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鄧艾和鍾會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們是被司馬昭所殺嗎

鄧艾和鍾會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們是被司馬昭所殺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鄧艾、鍾會,三國末期兩大頂級人才爲啥同時身死?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知道,給大家一個參考。

嚴格來說,鄧艾和鍾會不是被司馬昭所殺。前者沒有反叛之實、卻背上反叛之名,被心懷叵測的同僚冤殺;後者完全相反——有反叛之實,卻還未付諸行動就死於部下之手。

這倆人堪稱三國末期最出類拔萃的人物,出身、經歷、性格完全不同,爲啥卻殊途同歸?責任其實大多在他們自己身上。

鄧艾和鍾會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們是被司馬昭所殺嗎

滅蜀漢,本是司馬昭的翻身之戰。

公元255年,司馬昭接任大將軍之位後,承接父親司馬懿、哥哥司馬師打下的基礎,抓緊了取代曹氏的步伐。

公元257-258年,他平定了由諸葛誕發起的第三次淮南叛亂,清除了最後一股對抗司馬氏的勢力;

隨後他開始落實謀朝篡位的常規套路:一方面讓人逼迫、暗示曹髦提升自己的爵位,另一方面卻連續兩次假意推辭,畢竟所謂的“禪讓”,妙就妙在“禪”和“讓”這兩個動作互相配合,才能成功爲謀朝篡位披上一層合法的包裝。

不過曹髦不按常理出牌,面對司馬昭的咄咄逼人,這位年輕人發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憤慨,並衝動的帶領貼身親信作勢抗爭,卻被賈充帶人當衆刺死。

自西漢王朝建立以來,還從未有帝王被當衆殺死的情況,司馬昭固然向所有人展現了自己取曹魏而代之的決心,卻也爲自己招來了弒君者的罵名。

而洗脫道德污點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不世功績。因此,到了公元263年夏,他積極策劃伐蜀。而有能力擔綱這一重任的人物,首推鍾會、鄧艾兩人。

鄧艾和鍾會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們是被司馬昭所殺嗎 第2張

鍾、鄧二人是司馬昭手下最傑出的軍事人才,但他們的情況完全不同,彷彿來自兩個世界。

鍾會出自名門。他的父親是鍾繇,玩過三國遊戲的朋友應該都對這個名字有些印象,他是漢末名士、曹魏重臣,相貌不凡、聰慧過人,精通書法、被尊爲“楷書鼻祖”。在曹魏歷任廷尉卿、太尉、太傅,位居三公。

出身於這樣的家庭,鍾會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在他5歲時,就獲贊“非常人也”,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的關注和期待,宛如那時的天之驕子。天資過人,加上他爲人勤奮,成年後“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逐漸頗負盛名。曹髦即位後,鍾會獲賜賜關內侯。

雖然家族因曹魏的重用而位居宰輔,但鍾會進入仕途後卻識趣的依附於司馬氏集團,並在高平陵事件後平步青雲、步步升遷。他憑藉自己的出色能力,先後在司馬師、司馬昭帳下任職,被贊爲謀略縝密、算無遺策,人稱“張良在世”。

而鄧艾則慘得多。相傳他祖上是南陽大族,但在史料裏沒看到任何能夠佐證的記載,八成是後世杜撰。根據《三國志》的描寫來看,他只是個自幼喪父的苦孩子。

東漢末年,曹操攻破荊州後,鄧艾和他的母親連同鄉親們被北遷到汝南,當起了屯田的百姓,在這裏,鄧艾幫人放牛爲生。孤兒寡母、背井離鄉,幼時的鄧艾日子定然很艱難。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也抓住一切機會刻苦學習。

後來,朝廷在屯田民衆中選拔人才,鄧艾被推薦爲典農都尉學士,雖然是下級官吏,但好歹得到了一次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但造化弄人,鄧艾因爲天生口吃,很不被上級們看好,因此長期只是充當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那時的他,生活依舊貧困,甚至還不得不接受同郡長者的資助。

