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官員蔣德璟簡介:博學強識幾乎到驚人的程度

明朝官員蔣德璟簡介:博學強識幾乎到驚人的程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爲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蔣德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蔣德璟(1593-1646年),字中葆,號八公,又號若椰,明泉州晉江福全人,其父蔣光彥,也是進士出身,官至江西副使,廣東布政司參議,有武功政績,因忤當事,棄職宦場,返鄉歸養。蔣德璟從小受到書香教育,受到父親耿直性格的陶染,這對其以後成爲明朝一代著名的政治家,無不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人物簡介

他生當明末,歷事天啓、崇禎、福王、唐王,最後眼見沒法挽回大勢而不得志還裏歸家。蔣德璟以《古之賢人》、《仁遠乎哉》、《子之武城》、《周有八士》、《知天地之化育》、《賢者而後樂》、《得道者多助》等文章於明熹宗天啓二年(1622)登進士,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改庶吉士,授編修。那時正當魏黨權勢顯赫,蔣德璟因不願依附魏忠賢,即與文震孟同時遭排斥,直到罷官。他秉性耿直,敢於諫言,遷少詹事,每痛朝政日非,有心進行匡救。所奏檄內操核要典諸大政皆侃侃名言。不久,擢禮部右侍郎。思宗崇禎元年蔣德璟由侍讀學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十六年(1643年),改任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蔣德璟與皇上作了一場辯論後,竟引罪去位。崇禎帝死後,福王監國,欲召他入閣,蔣德璟固辭不赴。唐王隆武時,同邑林欲楫、黃景昉、陳洪謐並召。不久,以足疾辭歸,卒於家。

明朝官員蔣德璟簡介:博學強識幾乎到驚人的程度

以拯百姓爲已行

作爲封建時代的廷政要員,蔣德璟以其與同僚絕然迥異的節操,一直被後世所稱頌。他體恤民艱,重視農業生產,以拯百姓爲已行。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朝廷幕僚,渾渾噩噩,農民揭竿而起,統治者爲了苟延殘喘,以各種名目把負擔轉嫁到百姓身上。蔣德璟提出了不少匡正時弊的建議,如制止佔取民田,鼓勵墾荒,鞏固統治,防止天變,莫如拯百姓。這時,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因議增兵十二萬,增餉二百八十萬。其措餉之策有四:論因糧、溢地、事例、驛遞。所謂因糧,就是因舊額之糧,量爲加派,畝輸糧六合,石折銀八錢,傷地不與,歲得銀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所謂溢地,就是 民間土田溢原額者,覈實輸賦,歲得銀四十萬止;所謂驛遞,就是前此郵驛裁省之銀,以二十萬充餉。對這種不體恤民艱,無限度進行搜刮,橫徵暴斂的病民之術,亡國之咎,深感憂慮。蔣德璟以國家社稷爲重,置生死於度外,一針見血地指出:嗣昌倡聚斂之議,加剿餉、練餉,致天下民窮財盡,胥爲盜。又匿失事,飾首功,宜按仇鸞事,追正其罪。 蔣德璟拯百姓的慷慨陳詞,陳明利害關係、懇求皇帝開恩施行上。他在許多方面的奏本,雖然得到崇禎皇帝點頭稱是,可惜君側多亡國之臣,終究 不能行。

善於理財治兵

其次,蔣德璟留心國計,善於理財治兵,竭盡心力,犯顏苦諫。崇禎十一年(1642年)六月,剛被廷推爲閣臣首位的蔣德璟,因目睹邊防廢弛,且 諸邊皆虛兵冒餉 ,便上疏 力陳其弊 。並與崇禎皇帝作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舌對。蔣德璟以事實作根據,指出 薊督半載更五人,事將益廢弛。 認爲欲固邊防, 邊臣須久任。 崇禎皇帝不以爲然,說: 不稱當更。 蔣德璟毫不客氣地辯答: 與其更於後,曷若慎於初。 說明必須慎擇邊將,一量選定了,就應該充分信任,讓其全面考慮、長期規劃,才能變被動爲主動,克敵制勝。崇禎皇帝被這爭論和答辯弄得沒辦法,非常反感並歇斯底里地發問: 天變何由弭? 蔣德璟從容不迫,毫不含糊地說: 莫如拯百姓! 蔣德璟之所以回答 莫如拯百姓 ,並不是泛泛之祠,抽象之說,而是有事實作依據的。他接着說: 近加遼餉千萬,練餉七百萬,民何以堪! 並以今昔作具體對比,來充實他 莫如拯百姓 的迫切性。同時指出: 祖制,三協止一督、一撫、一總兵,今增二督、三撫、六總兵,又設副將數十人,權不統一,何由制勝?闡明瞭兵將在精不在多的道理。因而使崇禎皇帝在這鐵證如山的事實下,終於採納了他的意見,但可惜又是不能行!

