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世忠簡介:南宋名將,官至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

韓世忠簡介:南宋名將,官至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爲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並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韓世忠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人,南宋名將、詞人,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十八歲時應募從軍,在抗擊西夏、金國的戰爭中爲宋朝立下汗馬功勞,又在平定各地叛亂中作出重大貢獻。先平定了苗劉之亂,在黃天蕩大敗顏宗弼,爲官正派,不依附奸相秦檜,爲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後悠遊而終。累遷至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封爵鹹安郡王。晚年杜門謝客,口不談兵,悠遊西湖以自樂。今有詞作《臨江仙》《南鄉子》等傳世。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贈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時追封蘄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諡號“忠武”。後配饗宋高宗廟廷。宋理宗時爲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明清時期更配享歷代帝王廟。

韓世忠簡介:南宋名將,官至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

人物生平

初顯將才

宋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090年1月26日),韓世忠出生於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自幼喜歡練武,學習刻苦認真。少年時期就有過人的力氣。性情憨直善良,喜歡行俠仗義。不慕功名。韓世忠長到十六、七歲時,生得身材魁梧高大,渾身是勁兒,勇力過人,家鄉有人對他說,有如此好的功夫,應該去當兵爲國效力。

崇寧五年(1106年),年僅十八歲的韓世忠參軍。他所在的部隊駐在西北地區,經常與西夏發生衝突。韓世忠入伍不久就參加了戰鬥,因作戰勇敢就由士卒升爲小隊長。攻打西夏時,衝入敵陣將監軍駙馬的頭砍了下來,西夏兵大亂,爭相奔逃。經略使上報朝廷,請求破格提拔韓世忠。可是,當時主持邊事的童貫卻懷疑彙報的真實性,只同意給韓世忠升一級。

抗擊金兵

宣和三年(1121年),宋軍與金兵戰於燕山南,幾路兵馬均被金兵打敗。韓世忠率五十餘騎巡邏於滹沱河上,不巧與金國騎兵兩千人遭遇,金兵戰敗。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正在滹沱河一帶擔任防守任務的韓世忠被金兵數萬追逼退入趙州城內。敵兵圍城數重。城中兵少糧乏,軍心不穩,有人主張棄城而遁。韓世忠傳令下去,有敢言棄城者斬。當天夜裏,韓世忠選精壯士卒三百人,偷偷摸進金兵圍城主帥營帳,殺死主帥,後偷襲金兵駐地,挑起金兵內部互相攻殺。一夜大戰,金兵死傷過半,無心再戰,於是潰散退去。

解救高宗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將官苗傅、劉正彥對朝廷不滿發動兵變,殺死了王淵和宦官康履,逼趙構讓位給三歲的兒子。呂頤浩約韓世忠、張浚等大將平息叛亂,解救趙構。

韓世忠在杭州北關擊敗叛軍防守部隊,韓世忠救出趙構,苗、劉驚懼,率二千主力逃跑。韓世忠因功勞最大,從此成了趙構的親信,被任命爲武勝軍節度使、御營左軍都統制。[1]

圍困完顏宗弼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再次南下,突破長江天險,攻破了建康(今江蘇南京)等重要城鎮,趙構任命韓世忠爲浙西制置使,防守鎮江,而自己則逃到海上。鎮江其時已處敵後,韓世忠領命僅率所部八千人急趕鎮江。金兵在江南搶掠一陣之後陸續退去。韓世忠駐守於松江、江灣、海口一帶,聽到金兵撤退的消息,韓世忠立即分兵把守要地,準備乘機斬殺金兵。埋伏的宋兵差一點兒活捉金兵元帥完顏宗弼(即兀朮)。

完顏宗弼向韓世忠下了戰書,約期會戰。韓世忠與敵約定日期,在江中會戰。金兵因不習水戰,韓世忠就利用敵人這一弱點,封鎖長江,幾次交戰大敗金兵,還活捉了完顏宗弼的女婿龍虎大王。完顏宗弼不敢再戰,率金軍十萬(此處《金史》記爲四千,十萬之辭或有誇大)退入黃天蕩,企圖從此處渡江北逃。完顏宗弼率金兵被困於黃天蕩內,韓世忠準備置敵於死地,他派人打製鐵索和鐵鉤,一遇敵船定要消滅。金兵衝出黃天蕩,向北逃過長江,撤回黃河以北地區。[1]

大儀鎮大捷

紹興四年(1134年),韓世忠任建康、鎮江、淮東宣撫使,駐紮鎮江。此時,岳飛收復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後,僞齊皇帝劉豫派人向金國乞援,金太宗完顏晟命元帥左監軍完顏宗弼率軍五萬,與僞齊軍聯合,自淮陽(今江蘇邳縣西南)等地,兵分兩路,南下攻宋。金軍企圖先以騎兵下滁州(今屬安徽),步兵克承州(今江蘇高郵),爾後渡江會攻臨安(今浙江杭州)。

