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瞻基,即明宣宗,號長春真人,明朝第五位皇帝、書畫家,在位共十年。他是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長子,生母是誠孝張皇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瞻基生於北平燕王府。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朱棣喜愛。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爲皇太孫,多次跟隨明成祖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明宣宗在位期間,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會經濟空前的發展,與其父明仁宗統治時期合稱“仁宣之治”。同時明宣宗在書畫方面極有造詣。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終年三十八歲,廟號宣宗,葬於景陵。

人物生平

早年立儲

朱瞻基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朱高熾與其嫡妻張氏所生的長子。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父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的父親洪武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着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覺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之變有着很大的作用。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朱高熾在永樂二年被指定爲皇太子,永樂七年朱瞻基跟從明成祖巡幸北京,明成祖令朱瞻基觀看農家耕種所用農具及田家衣食,並作《務本訓》贈給他。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北征蒙古,命朱瞻基留守北京。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朱瞻基被冊立爲皇太孫,開始加冠。從此刻起,無論是巡幸北京還是征討蒙古,朱瞻基都跟隨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瞻基跟隨明成祖朱棣二徵漠北。李謙鼓勇皇太孫朱瞻基追擊九龍口,遭到瓦剌騎兵圍攻,事危。幸賴明成祖派來的騎兵及時來援才得以解脫險境。明成祖曾經命學士胡廣等人到漠北軍中爲太孫朱瞻基講論經史。足可見明成祖對其重視程度。他父親朱高熾爲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則長得健壯,生氣勃勃。他除了與其祖父關係密切外,還深深地敬慕他父親,常常保護他父親使其免遭兩個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擊。這一切引起了其他幾個叔父的警覺。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於榆木川。八月,明成祖遺詔到達北京,皇太孫朱瞻基親自到開平迎喪。 朱高熾登基不久,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立朱瞻基爲皇太子。在以後幾個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度過。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因爲南京屢次發生地震,而且父親明仁宗也想還都南京,所以朱瞻基到南京去幫助完成遷都的準備工作,並拜謁明孝陵。朱高熾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時,朱瞻基被召回北京,但當他抵達時,明仁宗已死去。 六月,朱瞻基自南京回北京到達良鄉,接受明仁宗遺詔,入宮發喪。

即位平亂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登基。他放棄了他父親把朝廷遷回南京的計劃,仍留北京爲帝都,這多半是因爲他成長在此地,因而與朱棣一樣深切地關心北方的邊境。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準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後自立爲帝。朱瞻基安全抵達京城。回到北京之後,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明仁宗的後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次年爲宣德元年。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謀反。其派一名官員抵達北京,約英國公張輔爲內應,張輔當夜逮捕官員上報朝廷。此後又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以濟南爲應。事發,陰謀爲朝廷所知。起初,朱瞻基沒有派兵征討,而是修書一封派人送給朱高煦,規勸他罷兵。 面對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亂,朱瞻基決定親征,立即召張輔下諭親征。朱瞻基親征的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六軍將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來,動盪的局勢有所緩和。之後敕遣指揮黃謙,同總兵、平江伯陳瑄防守淮安,防止漢王朱高煦南逃。有人說朱高煦曾經請居南京,這次他會率兵攻取南京。朱瞻基則另有一番見解:濟南城池堅固,朱高煦不會冒險攻打;叛軍的家屬都在樂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會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樂安。正如朱瞻基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親征,竟然沒有了主意,在樂安束手待斃。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第2張

