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俗話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個媒妁在古代婚姻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俗話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個媒妁在古代婚姻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媒妁,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提起古代的婚姻,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於子女的婚姻,父母是有絕對的主導權。而爲什麼要在父母之命之外還要有媒妁之言呢?“媒妁”在古代婚姻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今天就給大家閒話一下“媒妁之言”。

媒妁是什麼?

今天的理解的媒妁和婚姻介紹所差不多,其作用和“非誠勿擾”差不多。這種現代的理解只是媒妁之言的一方面,古代的媒妁之言的內涵則要豐富的多。

《說文解字》中對媒妁的解釋是這樣的:“媒,謀也,謀和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綜合這個含義就是通過考察、斟酌讓兩個人結爲婚姻。這裏面就包含了兩個過程,一個是瞭解男女雙方的情況,二是對兩個家庭進行撮合。

媒妁制度的起源大概是在西周時期,具體時間現在已經不可考,在《詩經》中就有很多詩篇記錄了媒妁制度。“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爲期《(衛風氓)》,這兩首詩中都記錄了媒妁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沒有媒人是不可能完成一樁婚事的。

媒人也並不止是女性,三姑六婆裏面的媒婆也是到明朝時期才逐漸有的說法,關於媒妁二字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就是媒指男性,妁指女性,所以用媒妁就是泛指說媒的人。北大著名的歷史學家陰法魯先生曾經考證,在早期的婚姻中,媒人是家族裏面輩分較高的人,他們一般受男方父母的委託,幫青年男女撮合婚事,並且在婚後如果婚姻出現問題,也會居中調停。

俗話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個媒妁在古代婚姻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被醜化的媒婆

古代的媒妁主要分爲兩種,一種是官媒,這種官媒實際上是古代的“民政局”,負責統計,管理適齡青年的婚配問題,官媒的起源大概是西周時期,《周禮》中記載:

“媒氏掌萬民之判(即婚配)”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

而私媒的出現時間已經不太確定,應該是和官媒出現在同時期,或者要略早於官媒。私媒在魏晉之後趨於職業化,其主要目的是說合婚姻,並且還能收取一定的謝媒財物,作爲其合法職業收入。

媒妁產生的原因?

媒妁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爲那時候的婚姻必須遵循“父母之命”,青年男女在選擇婚姻的時候是沒有自主權。青年男女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裏,更不可能相互瞭解。而雙方父母也都希望能給子女找到合適的對象,這時候就需要第三方機構來進行相對公正的評價。

俗話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個媒妁在古代婚姻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第2張

西廂記中的紅娘

隨着婚姻制度的發展,整個的婚配過程中媒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古代婚姻中講究“三書六禮”。所謂“三書”, “聘書”,“禮書”,“迎書”。所謂“六禮”,是封建婚姻的成立要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徽、請期、親迎六道程序。而這每一步過程都需要媒人的參與,沒有媒人是無法完成這一套合法的流程的。

媒妁制度的法律化

媒妁制度形成之後是一種禮法約束,用現在的話說是道德約束,但是到了唐朝就開始用法律的手段將媒妁制度規範化,制度化。

俗話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個媒妁在古代婚姻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第3張

《唐律疏議》與官衙斷案

《唐律疏議·名例》和《唐律疏議·戶婚》中對婚姻中必須有媒人進行了規定

“爲婚之法,必有行媒”

“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未成者,各減已成五等。媒人各減首罪二等”

不僅規定了合法的結婚必須有媒人,並且還規定了不合法的婚姻中媒人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唐朝的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婚配中媒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當時來說有着很大的意義。這就有效的防止了當時有的媒人爲了個人私利弄虛作假,有利於避免一些非法婚姻的出現,在當時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

媒妁制度在我國有着兩千多年的歷史,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爲“媒妁”在古代婚姻制度中只是起到了中介作用,也不應該簡單的認爲這是違反人性自由的“糟粕”。帶着“瞭解之同情”的眼光去看這項制度,會看到這項制度在歷史中曾經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我國古代的文明與進步。

參考資料:

唐律疏議

陰法魯《中國文化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