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李自成率軍攻打洛陽的狀況怎麼樣?有多慘烈

歷史上李自成率軍攻打洛陽的狀況怎麼樣?有多慘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自成原名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崇禎十五年,李闖王與其軍隊懷着萬丈豪情,引滔滔黃河水,以摧枯拉朽之勢再次兵臨開封城下。有史料記載:“秋九月癸未,天大雨,二口並決,聲如雷,潰北門入,穿東南門出,注渦水”。《明史卷》直言:“城中百萬戶皆沒”。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戰爭哪有真正的贏家,開封城也不復昔日迷人的繁華富庶了。迎接他的是人間煉獄一般的景象。亂世中風雨如晦,而這座巍巍都城,和這個後來成爲一代帝王的農民軍起義領袖,彷彿是命定糾葛一般,他兩年之內三度進攻,被射傷一目。城內被時人引以爲傲的百萬人口,存活不足三萬,而餓死的就有七十萬之多。

歷史上李自成率軍攻打洛陽的狀況怎麼樣?有多慘烈

一、開封城風華

開封古稱大梁、陳留、汴京。得益於楊廣主導的水利工程,開封依靠運河,經濟與民生得以蓬勃發展,人口超過盛唐時期長安的近十倍數。宋朝時期,宋仁宗的智慧與仁愛也傾進了開封城,他力保開封城平安,拓開這座城的文明昌盛。開封的人文歷史古韻沉澱如醇酒一般,越品越令人戀戀不休。

開封周長四十八里,內城有一條長七八里、寬近百米的長街。道館、學府、樊樓酒肆一應俱全,煙火人家簪花帶笑,紅巾翠袖溫柔地招搖。青天高雲仰頭望之不盡,風骨浪漫的文人對開封城心馳神往,彷彿大有可爲。開封是他們的成名地,也是他們的屈辱地。開封凝聚了太多千古文人俠客的憧憬。

而令李自成迷戀不已的,除了開封城富得流油的經濟實力外,則是開封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開封處在交通樞紐位,破開封之後直取皇宮便如探囊取物一般輕鬆。且一旦取得這座堅城的實際控制權,大明幾乎不會有像樣的防禦力量抵抗起義軍。若此戰得勝,李自成的經濟和軍心都會得益良多,如何不動心?

二、小人物的小悲喜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時代一旦掀起驚濤駭浪,那麼脫穎而出的人或是被稱爲英雄,或是成爲梟雄,無不榮光灼灼,令人豔羨,一度把亂世洪流之中碌碌求生、奔走搵食的普通人比了下去。比起傳奇一樣的大人物,有誰會去在意小人物的悲歡?然而大順的開國皇帝李自成,最初也不過是市井中的小民而已。

米脂縣人李自成,明末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號稱二代“闖王”。《明朝那些事兒》作者坦言他的外貌乏善可陳,家世也普通,以養馬爲生,僅夠溫飽之餘的一點閒錢送李自成去私塾唸書。李自成成績中庸,毫不起眼。但老師見他詩云“一身甲冑任橫行”,斷言將來必成大器,可惜是個亂臣賊子!

長大後的李自成託關係去驛站任職,主要負責照顧驛站的馬,也算子承父業。父親過世後家中光景不如以往,李自成生怕丟了飯碗便賣力幹活。而崇禎二年,劉懋大手一揮,改革精簡驛站,卓有成效地省下八十萬兩白銀經費。而代價就是裁減各地驛站,驛卒含恨“下崗”,李自成便在其中之列。

歷史上李自成率軍攻打洛陽的狀況怎麼樣?有多慘烈 第2張

三、一身甲冑橫行

如果能夠守着一畝三分地安穩度日,李自成便不會被逼上梁山。但壞就壞在李自成沒有可以耕種的田地。屋漏偏逢連夜雨,李自成不僅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而且妻子紅杏出牆。暴怒之下的李自成殺妻泄恨。背了人命以後,李自成覺得再無牽念,可大丈夫屈於牢獄就是太過窩囊,聽聞有人起事,便義無反顧地舉身投軍。

李自成主要效力的對象是闖王高迎祥。高迎祥是明末農民起義的第一代“闖王”。高迎祥揭竿而起不外乎是時逢荒年,升級難以維持;朝廷不仁,斷了最後一點念想,索性不再委曲求全!李自成感佩高迎祥的豪邁,也深深認同高迎祥的理念,高迎祥對李自成也頗爲看重。飽嘗人世辛酸苦辣的農民爆發出恨生天地的吶喊,天下也爲之側目。

可風風火火的闖王並沒有笑到最後,關於他的死,衆說紛紜。李自成在舊主之死上卻佔到了兩樣實惠:高迎祥的舊部與頭銜。高闖王馳騁西北縱馬狂歌的一生落了幕,而天下時局並未結束,李自成的帝業纔剛邁開了第一步。軍旅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他的眼界和心態再也不同於當年那個一心只想好好餵馬保住飯碗的驛站小卒。

四、堅城三度難開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率軍攻打洛陽,情勢順遂,洛陽方面顯出疲軟之態,勝利傾向了李自成一方。開封城副將陳永福得知後,當機立斷派兵馳援洛陽。李自成並非不知變通的蠢材,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了下一步指示:攻堅開封城。

開封固若金湯,優秀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它的軍事防禦格局不會薄弱。不必說牆體高聳堅固,配套的軍事警報設施也滴水不漏。李自成一開始便知道開封是塊硬骨頭,但他非啃不可,這是爲拿下皇城做必要功課。開封是軍事要衝之地,水陸交通便利,兵家必爭。

歷史上李自成率軍攻打洛陽的狀況怎麼樣?有多慘烈 第3張

起義軍士氣高漲,豪氣干雲,三千精銳與三萬精兵連行三晝夜至開封,僞裝成農民混入內城。明巡撫高名衡、明將高謙與總兵陳永福力挽狂瀾,此戰中,陳永福的兒子陳德射中李自成一目,李自成潰退。第二次進攻時,開封城內百姓衆志成城,奮勇抗敵,農民軍士氣低落,再次鎩羽。

第三次攻城,李自成用圍城戰術,搶先收割城外糧草,圍困開封城。城內居民沒有糧食,甚至“肥瘠皆堪充軍食”。六七月份時,十分之七的居民餓死在城中,僅有三十萬人苟活。當大水灌入開封,促成李自成勝利,那時僅剩二萬七千人倖存。

風雲激盪的亂世中,小人物成爲大人物後,似乎就跟過往沒有聯繫,他們的功業成就或是被歌頌或是被批判,但霸業後的鮮血匯聚成江海,日奔夜走、沒有回頭,逝去的生命再也回不來。戰爭的殘忍毋庸置疑。

聯繫最近網上熱議的話題,有人說戰爭是促成國家統一最有力的手段,應當使用鐵血手腕時決斷不能婦人之仁、錯失良機,也有人說戰爭只會帶來無窮盡的苦難,開封城中的百姓或是被餓死或是被農民軍殺死,令人唏噓。對此,讀者有何看法呢?期待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