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王僧辯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王僧辯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朝梁,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文章。

悠悠五千年華夏史中,對於普天之下極爲出名的文臣武將,大都被歷代史家銘記於史冊當中,因而文有文宣王廟,武有武成王廟。文臣名士多以配享孔聖人視爲至榮,而武將猛士則以位列武聖姜太公左右當作極耀之事。

歷史上王僧辯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視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後世忠勇化身的關羽爲榜樣,卻不肯像關公那樣勤加習武,因此未能冠絕羣雄,然而名位卻被列入武廟排行第六十七位的百勝名將。不僅如此,他在著名《十七史百將傳》中也竟位列第五十二位,縱觀名將不下千員的二十五史風雲當中,能穩居此座次而享殊榮者,着實不太簡單。

而又有史學大家評價,若非其人平生太過大意,甚至他可以像武聖姜子牙、殷商帝師伊尹那樣成爲史上無比璀璨的將星之最也未可知。然而這樣一位“天之驕子”是因何而終究抱憾終身,遺恨千古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細細閒話一番。

此人出生於亂世之中的南北朝,名叫王僧辯,字君才,老家是山西太原郡祁縣人,他老爸名叫王神念,年少時是個喜歡讀書的儒家子弟,曾做過鮮卑拓跋氏北魏帝國的潁川太守(今河南禹州),僧辯是他的次子,王神念爲了完成迴歸“神州之念”的心願,帶着一家老小,學當年關羽一樣封金掛印,辭去了北魏太守之職,一路南行投效了被天下漢人視爲神州正統的江南蕭氏樑朝。

極爲好客的梁武帝非常高興,讓王神念擔任過三個諸侯王內史的職務,且在任期內都做得不錯,後來直接被晉升爲一州之長,先後做了青、冀二州刺史,王神念一生剛正不阿,最後做到了朝廷右衛大將軍,死後被梁武帝賜予“壯”字諡號。

這和關羽的“壯繆”只一字之差。王神念年少就非常擅於騎射,到老來武藝依舊超羣,曾當着梁武帝的面雙手同時飛舞六十斤大刀,且還能騎在馬上往來狂奔,在當時樑軍上下引起不小的轟動,被武帝呼之爲“冠絕羣伍”的武林高手。

王僧辯除了有這麼一位“武癡”老爸之外,還有一個親大哥,在樑朝位列太僕卿之位,也就是掌管皇帝御林軍的馬匹,位居九卿之列。

而王僧辯本人,從小也是一個喜讀儒家經典的學霸,且對諸子百家無一不通,學識相當淵博,尤其是關羽喜歡通宵夜讀的《春秋左傳》(學涉該博,尤明左氏春秋)。武藝方面,他就比他老爸差遠了,甚至射箭連薄薄的小竹片都射不穿,然而他的志氣卻毫不遜色。長大成人之後,就被舉薦到了當時的湘東王蕭繹那做了左常侍,後來又做了王府諮議參軍。

不久之後,武寧郡發生了叛亂,湘東王派他帶兵前去討伐,很快就把叛亂給平定了,於是被晉升爲貞威將軍、武寧太守,後來又調任振遠將軍、廣平太守,沒多久又被召還王府做了王府錄事兼司馬,後又擔任了竟陵太守,加授雄信將軍。

等到天下第一叛將“宇宙大將軍”侯景造反的時候,湘東王起兵勤王,就命王僧辯爲“假節鉞”,就是拿着王室的符節和金斧在前線行使臨時指揮權。僧辯統領湘東王水陸軍一萬人馬,督運糧草趕往京師建康。

當時宮城已經被侯景攻陷,梁武帝被關在他最喜愛的寺院當中活活捱餓,王僧辯押送着糧草已無處可歸,於是就和柳仲禮兄弟、趙伯超等人屈膝投降了侯景。侯景非常開心,把樑軍的糧草收爲了己用,對王僧辯也百般撫慰和拉攏,沒多久,侯景又覺得軍糧匱乏,希望王僧辯再替他從竟陵運送更多過來,就把他放了回去。

歷史上王僧辯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2張

王僧辯嚇得趕緊日夜兼程,回到了湘東王蕭繹身邊,這時的蕭繹已經準備自立爲帝,也就是梁元帝,由於他從小有眼疾,沒有治好瞎了一隻眼,所以性情十分暴躁,但王僧辯回來之後老實交代了“送糧遇險”經過之後,梁元帝居然沒有責怪他,還任命他爲領軍將軍。

當時除了梁元帝之外,其他還有好幾處前往建康勤王之師,然而他們都和元帝一樣各懷私心,相互之間達不成精誠團結,元帝一怒之下,就命王僧辯和鮑泉討伐他們。王僧辯感覺太不可思議,因爲侯景還在建康肆虐,元帝不顧父皇死活做出這樣“窩裏鬥”的決定,讓他遲疑不決,就上報說自己在竟陵的兵馬還需要整頓集合,一時不能趕到預定戰場。

