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顏伯瑋是什麼人?靖難之役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顏伯瑋是什麼人?靖難之役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難之役是一場由削藩引起的爭奪皇位內戰,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燕王朱棣反叛朝廷,打着“靖難”旗號相號召,希望天下羣起響應,但是許多人並不買賬,因爲你朱棣雖說是朱元璋的兒子,但是這天下還是建文帝的。建文帝纔是正統,纔是明王朝的象徵。所以,天下人心還是向着建文帝的,在此講述一下顏真卿後人據守一個小縣城,卻堅決反對燕王叛軍招降的事兒。

一、形勢逼人

當時光的長河流淌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時,這場被史稱“靖難之役”、實際上稱爲叔侄大戰更爲妥當的明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相互殘殺的戰爭已經打了三年了,政府軍一方頹勢凸顯,叛軍一方也是實力大損。

到了這個時候,就看誰更能撐下去了,或許得到更多的支持,才能擊敗對方,取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取勝又談何容易!

(以下爲一組《山河月明》劇照)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朱棣得到了一個令他激動萬分的消息:京師南京城裏的一個宦官投奔到他這,告訴他說現在政府軍都在大河兩岸與燕王軍激戰對壘,京城防守空虛,若是他此時直接率軍出擊京城,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朱棣想想也是,只要拿下了京城,自己奪位成功,其他事不就好辦了嗎?自己作爲太祖之子,繼承的是朱明王朝的江山,天下人誰再看不慣,又能如何?奪下京師,就是奪了天下。

於是,他改變戰略戰術,將進攻的重點南移,於建文四年正月開始,督軍直撲江北去了,企圖由此打開進攻江南、奪取南京城的道路。

顏伯瑋是什麼人?靖難之役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二、據守沛縣

正月中旬,燕王朱棣率部由館陶渡過漳水,接連攻破了東阿、汶上等城,而後一路奏凱,突飛猛進,很快抵達了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沛縣。

一路上,燕王叛軍攻克的城鎮不多,迎降的多,所以快到了沛縣時,他們以爲沛縣一個小縣城,肯定會和其他城鎮一樣爭相迎降,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他們想錯了。

負責守城的知縣顏伯瑋,本名顏瑰,字伯瑋,是唐朝大書法家、爲國盡節而死的名臣顏真卿的後裔。他無愧於自己的祖先,很有氣節,決定像顏真卿那樣,誓死抵抗叛軍,縱使爲國殉城也在所不惜。

顏伯瑋,家在廬陵,建文元年(1399年),以賢良徵,授予沛縣知縣一職。對於建文帝,他感恩戴德。儘管剛赴任知縣,他就趕上了這場戰爭,但他以國事爲念,不辭勞苦。當時,政府軍連年北伐叛軍,沛縣的老百姓擔負着往北方前線輸送糧草的重任,政治軍事責任重大,動輒以軍法論處,顏伯瑋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但是,他很有頭腦和能力,善於謀劃和協調,總能如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並鼓勵民衆爲國效力。

沛縣是徐州的門戶,地理位置重要。明王朝在此設立了軍民指揮司,顏伯瑋未雨綢繆,提前募集百姓五千多人在此修築七個堡寨,防禦叛軍南下。本來這裏的防禦很堅固,力量配備也行,但是由於之前調兵北上支援山東,留守的都是些老弱病殘,戰鬥力不強。所以,聽說叛軍突然間兵臨城下,顏伯瑋很驚慌。

顏伯瑋明白敵強我弱,敵我雙方力量相差過於懸殊,硬拼肯定不行,防守也難,只有求援了。他趕緊派出縣丞胡先去徐州,請求當地守軍支援。但是,徐州守將見叛軍氣勢洶洶而來,先被嚇破了膽,自己抗敵還難有勝算,怎麼肯再分兵去救援沛縣呢。

苦等援兵不至,顏伯瑋知道凶多吉少了。於是,他讓自己的弟弟顏珏、兒子顏有爲叔侄倆趕快返回老家,替他侍奉父母雙親,並轉告自己的遺言:“兒子叩謝雙親大人,忠孝不能兩全,來世再報養育之恩。”

隨後,顏伯瑋在縣衙題寫了絕命詩,決定以死殉國,堅決抵抗叛軍。可是,當他準備死戰殉國時,負責軍事工作的指揮王顯卻在半夜率軍出城迎降,叛軍不費一矢一刃便進入了沛縣。

三、殉節而死

顏伯瑋是什麼人?靖難之役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第2張

得知王顯違背自己的意願私自迎降叛軍,顏伯瑋痛心疾首,但想到能減少軍民的傷亡,又有所欣慰。但別人迎降叛軍,他卻不忍背叛朝廷,於是穿戴着官服,面向京城和皇帝所在的方向做最後的叩拜後,上吊而死。

顏伯瑋的兒子顏有爲明白父親殉國之志後,不忍心遠離,更不想拋下自己的父親,自己回老家。他走了一段路程後,讓叔父顏珏獨自回家,然後又返回了沛縣。

回到沛縣的顏有爲,見叛軍已經入城,父親已經殉節,十分悲痛,跪在父親的屍身前,也舉刀自刎了,表明了誓死反對叛賊的決心。

沒有能搬來援兵的胡先從徐州歸來,見嚴氏父子殉城而死,叛軍已經入城,大放悲聲。而後,他起來將嚴氏父子葬在城南,以示他們誓死守忠、維護南邊朝廷尊嚴、不同北邊而來的燕王叛軍同流合污的志向和決心。

沛縣主簿唐子清、典史黃謙均被叛軍抓捕。叛軍想讓唐子清投降,唐子清卻只說了一句話:“願隨顏公地下。”再也不說別的話了。叛軍聞此大怒,將其斬殺;而後,派遣黃謙去徐州招降政府軍,黃謙一口回絕,也被殺害。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