奇。

更何況,從客觀上而言,他的這一舉動在當時是極爲“偉光正”的。

安史之亂唐玄宗都沒有死 李亨爲何在公然上位 第3張

第一,李隆基已經失去了軍心、民心。

安史之亂是李隆基本人養成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攜手多任賢相共同創造了開元盛世後,由於在位過久,李隆基的倦怠情緒、享樂思想雙雙攀升。爲了省心省事、集中於享樂,他重用恩蔭體系出身的李林甫(無條件聽話)、打壓張九齡等科舉渠道的官員(這些人更關心政權整體利益),導致政務逐漸敗壞;

此外,隨着府兵制的崩壞,爲了應對擴張的需求,唐代的十大節度使系統逐漸穩固,這種重外輕內的架構,造成了節度使權勢尾大不掉的局面。

更致命的是,爲了制衡內外利益羣體,李隆基採取李林甫的建議,大規模扶植、重用藩將爲節度使,一手養成了安祿山這一軍事怪物。

在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十多年中,李隆基不斷收到來自各個層面的警告——安祿山會造反;

發出這一警報的高級官員,文有宰相張九齡,武有曾身兼四大節度使的王忠嗣,但他們不僅未被重視,還先後被排擠出權力中樞;

至於其他舉報安祿山的中下級官員、百姓,經常被李隆基扭送到安祿山處,任其發落。

而在李林甫死後,不學無術的楊國忠接替了對應的角色。這位仁兄跟安祿山關係本就不怎麼地,爲了扳倒、搞臭對方,他不惜故意刺激其謀反。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後,叛軍勢如破竹、直逼潼關。而在這種節骨眼上,李隆基卻因身邊人的讒言,先臨陣誅殺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後逼迫哥舒翰出兵,直接導致了關中失守。

隨後李隆基丟下長安,帶着一衆親信(尤其是楊國忠)、後宮逃亡蜀地的途中,爆發了著名的馬嵬驛兵變。與其說士兵們對付的是楊家,不如說他們不爽的是李隆基。

可以說,此時的李隆基已經將自己的威信、信用揮霍一空。當時的客觀形勢,需要一個有勇氣、有擔當的君主。

安史之亂唐玄宗都沒有死 李亨爲何在公然上位 第4張

第二,唐代若想扭轉危機,需要一個敢作敢當的新皇帝。

李隆基逃出長安、奔赴蜀地,主要有倆考慮:親信楊國忠出自蜀地,且兼任劍南節度使;蜀道難,歷來是偏安一隅、阻隔中原戰火的好去處。

但一旦做出這種選擇,也就意味着李隆基已經對外公然宣佈——自己對平叛沒興趣、只想苟且。這等同於把遼闊的江山、百姓拱手丟給了叛軍。

因此,馬嵬驛兵變後,西逃隊伍出現了分裂。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去蜀地,他們更主張前去隴西、太原,甚至有人主張返回長安與叛軍對抗。

而早已失去了血性的李隆基卻是“意在入蜀”,但剛剛發生的血腥事件讓他不敢違背衆人意願。

安史之亂唐玄宗都沒有死 李亨爲何在公然上位 第5張

幾乎所有人都明白李隆基的心思。所謂強扭的瓜不甜,隨後衆多軍民乾脆直接攔住他建議:既然你不願意留,那我們願意跟着太子對抗叛軍。

“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誰爲之主?”,這句話等同於明明白白地告訴李隆基:既然你拋棄百姓,那麼百姓也只好捨棄你了。

隨後,在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俶(都是李亨的兒子)等人的勸說下,加上一些軍民“強行挽留”,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揚鑣、前往朔方。

得知這一情況的李隆基,曾作勢要宣佈傳帝位給太子。

到了這一步,李亨稱帝幾乎已成定局。隨後在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后,他就正式登基。

綜上,雖然在父親李隆基還是正派皇帝的情況下就自行稱帝,李亨的行爲實在稱不上是“謀朝篡位”,他的這一舉動對大唐是有利的,是適合軍心民心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