副將鮑泉卻非常擔心他這樣違抗軍令,要是惹惱了脾氣火爆的梁元帝,那就麻煩大了。王僧辯則說不用擔心,等見到元帝他自有分曉。而梁元帝猜忌心非常嚴重,早就從細作那聽到了王僧辯和鮑泉的對話,就認爲王僧辯這條“白眼狼”是故意延誤軍機,包藏異心。

等到王僧辯來見他的時候,梁元帝勃然震怒,直接拔劍罵道:“卿拒命不行,欲同賊造反,今唯有死耳!”嚇得王僧辯震怖失色,竟不敢言,梁元帝立馬命左右數十人一起衝上前把王僧辯綁了,準備推出斬首,王僧辯卻只說了句話道:“臣侍奉大王左右時間也很長了,食朝廷之俸祿也很多了,爲了國難憂心如焚,如今卻要引頸受戮,沒有什麼可遺恨的,只是可惜再也見不了老母親了!”

梁元帝聽到他說“老母”二字,立馬想到了王僧辯的母親,是天下崇仰的賢德女人“貞敬太夫人”,一時間“孝心”大作,下不了手去斬殺一個“孝子”,可又忍不下這口惡氣,於是揮劍砍中了王僧辯的左大腿,僧辯慘叫一聲,昏死過去,血流了一地,過了很久才甦醒過來。

梁元帝命太醫給他止血,然後送到廷尉論罪,包括王家的子侄也全部下獄。這時候大侄子岳陽王蕭詧的軍隊居然打到了梁元帝所在的江陵城下,一時間城內發生了恐慌和騷動,元帝諸將沒有一人能拿出退兵之策,就派人到獄中去向王僧辯問計。

僧辯立馬給出了一條妙計,梁元帝聽後大喜,立馬赦免了他的罪責,命他爲城內都督,趕緊指揮軍隊防禦岳陽王軍隊。沒多久,岳陽王軍就被王僧辯所擊退,後來僧辯又帶着本部人馬乘勝追擊,將岳陽王的封地全部拿下。班師之後,梁元帝大喜,爲了給他治癒腿上劍傷,特地賜予御製良藥,並恢復了他領軍將軍之職。

這時大反賊侯景趁着蕭家兄弟子侄內訌,帶領大軍從長江乘船西進而來,梁元帝嚇得手足無措,只好任命王僧辯爲統軍大都督,前往巴陵禦敵,並讓各州的兵馬全部聽從他的調遣。

可侯景是東魏、西魏、南樑天下三國都十分忌憚的絕世梟雄,他的軍隊身經百戰,樑軍一時難以抵擋,侯軍勢如破竹,一路收降納叛,直抵荊襄之地。王僧辯本來還在想着憑藉長江上游山高地險,如何屯糧築壘和侯景打持久戰的,可萬萬沒想到侯景卻也是個帶兵打仗的奇才,居然能逆流而上,打得樑軍望風披靡。

王僧辯於是將所有積的米糧全部運往前線,讓將士們每天都吃飽喝足,並將長江兩岸的公船私船全部鑿沉於江中,使得荊襄之地的軍民做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戰準備。

等到侯景大軍殺到城下,王僧辯就命全軍將士偃旗息鼓,弄得城中一絲聲響都沒有就像一座空城一樣,侯景見了之後,對着城樓大聲問道:“城內誰是主將?”這時,城門守將答道:“是王領軍!”侯景一聽是老朋友,就笑道:“你告訴你家王領軍,事已至此,何不早降?”

守將替王僧辯傳話道:“侯王大軍只管往荊州大本營去,僧辯城中只有幾百口人,餓得聲音都發不出來了,降不降都沒有差別!”侯景聽了大笑,又喊道:“故人王領軍何不出城與孤?”守將答道:“城中乏糧,王領軍已無力登城也!”侯景聽了之後,差點笑得從馬上跌落下來,於是引兵而去。

可沒多久,狡詐多謀的侯景心知中計,又帶兵殺回城下,百般誘降不果,於是下令水陸並進,在城下列陣炫耀武力,而後派出五千精兵登城上攻,王僧辯立馬傳令全城吶喊,一時間鼓譟聲震天,城上箭如雨下,侯景五千精兵苦攻不退,全部被射成了刺蝟,侯景見城中多有準備,對王僧辯大罵不止,卻也無可奈何,只好退兵。

