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蜀國的存亡和諸葛亮北伐有什麼關係嗎?

蜀國的存亡和諸葛亮北伐有什麼關係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蜀國的存亡和諸葛亮北伐有什麼關係嗎?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諸葛亮北伐有利於蜀國發展,還是放棄北伐有利於蜀國發展。對此,多數人曾將目光聚焦在魏、蜀二國地盤大小,人口衆寡之上。

因此,一些人錯誤地認爲,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國策,反而會加速蜀國的滅亡。

其一、正所謂:“最好的防守,便是進攻”,真是這樣嗎

沒有了諸葛亮“以攻代守”的北伐國策,蜀國會遭到曹魏的主動攻伐,容易引發蜀國局勢的恐慌與不穩。若如此,蜀國又怎麼能夠長久呢?

難道真是如此嗎?看看曹魏第一次征伐蜀國的經過,就不難發現真實的結果。

蜀國的存亡和諸葛亮北伐有什麼關係嗎?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國大司馬曹真上書魏明帝曹叡,言道:蜀國多次以弱小之國侵犯我大魏國邊境,應當還以顏色,建議起數路大軍,共伐蜀國,以振國威。魏明帝深以爲然,同意了曹真所請。

因此,魏國出動三路大軍準備伐蜀(其實,後來的司馬昭起三路大軍滅蜀,應該就是借鑑了此時伐蜀經驗)。即:曹真率一路大軍從子午道攻入;大將軍司馬懿率一路大軍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則分別從斜谷、武威等地出征。

誰知,行軍途中,由於突然遭逢雨季,通行棧道被雨水沖毀,曹真耗時一月之久,才行完全程的一半,最終無功而返。

由此可見,曹魏徵伐蜀漢,僅行軍都極其困難,更別說已被魏延防禦的如同鐵壁銅牆般的漢中。就算曹魏大軍前來入侵,又豈能對諸葛亮坐鎮的穩固蜀漢產生動盪影響。

同時,以漢中易守難攻的地利優勢,魏國大軍遠征的交通不便,當魏、蜀兩國大軍真正對戰起來,對於曹魏的國力消耗,豈不更強於主動北伐(魏守蜀攻)時的消耗。

其二:沒有了諸葛亮北伐曹魏,也就無法阻擋曹魏快速休養生息的步伐,當真如此嗎

對比強出蜀國數倍的曹魏人口基數和國土面積,同樣的休養生息條件下,則存在明顯的此消彼長。如此以來,曹魏國力將更強,而蜀漢國力將更弱。

東漢共有十三州及一部,若從魏、吳、蜀三國的轄地區劃來看:

魏國擁有荊州(三分)、豫州、兗州、揚州(二分)、徐州、涼州、冀州、幽州、青州、幷州、雍州、司隸;

吳國擁有荊州(七分)、揚州(八分)、交州;

蜀國僅擁有益州一隅。

以此來看,蜀漢確實“偏安一隅”。但是,即便如此,難道諸葛亮北伐,就能延緩魏國的休養生息嗎?當然不會。

一是曹魏防禦蜀漢投入的兵力部署,明顯不及防禦東吳的兵力數量;

二是曹魏防禦蜀漢的軍力僅爲全國兵力的極少一部分;

三是任何國家無論戰時還是平時,都需要加強邊防守禦。

也就是說,無論諸葛亮北伐還是不進行北伐,曹魏都會在魏蜀邊界佈下重兵,並進行防禦。所以,諸葛亮是否北伐對魏國的休養生息國策影響並不大

同時,當諸葛亮北伐之時,不也延緩了蜀國的休養生息嗎。而以蜀攻、魏守的攻防態勢分析,對於蜀國的消耗應該更大才是。更爲重要是,由於諸葛亮的屢次北伐,已造成蜀漢國力的匱乏羸弱,而對於魏國視乎並無太大的影響。

此外,蜀漢的靈魂人物,諸葛亮不就被司馬懿耗死在了“五丈原”嗎?這到底是蜀耗魏,還是魏耗蜀呢?

所以說,若是緊盯蜀、魏二國地盤、人口來判斷相互實力的強弱,則有點棄本逐末之嫌。那有國與國之戰,便是人口與人口、地盤與地盤之戰一說這麼簡單。

君不見,戰國七雄墊底的秦國是如何發展並統一六國的?崛起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爲何能滅亡強大的遼國和北宋帝國?還有後世的彈丸島國日本爲何敢偷襲美國的珍珠港?

由此可見,蜀國的存亡,並不幹諸葛亮北伐或者放棄北伐之事。而是,取決於一國的治國理念、發展快慢、強盛程度、君主英明等。

所以說,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蜀國如何修養生息,纔是關乎蜀漢未來的關鍵。

其三:富國強民,鞏固國防,在防守中尋機反攻,纔是蜀漢固國之基,強國之本

爲何,曾經弱小的秦國會坐上戰國霸主的寶座,最後統一天下?不就是因爲商鞅變法帶來的變化嗎。爲何,曾經弱小的日本敢於侵略中國這個泱泱大國?不就是因爲明治維新變法帶來的強大嗎。

而對魏、吳、蜀三國中最弱小的蜀漢來說,想要維護蜀漢的生命更長更久,在其未強大起來之前,應當立足根本,“高築牆、廣集糧”,去研究更加適合自身騰飛的全新治國策略,在休養生息中強本固基,富國殷民、精兵強將,“待天下有變”(而不是爲魏、吳兩國創造“待天下有變”的機會。如:姜維避禍沓中屯田,就給了司馬昭“待天下有變”的絕好良機,並一舉滅亡蜀漢。)再行出兵曹魏,必將如虎出囚籠,揚威魏地,先主遺志便不難實現了。

例如:蜀漢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魏國發生的“高平陵之變”,因此又引發出“淮南三叛”,這不就是最好的“待天下有變”的絕佳良機嗎?可惜,諸葛亮已被司馬懿耗死於五丈原。如果蜀漢處於休養生息之中,諸葛亮又怎麼可能累死在五丈原。

更爲關鍵的是,由於蜀漢的屢次北伐,非但沒有取得魏國寸土之地,反而成了發展潛力更加巨大的司馬家崛起的墊腳石,豈不造化弄人。

其實,以諸葛亮的治國之能,爲何會“明知不可爲而之”呢?或許,是諸葛亮爲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纔會以“鞠躬精髓,死而後已”精神立志北伐吧,其精神確實令世人讚歎。

然而,正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對於天下大業,蜀漢丞相又怎能急於一時呢。這不明顯有違當初“待天下有變”的發展國策嗎?同時,也正如後世所言:“落後就會捱打,國弱就會被欺”。所以,修養生息,富國強民,“待天下有變”再行出擊,在防守中尋機反攻,“先爲己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纔是弱小蜀漢最好的發展戰略。

所以說,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國策,又能做到“待天下有變”,在防守中擇機反攻,不但會令蜀漢國祚無限延長下去,還有可能實現先主遺志。反之,則對蜀漢國祚並無實質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