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 他們爲何沒有救崇禎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 他們爲何沒有救崇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李自成和崇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代大軍還有百萬,爲何沒有趕來救崇禎帝呢?

1644年正月,李自成從西安出發,開始向北京進軍。

此刻,儘管大明的精兵強將已在農民軍與清軍的連番打擊下損耗大半,但其名義上仍然擁有號稱百萬的大軍,至少尚有一戰之力。

可是,短短一個多月裏,起義軍就挺進一千多公里,攻下了堅固設防的北京!

其間,大明根本沒有組織起大規模抵抗,號稱百萬的大軍似乎不見蹤影!

這是怎麼回事呢?

拒絕集結大軍的崇禎

早在李自成發起攻勢之前,總督陝西軍務的兵部右侍郎餘應桂就提出了集結大軍的建議。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 他們爲何沒有救崇禎

餘應桂上奏:李自成軍號稱百萬,不是鬧着玩的,“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應該讓左良玉、吳三桂及高傑、唐通、周遇吉、劉澤清等各路大軍集結到真(定)保(定)之間,由史可法或王永吉持尚方寶劍,併力對抗李自成。

比之當時朝堂羣臣不痛不癢的上奏,這算是一個比較靠譜的建議了。

可是,餘應桂得到的回覆是一頓痛斥!

原來,當時,孫傳庭戰死,餘應桂奉命前去接替孫傳庭總督陝西。

可是,崇禎只給了餘應桂1000人,所攜帶的錢財也只夠這1000人的餉銀。餘應桂趕到山西時,發現陝西已經基本被李自成搞定了,他這千把人不夠人家塞牙縫,便停留在山西不敢走。

因此,崇禎對餘的回覆是:你總督陝西,卻既不敢入秦,又不積極部署河防(那麼點錢,怎麼部署呀),卻空談起這些事情來!庸怯可知!

崇禎之所以拒絕餘的建議,倒不完全是因爲餘沒去陝西。

事實上,當時的崇禎,有自己的考量。

崇禎的算盤

要調動大軍,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

當時,吳三桂正在寧遠,承擔着抗清的任務;左良玉在當年一、二月時,仍與張獻忠在湖南作戰;其餘各將也都有自己的任務。

集結大軍,意味着直接放棄全國各地的若干戰場,代價太大,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這麼幹。

而當時的崇禎,並不認爲已經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

“京師之安危,常視山西之治亂”,山西是當時的關鍵。

如果李自成不能控制山西,專從河南進軍,側翼受山西明軍的威脅,農民軍的千里縱深將變成千里正面,十分被動。(當年安史之亂時安祿山犯過的錯誤)

因此,山西的得失是大明能否防禦李自成的關鍵。

而當時,大同、宣府、居庸關等地本就是邊塞要地,是重兵所在,雄關強兵,不怕李自成來。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 他們爲何沒有救崇禎 第2張

明軍最擔心的是自太原出井陘,走保定攻北京,這是最近的路,也是明軍防禦相對薄弱的區域。

不過,依託太行阻隔,明軍只要集結重兵於真定、保定,堵塞井陘口,就能防住李自成。

而且,“且謂真保不支,猶可調宣、大兵之半以援畿輔也”,即便井陘阻不住,從宣府、大同抽調一半兵力,也足以防住李自成。

看起來,依託太行山的阻隔、雄關堅城,明軍即便不調動吳三桂、左良玉等部,也依然足以防禦李自成。

事實上,當時大明尚可阻擊大順軍,不單是大明如此看,就是大清也是這麼看的。

當時,多爾袞以順治的名義致書李自成,表示要“協謀努力並取中原”。可見:大清判斷大明與大順的戰爭形勢仍不明朗,至少不可能短時間結束,否則,也就不必多此一舉了。

然而,形勢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出乎所有人預料的進展

首先出人預料的,是李自成的進軍路線。

李自成除以劉芳亮率軍自河南進軍外,自率主力,直接進攻明軍“天下重兵所在”的大同、宣府、居庸關方向!