朱瞻基令平叛大軍樂安四面包圍,但沒有發動攻勢。宣宗命放箭書到城中,對諭黨逆者宣以禍福,城中於是很多人慾逮捕朱高煦獻上。朱高煦非常狼狽,於是密遣人上奏宣宗,乞求寬解,並明日早晨出城歸降,得到宣宗許可。當夜,朱高煦取出積累的兵器與凡謀議交通文書,全部毀掉。城中通夕火光照明。朱高煦將要出城時,王斌等人堅持阻止,說寧可一戰而死,束手就擒是恥辱。朱高煦則稱城小無法獲勝。之後出城,大臣紛紛上疏請求用重典。宣宗卻阻止,將羣臣彈劾奏摺展示給朱高煦。朱高煦頓首言:“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宣宗命朱高煦寫書,召諸子同歸京師。罪止牽連至倡謀數人,其餘城中被脅迫者一律釋放。並逮捕王斌等下錦衣獄。之後,令薛祿等人巡撫樂安,改樂安州爲武定州。

大軍班師時,部隊駐紮在蹕獻縣之單橋,戶部尚書陳山迎駕,並進言應當乘勝移師向彰德,襲擊趙王朱高燧。宣宗召見楊榮並跟他說了陳山的建議,楊榮稱讚其是大計。之後召蹇義、夏原吉,兩人不敢持異議。楊榮請求先發送敕令給趙王,指責其與朱高煦同謀的罪過,而大軍即刻趕到自然可擒拿了,宣宗聽從。

宣德治世

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之後,政局趨於穩定。明宣宗在成祖、仁宗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政治機構,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明宣宗保留了明仁宗時期的政府結構,讓許多傑出的官員繼續效勞。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實踐中的確作了某些變動。這在內閣作用的改變和宦官參與行使行政權方面表現得很明顯。明宣宗即位後則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這一廣開言路、納諫的風尚。他對大臣說:“漢、唐諸君,文帝、太宗能納諫,文帝幾致刑措,太宗致貞觀之治,亦皆受善之效。”明宣宗即位後,不僅繼續輕刑措,而且注意教化。他說:“百姓輕犯法,由於教化未行。” 因而命令各級官吏宜申張教化,普及法律知識,以減少犯罪的行爲。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第3張

明宣宗試圖清除軍事的腐敗現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統治。在歷次征戰中,貪污的軍官只動員窮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徵券,在徵用物資時,向黎民百姓過分勒索。爲了清除這些弊病和恢復軍事組織的紀律,明宣宗從宣德元年(1426年)到三年(1428年)派出一批批的監察官員去視察和改進各省的軍事狀況。這些調查的一個目的是清查兵員花名冊,以確定各軍事單位實際的士兵人數和所需的軍餉和口糧,從而清除貪污的主要根源。這類使命稱之爲清軍,從此成了御史們的正常任務。明宣宗擔心秋高馬肥時胡人侵犯邊疆,於是整頓兵馬,駐紮喜峯口以待敵軍。守將奏報兀良哈率領萬名鐵騎騷擾邊疆,明宣宗精選鐵騎兵三千飛奔前往。敵軍望見遠處來軍,以爲是戍守邊疆之兵,即以全軍來迎戰。朱瞻基命令將鐵騎分爲兩路夾攻敵軍,並且親自射殺敵軍先鋒,殺死三人。兩翼飛失如雲,敵人不敢前進。繼而,朱瞻基又命連續發射神機銃,敵軍人馬死傷大半,剩下的全部潰逃。明宣宗用數百鐵騎直驅前行,敵人看到黃龍旗,才知道是皇帝親征,於是全部下馬拜倒在地請降,明宣宗將這些人捆縛抓獲,大勝而歸。

宣德五年(1431年1月),明宣宗以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爲由,命令鄭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間,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裏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這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明宣宗實行安民、愛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統治的期間內,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宮九重, 思田裏三農”,這的確是關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實心態。他繼續推行洪武朝以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還減免了因遭受水災的嘉興、湖州等地。宣德八年(1433年),也減免了不少災區地區的賦稅。

宣宗朝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英年去世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重不能視朝,命羣臣在文華殿拜謁皇太子朱祁鎮。同月崩於乾清宮,享年三十六歲。遺詔國家重務都由皇太后張氏處置。上尊諡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