對朝廷忠心耿耿

蔣德璟除了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疏議、上奏、辯論之外,還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通過認真調查,詳細考證,充分研究,將各邊餉冊細加刎嫠,計祖制九邊及先後增設東西二協,昌、通、津、登、保五處,共16鎮,一切新舊練餉兵馬及屯鹽、民運、漕糧、馬價,各項原額、現額,苦心編纂,分綱立目,寫得一清二楚。而諸形勢要害,及近邊部落,今昔疏議有可採者,亦附見焉,名說《御覽備邊冊》呈上。繼後又進《備邊撫賞冊》1本,再又進出口《薊密山永》1本,《薊永三衛考》1本,《守邊乞賞各部落》1本,以及《守邊賞彝考》、《大寧三衛考》等等近40本之多。可是那個時候明廷氣數將盡,無藥可救,蔣德璟這些嘔心瀝血的建議,只有束諸高閣而已。

明朝官員蔣德璟簡介:博學強識幾乎到驚人的程度 第2張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清兵已經入關,崇禎皇帝臨危抱佛腳,令羣臣討論練餉大事,蔣德璟雖然深知明室大勢已去,敗局已定,但作爲閣首,其忠心赤膽,猶不減當年,復力斥練餉殃民之咎。並以自己身爲閣臣,未能語達天聽爲憾,而於三月二日引罪出直。給中中汪惟効,檢討傅鼎銓等交章乞留,他都不聽。

蔣德璟的引罪出直並不是大勢已去,趁機要溜回老家的遁詞,而是深明自己身爲位重一時的閣臣,卻未能挽大廈之將傾,拯百姓出水火而感到顏無向處。所以,他 出直去位,仍移寓外城,直至城陷,會館創,得亡去。纔不得不離京回家。

不久,福王朱由崧由馬士英等擁戴監國於南京,召蔣德璟入閣,蔣德璟深爲內疚,自陳三罪,固辭不受。

翌年(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唐王朱聿鍵立於福州,稱隆武帝,蔣德璟與何吾騶(香山人)、黃景昉(晉江人)均爲並召。這說明蔣德璟在這個時候對規復明室仍持一線希望,也表現他對明王朝確實是盡忠盡節。可是到了第二年(隆武二年,1646年),蔣德璟由於足疾嚴重,懇求罷離, 帝優詔許之,賜路費銀四十兩, 絲二表裏,令馳驛去。 當他回到家鄉,病情已經惡化了,至九月,唐王朱聿鍵敗, 蔣德璟涕沾不食 ,以示盡忠盡節,遂以是月卒於家中,另載吞金死。

爲人秉公持正

蔣德璟一生爲人秉公持正,善於薦賢舉賢。他早在天啓壬戌進士科《得道者多助》的論文中,開宗明義就指出: 國於天地,必有與立,未有去所助能立者 在《仁遠乎哉》的另一篇論文中說: 今問仁以何爲體,諒不託寥廊爲體也,則我是矣;今問仁從何而露,諒不從虛空而露也,則我之慾是矣 當他登上宦場以後,一貫履行自己的這些諾言,堅守他爲人的準繩,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那個時候,劉宗周奏言以開諫諍之路,逆旨下獄,朝中輔臣力奏無效,蔣德璟 援唐太宗優容魏徵故事以請。上說: 朕不及太宗才,若其閨門德行,朕亦不願學。 德景又言: 太宗巧於取名。 上說: 如何? 德景言: 人臣敢言,用之則名在人主,罪之則名在臣下。太宗本不喜魏徵,所以曲加優容者 ,欲成其名耳。 《明史》蔣德璟傳,也特別盛讚他 性鯁直,黃道周召用,劉宗周免罪,德景之力居多。

薦賢用能

除此之外,陳子壯、倪元璐、顧錫疇、文安之等人也是在蔣德璟鼎力疏薦之下,纔得到錄用。可見蔣德璟在薦賢用能上,不但有眼力,而且有膽力。

博學強識

蔣德璟博學強識幾乎到驚人的程度。他不但熟悉歷代典章,而且對於九邊阨塞,河漕、屯鹽、水利、歷律、刑法等等,莫不深究,留給後世不少論著。除了著述《御覽備邊冊》、《諸邊撫賞冊》、《御覽簡明冊》等佐政書籍之外,還有《敬日堂集》10卷、《視草》10卷、《奏疏》10卷、《花磚小草》1卷、《使淮詩》1卷、《使益詩》1卷、《使還詩》1卷、《小賦集》1卷、《海北省視》2卷、《黃芽園詩》1卷、《石桃丙舍稿》2卷、《中興一統鏡》1卷、《榕壇十八答》1卷、《 經珠經 經》1卷及《愨書》、《詩文集》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