但儘管如此,鄧艾仍沒有自暴自棄,他酷愛鑽研兵法,每次見到高山大川,都要以一個軍人的視角,認真的勘察地形、規劃營地。

鄧艾就這樣波瀾不興的熬了近二十年,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終於當上了典農功曹,並且得到了前往都城洛陽彙報工作的機會。時任洛陽太尉司馬懿慧眼識才,一眼看中口吃的鄧艾身負大才,因此破格徵召他爲太尉府掾屬,後來升任尚書郎。

司馬氏執政期間,鄧艾出衆的戰略頭腦、高超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他常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的頂樑柱姜維,長期佔據上風。

鄧艾和鍾會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們是被司馬昭所殺嗎 第3張

到這裏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明顯的對比:

鍾會是典型的高帥富、官二代,出身高貴、教育優越、資源豐厚、才華出衆、仕途得意,是那個階級高度固化、“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時代的最好代言人。

鄧艾出身貧苦,而且還有人身缺陷,身在亂世極易成爲炮灰。但好在他自強不息、從不放棄提升自己,最終幸運地被刻意培養自身勢力的司馬氏納入門下,人生從此得到了改觀。

但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倆人完全不同的性格。

鍾會爲人狠毒、心胸狹窄。比如,他多次想進入以嵇康爲中心的學術圈,但卻被輕視他的對方拒絕。鍾會因此認爲自己遭受了奇恥大辱,於是苦心策劃,誅殺嵇康、加害阮籍。因此,當時很多人對鍾會的人品頗有微詞,在伐蜀前夕就曾有人建議司馬昭要多加留心。

鄧艾則爲人忠直,無論在平日還是戰時,都能與將士同甘共苦,處處以身作則、深得衆心,在這方面,跟戰國軍事天才吳起頗有幾分相似。但他性格過於耿直,跟上級、同僚打交道時不會刻意溜鬚拍馬、投機鑽營,甚至還對自己的才華頗爲自負,以至於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出身貧寒,在門閥世家掌控的朝廷中沒有支持力量,他所依仗的,只是司馬氏的信任。

鄧艾和鍾會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們是被司馬昭所殺嗎 第4張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指的是當遇上大事時,環境的劇烈改變、目不暇接新情況的衝擊,將會考驗一個人的真正水平,而性格將會起到關鍵作用。

當司馬昭提出伐蜀計劃時,鄧艾、鍾會倆人的不同反應,已經預示了他們未來的不同選擇。

起初,面對司馬昭的宏圖壯志,鄧艾結合自己的分析,也像大部分人一樣提出了反對意見。眼見這位姜維的剋星不體諒自己的用心,司馬昭深感憂慮。爲此,他刻意派主簿師纂去勸說,鄧艾這才改變了主意。

而鍾會則不一樣。對於司馬昭藉着伐蜀軍功提升權力、圖謀帝位的小九九,聰明的鐘會一眼看穿,因此他對這一軍事計劃表示了堅決的擁護。事實證明,他這麼積極是因爲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在鄧艾、鍾會兩大中堅的支持下,司馬昭終於得償所願,伐蜀大計得以順利落實。263年,鍾、鄧、諸葛三人分路進發。

不過曹魏大軍的勝利來得頗有些運氣成分。

一開始,鄧艾等人擊敗姜維後未能窮追,諸葛緒又未能按計劃斷其退路,姜維得以退往劍閣、阻擊已攻破漢中的鐘會大軍。

遇到挫折時,鍾會再次展現出陰狠、刻薄的一面:由於修路問題,他上綱上線、悍然斬首大將許褚之子許儀,讓苦口婆心勸說的衆人心寒。

鄧艾改變了僵持局面。他趁着雙方主力對峙之際兵出險招,偷渡陰平、進逼成都,劉禪倉皇出降,蜀漢政權戲劇般的滅亡。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好戲這時纔開場。