九月二十六日,金軍攻楚州(今江蘇淮安),韓世忠軍自承州退守鎮江(今屬江蘇)。趙構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軍乞和,並命韓世忠自鎮江北上揚州,以阻金軍渡江。十月初四,韓世忠率兵進駐揚州後,即命部將解元守承州,邀擊金軍步兵;自率騎兵至大儀鎮(今江蘇揚州西北)抵禦金騎兵。十二日,魏良臣路一行過揚州,韓世忠故意出示避敵守江的指令,佯作回師鎮江姿態。待魏良臣走後,韓世忠立即率精騎馳往大儀鎮,在一片沼澤地域將兵馬分爲五陣,設伏二十餘處,準備迎擊金軍。翌日,金將萬夫長聶兒孛堇從魏良臣口中得知韓世忠退守鎮江,遂命部將撻孛也等數百騎直趨揚州附近江口,進至大儀鎮東。韓世忠親率輕騎挑戰誘敵,將金軍誘入伏擊區,宋伏兵四起,金軍猝不及防,弓刀無所施。韓世忠命精騎包抄合擊,並命背嵬軍各持長斧,上劈人胸,下砍馬足,金軍陷於泥淖之中,傷亡慘重,金將撻孛也等二百餘人被俘,其餘大部被殲。

捷報傳到杭州,羣臣入賀,趙構命令對韓世忠及各部將論功行賞。大儀鎮之捷,是南宋所謂“十三處戰功”之一。當時有人認爲這是南宋中興武功第一。

此役雖爲“小勝”,且金軍隨後的北還,也主要是因爲金太宗病重、金國內部將有變動。但在戰術運用上,大儀鎮之戰“因和平使者以誤敵,然後用伏兵戰法擊破之”,“此則在戰術思想上極爲重要”。

斥責秦檜

在南宋政權內部始終存在着抗戰與投降之間的鬥爭。以岳飛、韓世忠等戰將爲代表的主戰派,拒絕妥協,反對與金議和;而以秦檜等文臣爲首的士族勢力,反對抗戰,主張妥協,企圖偏安一隅。

韓世忠簡介:南宋名將,官至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 第2張

紹興九年(1139年),高宗授韓世忠爲少師。

韓世忠不懼金兵,聞警則動,見敵則戰。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撕毀盟約,大肆南侵,攻破剛剛被宋軍接管的三京(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八月,韓世忠率軍包圍了被金軍佔領的淮陽,在泇口鎮擊敗了來援的金軍。他又派部將解元、劉寶分別在潭城、千秋湖擊破金軍。戰後,韓世忠因功被拜爲太保兼河南、河北諸路討使,封爵英國公。

正當韓世忠擴大隊伍、規劃進取之時,形勢急轉直下,投降派勢力獲得了趙構的支持,因爲岳飛率領的抗金大軍已在中原一帶大得其勢。趙構所擔心的是一旦打敗金兵,迎回他的兄長(宋欽宗)。所以,在他的支持下,秦檜收了韓世忠、岳飛、張俊三位抗金大將的兵權。秦檜一日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強令處在抗金最前線的岳飛罷兵回臨安。因韓世忠對趙構有救駕之恩,被升爲樞密使。明爲升官,實爲剝奪其兵權。

岳飛父子被捕下獄,朝中懾於秦檜獨霸朝政,無人敢言。但韓世忠不管這一套,他面見秦檜,當面指斥道:“岳飛父子何罪?爲何將其關押?”秦檜答曰:“岳飛之子岳雲與張憲(岳飛部將)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斥道:“‘莫須有’三字能服天下嗎?”好友勸他,得罪秦檜日後難逃報復,而韓世忠卻說:“今吾爲已而附合奸賊,死後豈不遭太祖(趙匡胤)鐵杖?”

悠遊而終

韓世忠見岳飛父子被處死,大好的抗金形勢白白喪失,自己又無能爲力,便毅然辭去樞密使的官職,終日借酒消愁。晚年喜好釋、老,自號清涼居士。

紹興十二年(1142年),改封潭國公。八月,韋太后(顯仁皇后)在“紹興和議”簽訂後,從金國抵達臨安,韓世忠隨趙構在臨平鎮朝謁韋太后。韋太后在金國時,早已聽聞韓世忠的威名,特地將他招至簾前,問道:“這是韓相公嗎?”慰問良久。次年,韓世忠進封鹹安郡王。

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領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趙構多次召韓世忠及其家人進宮飲宴,“眷禮深篤”,屢賜其名馬、寶劍等。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秋,韓世忠病重,上表辭官。八月四日(9月15日),被策拜爲太師。同日,韓世忠病故於臨安,享年六十三歲。追贈太師、通義郡王。

乾道四年(1168年),宋孝宗趙昚追封韓世忠爲蘄王。

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孝宗追賜韓世忠諡號“忠武”,並命禮部尚書趙雄撰《韓忠武王世忠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孝宗還親書“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十字。

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宋寧宗趙擴下令在鎮江府爲韓世忠立廟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