很快,李自成就吃了個癟。

在寧武,由於周遇吉拼死抵抗,李自成軍苦戰四日,傷亡萬餘人才破城。

李自成等人心灰意冷:寧武雖破,但農民軍受牀以深。前面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數據來自《明季北略》,應是“號稱”數據),如果都像寧武這麼打,我們還有什麼什麼機會?不如先回陝休息,以後再說。

可是,歷史在這個時候,彷彿給李自成開了一個外掛。

此後,大同、宣府、居庸關、昌平等地文武紛紛不戰而降!

原本被認爲是“天下重兵所在”的各地,連打都沒打,就瞬間投降了!

這個出乎所有人預料的變化,使歷史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崇禎調兵

形勢陡然變化,崇禎被迫開始不惜代價調兵了。

這個時候,左良玉等人是遠水難解近渴了,不過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等人還可指望!

可是,這是一次倉促無果的調兵。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 他們爲何沒有救崇禎 第3張

如果吳三桂只率精騎來援,應該是趕得及的。

可是,現在吳三桂是要放棄寧遠!

明軍在遼東實施的是“遼人守遼”的方略,寧遠的將士多是遼東人。

他們在遼東與清軍常年血戰,將士們當然不放心將家屬、居民留給清軍!

因此,吳三桂帶着寧遠居民、家屬50餘萬人緩慢遷徙,每天只能走數十里,到十六日才抵達山海關,此時李自成已逼近北京。

吳三桂是行動緩慢,劉澤清則是調頭走了。他從彰德到臨清,不敢北進,大掠一番後南逃了。

只有唐通帶了8000兵抵達了彰義門,但很快就受不了宦官的鳥氣,率部去了居庸關,並於不久後加入了“迎闖王”的隊列。

調了半天兵,調了個寂寞,一個兵都沒調過來!

迅速破城,崩盤

即便如此,北京畢竟是經營二百年的統治中心,城防工事堅固,依常理,守一陣子還是可以的。

只要守一陣子,崇禎依然可以指望調兵來救。

然而,一切再次出乎所有人預料。

李自成一抵達北京城,城外的三大營就投降了。

此時,李自成仍然沒有破城把握,提出條件,只是要求分陝爲王。

可是,很快,守城明軍紛紛投降,守彰儀門的太監開門,京師陷落。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 他們爲何沒有救崇禎 第4張

自17日抵達北京,到19日晨破城,不過1天多,就算人家想來救也來不及呀!

大明,亡了。

積弊總爆發

事實上,完全不必爲“百萬大軍”沒有趕去京師救援而遺憾。

因爲:這“百萬大軍”,後來絕大多數都麻溜降清了。

號稱“百萬大軍”,實際上幾乎等於零。

大明已經失去了軍心。

大順軍進攻宣府時,總兵投誠,巡撫朱之馮懸賞守城,“無一應者”。

大順軍進攻北京時,守城將士不用命,任憑鞭打也無濟於事。

而一路之上,明軍將領更是投誠的領頭人。

一路之上,明軍的總兵、副將,能躲則躲,躲不開的就麻溜“迎闖王”。

這一切,其實是大明積弊的總爆發。

大明的衛所兵不堪用後,自戚繼光開始,大明逐漸依賴募兵。

募兵制,一度改善了明軍的戰鬥力,但其弊端很快體現出來。

一方面,後來的將領不像戚繼光一樣嚴格招募,募後也不嚴格訓練,因此,募兵的成分非常混亂,戰鬥力很差。大部分募兵其實就是破產農民,他們對大明談不上什麼忠誠,反而更加容易受到農民軍政策的影響。

另一方面,兵爲將有,大軍成了將領們的私人財產。

因此,士兵動輒譁變,將領擁兵自重,是明末大軍的常態。

而大明長期以來的以文制武,以太監干涉軍事,以及崇禎濫殺大臣等問題,也使武將對大明毫無忠誠可言。

而先降的白廣恩勸降大同姜穰時的信件,則說明了明軍將領的態度:我輩爲文官所抑,跟狗馬差不多。現在闖王強大,朝中奸佞當道,我們即便立功,也會遭到奇禍!

如此將士,雖有百萬,又有什麼用呢?

崇禎有號稱百萬的大軍,卻根本指望不上。

後來的南明代廷,指望得上的只是大西、大順等“賊軍”餘部,而正規明軍,投降得都很麻溜。

如此大明,雖有百萬大軍,又有什麼用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