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我們知道,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

地方行政機構,廢除了春秋戰國時期通行的分封制,改爲郡縣制。

地方共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全國最初的設置是三十六個郡,後來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這本來是一個極好的政治制度。但是秦王朝還沒有享受到這種制度的紅利,就二世而亡了。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三公九卿制

劉邦建立漢朝後,基本延續了秦始皇創建的的政治體制,只是有了稍微一點的改動。但是就這麼稍稍的一改動,卻爲後世的子孫埋下禍根。

早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爲了網羅天下的各股軍事力量,好聯合起來與項羽爭奪天下,曾分封了一批異姓王。他們聚集在漢軍的大旗之下,最終幫助劉邦完成帝業。

所以,漢朝建立以後,劉邦在中央集權制度下,又恢復了秦朝已廢除的分封制,採用郡縣與封國並行的體制。

但是時間不久,他又後悔了。他認爲異姓王只能利用,不可信任。因此先後以種種藉口先後解決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

異姓王中唯有長沙王吳芮因勢小不構成威脅而得以保存。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第2張

劉邦

本來剷除對大漢江山有潛在威脅的異姓王之後,趁機完全恢復秦制,那什麼後禍都沒有了。但劉邦當時腦子沒轉過這個彎,畫蛇添足的開始分封劉氏子侄爲同姓王,並與羣臣定下白馬之盟,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她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也是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由此開啓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后臨朝,極力培植呂家勢力,削除劉家勢力,先是殺了劉邦的兒子趙王劉友,後讓自己的兄弟做了各地的藩王。這一時期劉姓被壓得擡不起頭,而呂姓則甚囂塵上。

呂后病死之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他們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齊王劉襄爲了保衛劉氏江山,他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呂產的兵權,諸呂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處死,呂氏集團徹底覆滅。

從劉襄的起兵就可以看出,當時的藩王已經具有了相當的實力。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第3張

呂后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漢朝進入強盛安定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漢文帝時,先後發生了濟北王和淮南王的叛變,但隨後迅即平滅。針對上述,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在封國條件下,不管是劉姓還是異姓王,他們的實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

他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衆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對他們進行分割,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漢文帝雖然很欣賞賈誼的建議,但他對諸侯王始終採取的是以德服人的態度,說白了就是採取的姑息政策,所以只是欣賞,並沒有採納。

所以,壓制諸王這個問題,在他任上沒有解決,只是把包袱甩給了他的繼任者漢景帝。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第4張

漢文帝

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但過了幾十年,到漢景帝時期,由於國泰民安,所以大批流民還歸田園,再加上人口的繁衍,各列侯封國的人口大增,大的已經達到三四萬戶,具有了相當的實力。

此時的御史大夫晁錯,他摒棄賈誼《治安策》的策略,提出了《削藩策》,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以疾風暴雨式的強力手段進行削藩。

當時的藩王好幾輩人所佔有的土地和擁有的人口,都屬於自己的私產,現在中央要強行剝奪掉,無異於從虎口奪食。

因此晁錯的“削藩策”一出臺,立即激起以吳王劉濞爲首的一些諸侯王的強烈反對。

最後吳王打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串通膠西王昂、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舉兵叛亂,形成諸王合力對抗朝廷態勢。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第5張

漢景帝

當時削藩時,漢景帝根本沒有意識到會引起這麼大的禍亂,立即找晁錯商討解決辦法。

誰知晁錯提出這個建議,也是隻想到前半截,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後手。此時動亂一出現,他也沒了主意。

在這個緊急狀態下提出一個漢景帝無法接受的建議,即讓皇帝御駕親征,而他自己則留在朝堂,保衛京畿。

漢景帝一看,這是什麼對策?這不是讓自己以身試險嗎?於是聽從了袁盎的建議,腰斬了晁錯,以恢復藩王故土的辦法來換取七國罷兵。

但此時的吳王聯軍覺得勝利在望,並不息兵。漢景帝沒辦法,派太尉周亞夫率 36 將軍還擊吳楚,並以大將軍竇嬰率軍策應配合。

晁錯被殺,吳王聯軍“清君側”的理由不存在了,成了徹底的叛亂行爲。所以周亞夫以正義之師打擊叛軍,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將叛亂徹底平定。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景帝趁機將各諸侯王的權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諸侯王不再有享有行政權和司法特權。

雖然“七王之亂”最終得以解決,但動盪期間朝廷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很昂貴的。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第6張

晁錯

到漢武帝時期,他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

這麼看起來是皇帝厚待藩王的子孫,讓每個人都有一塊封地,實際上卻使每個封國的面積都化整爲零。這樣裂變的結果,就是過不了幾代,每個王的封地就很零碎了,再也沒有力量與中央朝廷相抗衡了。

這是一個很高明的辦法,也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第7張

七國之亂

結語:

同樣是削藩,漢景帝和漢武帝因採取的方式不一樣,他們的政治手段高下立判。

漢景帝是用狂風暴雨式的雷霆手段來解決問題的,改革的成本十分昂貴。

而漢武帝的推恩令,是用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個手段的高明之處,在於漢武帝本人是以賞賜的名義來分解諸侯國,這對他的名聲不但沒有任何影響,反而還贏得了仁政的稱讚,而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漢武帝沒有動用過任何兵馬。

不光是沒有花費什麼成本,還贏得了好口碑!可謂是一舉多得。

所以,這麼看起來,先不說別的歷史貢獻,就此一條,漢武帝的歷史地位超越他老子,是沒有一點疑問了吧?

劉邦在位時的一個政策爲後世埋下禍患,文帝景帝束手無策武帝一招化解! 第8張

漢武帝

最後的結論:

現在,我們對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這四位帝王,可以來個最後的評判了。

劉邦的政治手段是利用自己絕對的威望來行事,他殺伐決斷。由於劉邦有善於納諫的性格,所以他的身邊總有智謀之士給他出主意,他一般不會出現關鍵性的失誤。

漢文帝因爲出生卑微,當皇帝具有偶然性,所以他做事比較柔和,有一種得過且過的思想。同時用“休養生息”來治國,雖然沒有大的發展,但也出不了大亂子。

漢景帝由於缺乏政治智謀,做事沒有前瞻性。由於自己的優柔寡斷,顯得自己沒有主見,這樣很容易被身邊的人所左右。當國家出現動亂時,有些顧此失彼。

漢武帝是個高瞻遠矚的皇帝,他知道在什麼事情上要用鐵血手段,比方說在對待外戚、對待匈奴上,就十分的果敢。

但他並不是總用這種強硬手段,有時候做事有相當的靈活性。比方說“推恩令”的實施,既有策略,又有效果,還贏得了好口碑。

無論智謀也好,還是完成帝業也罷,都具有“千古一帝”的水準。

所以說,要給他們四個以歷史地位排個名次,應該是這樣的:

漢武帝>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

不知這個排名是否恰如其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