首先,鄧艾的耿直(低情商)開始暴露,他的三項舉動把自己推向了萬劫不復之地。

其一,他對成都城內秋毫無犯,受到蜀人的擁護;

其二,擅自做主,遵照當初東漢鄧禹進蜀的做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官吏,甚至還拜劉禪爲驃騎將軍;

其三,誇耀戰功。他命人把雙方戰死者埋葬,其後修築高臺爲京觀,宣揚自己的功勞;他常常顯示誇耀自己的滅國奇功,甚至對蜀國士大夫們說:“諸位幸虧遇上我”。

顯然鄧艾不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他的上述所有舉動,看起來像極了是在收買人心、心懷不軌。也許他沒看到一條最基本的紅線:滅國的功勞是司馬昭的,任何人膽敢染指,那都沒有好果子吃。

鄧艾和鍾會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們是被司馬昭所殺嗎 第5張

老奸巨猾、心懷不軌的鐘會看到這形勢,心裏也許樂開了花。在受降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軍後,他早已萌生了以蜀漢爲根據地、圖謀天下的慾望,正愁鄧艾等人的掣肘呢,如今神助攻都送到眼前了,哪能不接招?

於是他順勢上書司馬昭,聲稱稱鄧艾有心謀反。司馬昭果然早已憤憤不平,立即命令鍾會進軍成都收捕鄧艾;曹魏其他官員對鄧艾自然更是抱着“羨慕嫉妒恨”的心態,此時壓根沒人出聲說句公道話。

收捕鄧艾後,加上姜維的鼓勵,鍾會以爲自己如今已然掌握了蜀漢之地的所有軍事力量,擁兵自立輕而易舉。進入成都後,他假稱魏太后遺詔宣佈起兵討伐司馬氏,這讓麾下的魏軍將士驚惶不已,畢竟在當時的“質任制”下,將領外出作戰時,兒子是要當成人質送入京城的。

加上鍾會平日裏的刻薄少恩,魏軍將士不大可能支持他反叛,而姜維實際上是想趁亂復興,蜀漢大軍更靠不住。在這種情況下,一向陰狠、果斷的鐘會竟然猶豫不決,還放鬆了對魏軍的控制,導致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慘死在自己部下手中。

鄧艾和鍾會到底是怎麼死的 他們是被司馬昭所殺嗎 第6張

鍾會謀略縝密、才華出衆,深受司馬氏的信任,在伐蜀前已經是曹魏政權的新生代支柱;

鄧艾眼界超羣、謀略過人,有吳起之風、用兵入神,把諸葛亮的傳人姜維壓得毫無脾氣。

這兩人一舉滅掉蜀漢、改變三國鼎立的格局,本有機會成爲司馬昭的鐵桿心腹、未來晉朝的建國名臣。但卻竟然都在功成名就之際身首異處,這既是造化弄人,也是二人的實際狀況導致的必然結局。

鍾會身處門閥世家集團之內,自以爲謀略周詳,欲行割地自居之事。惋惜他爲人狠毒、行事刻薄,難以獲得屬下的支持,甚至連向胡烈告密的丘建都是他的嫡系。而看似支持他的姜維,實際上是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親信、降將都不擁護自己,鍾會迅速敗亡也就不足爲奇;

鄧艾的人生堪稱勵志,他從一個底層百姓逆襲爲改變三國格局的功臣,本有機會流芳百世。只惋惜他空有辦事能力、卻無搞人際關係的水平,看不懂君主的心思,進入成都後的所作所爲給了嫉妒他的人太多話柄。加上他出自寒族卻立下曠世奇功,本就成了門閥世家的眼中釘。雖然他得到部將的擁護,卻無法抗拒主宰政權的強大力量,淪爲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時代不同,但人心類似,所以說:一切的歷史都是現代史。做事很重要,但面對複雜的人性博弈,安身立命之道也值得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