歷史上王僧辯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3張

這時,梁元帝又派出了平北將軍胡僧祐前來增援,王僧辯堅守不出,憑着堅固的堡壘和侯景打消耗戰,侯景氣得發瘋,居然突發奇想要用火攻來燒城,結果放火那天風勢不利,反燒向侯景大軍,氣得侯景發全身發抖,從天黑一直痛罵老天,罵到了天亮,嘴裏直吐白沫還在喋喋不休,後來還是部將們將他硬拖出了烈火戰場,大半夜又放了一把火自燒營寨往東逃去。王僧辯見侯景逃遁,立馬傳令全軍出城追擊,竟將侯景大將任約等人生擒凱旋。

梁元帝得聞如此大捷,高興地扭動蠻腰,立馬揮筆加封王僧辯爲徵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兼江州刺史,並封寧縣公。緊接着梁元帝又命王僧辯統領各路勤王之師,順江而下直攻建康。王僧辯一路所向無敵,一口氣就殺到了江州地界,梁元帝怕他一不小心就攻進了建康,搶了這天大的功勞,於是急忙下詔命他在江州等候天下勤奮王諸軍齊集,再擇日東進建康。

王僧辯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不敢有違軍令,而梁元帝爲了安撫他,又下詔加封他爲尚書令兼侍中大臣,就比百官之首的丞相差一了。王僧辯也很識趣,同時向梁元帝上表勸進,爲他奉上尊號,並反覆建議他將承繼梁武帝大統的詔書宣告天下。

梁元帝大喜,很快率各路大軍抵達江州,接受了諸路大帥們的擁戴,但他卻暫未舉行大典,而是想進入建康之後,名正言順登基稱帝。這時南江陳霸先率衆五萬抵達湓口,前來會師,當王僧辯見到他時,看他儀表非凡,又足智多謀,氣勢上一下就把他當衆壓了下去,因此心中非常忌憚他。

後來爲了共討國賊,王僧辯與陳霸先還是在長江中流的白茅洲設壇盟誓,陳霸先聲音洪亮,朗讀誓文道:“賊臣侯景,兇羯小丑!逆天無狀,負恩棄義,毒害我生民,移毀我社稷。今臣僧辯與臣霸先統領將帥,同心共契,必誅凶豎,嗣膺鴻業!天地宗廟百神之靈庇佑!臣僧辯、臣霸先同心共事,不相欺負,若有違戾,神明殛之!”

三軍將士無不被陳霸先的慷慨陳詞激得淚下沾襟,士氣沖天。二人於是登壇,共同發兵。沒過幾天討逆勤王之師就殺到了距離建康很近的南洲地界,並連拔了侯景軍五座城池,氣得侯景親自出馬迎戰,與勤王軍大戰於石頭城北(今江蘇南京鼓樓區)。

王僧辯見侯景親入戰陣,心中頗有怯意,而陳霸先卻對他說:“侯景惡貫滿盈,已是遊魂野鬼,強弩之末,徒來送死罷了!”於是命軍中兩千神箭手拉動強弩朝侯景猛射,嚇得侯景慌忙逃下陣來。王僧辯這才揮兵向前,侯軍大敗。

沒多久,他們就得到消息說侯景已棄建康城北逃了,王、陳兩軍同時進入建康城,當天夜裏王僧辯的軍隊卻在城中縱火搶劫,甚至將皇宮太極殿的東西堂都給燒了,又逼得城中百姓去把被搶財物以金錢贖買回來,一時間哭喊叫罵聲響徹全城,人們都說王僧辯的軍隊還不如侯景,可王僧辯卻不敢約束已經發了狂的軍隊,而陳霸先的軍隊進城後不但紀律嚴明,且對百姓秋毫無犯,百姓則稱之爲“仁義王師”。

梁元帝蕭繹進入建康之後,正式登基稱帝,晉升王僧辯爲鎮衛大將軍、大司徒並配備十二個御前帶劍侍衛扈從左右,又封永寧郡公,食邑五千戶。不久之後,有一個妖僧在四處散播謠言道:“太歲龍將無理,蕭經霜草應死,餘人散十八子!”意思就是“蕭氏當滅,李氏代興。”十八合成就是一個“李”字。

緊接着就有湘州陸納與零陵李洪雅聚衆造反,宣稱李洪雅就是“滅樑李氏”,朝廷立馬傳詔王僧辯爲天下諸軍大都督,可僧辯卻自認比不過陳霸先,就將大都督之位讓與霸先,梁元帝顧念舊部,就將天下諸軍大都督之位分爲東西都督,使兩人共同南下平亂。

歷史上王僧辯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4張

沒想到這個陸納極能用兵,而且在長江之中建造了三艘鉅艦,號爲“三王艦”,並將被梁元帝斬殺的蕭氏宗親三王,邵陵王、河東王、桂陽王的模樣做成紙人立於船頭,祭以太牢,每次出戰則以三艦爲首,樑軍見此都被震懾得十分恐慌。

王僧辯見此也頗爲忌憚,不敢輕進,就命將士築起連城堡壘,以此長期圍困賊兵。後來賊軍有所懈怠,王僧辯才出兵猛攻,並親自上陣擂鼓,後來賊兵探得王僧辯營中空虛,就以一隊精騎直闖營中來僧辯。當時王僧辯端坐在大帳胡牀之上,情勢危急,卻,指揮若定,最終將賊將擒殺。

不久之後,陸納之亂就被平定了下去,王僧辯凱旋前往江陵向梁元帝報捷,皇帝親自出城迎接,後來武陵王蕭紀造反,又是王僧辯奉詔出兵進討,沒過多時,武陵王也被他斬殺,僧辯班師回到江陵,被皇帝大加封賞,又命他前往建康舊都鎮守一方。

後來北方東魏被北齊所取代,齊主高洋派兵準備趁南樑內亂,突襲建康。陳霸先聞訊之後,急忙向躲在江陵不肯回建康的梁元帝報告。元帝立馬命王僧辯加強建康的防守,那個時候王僧辯坐鎮在姑孰(今蘇州),不久元帝加封他爲太尉、車騎大將軍。

而這時候的梁元帝的老對手大侄子蕭詧,又借來西魏宇文泰的大軍突然襲擊江陵,元帝慌忙向王僧辯求援,並封他爲天下兵馬大都督、荊州刺史,可遠水難救近水,梁元帝最終被西魏所滅,死前還將宮中收集的天下所有書籍畫冊十萬餘卷全部焚燬,嗚呼!

北齊文宣帝高洋得知梁元帝已死,就將在齊國做人質的梁元帝堂兄貞陽侯蕭淵明推出來,聯絡到了王僧辯,想要立他爲樑朝皇帝,以便控制江南。可陳霸先卻已打算擁立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爲帝。

王僧辯則已得到皇太叔蕭淵明的許諾,授予大司馬、太子太傅、揚州牧的高位,於是就強行把蕭淵明帶回了建康,扶立爲帝,是爲樑閔帝。

樑閔帝則封陳霸先爲大司空、南徐州刺史。可霸先卻很是不服,一面上表示臣服,卻實際已在京口舉兵東進,準備突襲建康。

王僧辯這時還以爲自己與陳霸先曾經推心置腹,並肩作戰,就像戰國時的廉頗和藺相如一樣,且自己的第三子王頠還和霸先女兒已有婚約,只是長子王顗屢次勸說他要防患陳霸先,他卻沒有聽從。

後來陳軍突然殺入建康,王僧辯和第三子王頠毫無防備,趕緊跑到南門樓上,對着陳霸先苦苦哀求饒命。

歷史上王僧辯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5張

陳霸先大叫道:“王公!我有何錯?你卻要引進北齊勢力來置我於死地!”王僧辯答道:“你見到城中可有齊人一兵一卒麼?”一這弄得陳霸先瞬間尷尬了,可接着他卻對僧辯說:“那你怎麼一點防備也沒有呢?”這時,王僧辯倒是冷笑道:“我把北門都委託給了你,怎麼叫沒有防備呢?”

這話說得陳霸先大爲羞愧,可最後還是將王僧辯父子捉了下來,當晚就活活絞死了,首級也被斬了下來。

接着他又將蕭方智推上了皇位,是爲梁敬帝,後來他爲了自己做皇帝,又把梁敬帝踹下了龍椅,自己開國稱帝,連國號都打着自家姓氏,這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以姓爲國號的王朝了。

而攻下江陵的蕭詧也在西魏的支持下做了西樑皇帝,後來又臣服於取代西魏之後的北周,而王僧辯的長子王顗和次子王頒後來也都逃到了西魏,又做了北周的臣子,北周後又被隋文帝楊堅取代,等到楊堅命晉王楊廣南下滅陳的時候,爲了復仇雪恨,王頒作爲隋軍先鋒大將,一路殺到建康,和高熲、李淵、韓擒虎一齊在胭脂井活捉了陳霸先的侄孫,也就是後主皇帝陳叔寶,而此時的陳朝已傳至五世帝王了。

史書評價王僧辯說,他本可以像商朝的伊尹,漢朝的霍光一樣名垂青史,可卻因爲貪圖北齊的一點私利,又在毫無防患之下讓陳霸先鑽了空子,最後落得如此悲慘下場,實在是可惜啊!

而史記也記載着,其子王頒爲父爲弟滅國復仇之後,竟將陳霸陵墓掘開,像春秋伍子胥一樣剖棺鞭屍,焚骸成灰,最後加入酒中一飲而盡!這也成爲了歷朝歷代復仇史中的一段傳奇!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