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清照生活在怎樣的時代?她的情感生活如何?

李清照生活在怎樣的時代?她的情感生活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清照是宋朝時期婉約派女詞人,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在詩詞創作、詩詞理論方面頗有成就,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九百多年前的章丘明水。蓮子湖上荷葉連田田,映日荷花別樣紅。

千古才女李清照“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遊”,推遲半年之久的及笄禮隆重舉行,她於此禮前後寫下了那首傳唱至今的《如夢令》。

這首詞,不僅是她由天真爛漫的兒童成長爲一個知書達理又率性活潑的少女的紀念之作,也宛若一湖清新碧綠的荷風,攪動大宋詞壇的一池春水,於將近千年的時光裏盪漾起層層疊疊的漣漪,經久不息……

一、清酒言歡,閒愁清如許的少女時代:欲寄彩籤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1、民主寬鬆的家庭教育,滋養了她的學識與格局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已然贏在了起跑線上。她的父親李格非作爲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學貫古今,經史方面頗有建樹,生母與後母兩任王氏亦都是名門閨秀,頗通文墨。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的薰陶下,李清照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所作之詞冠絕古今,於女性作家之中更是鳳毛麟角。

李父作爲開明的知識分子,並不認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更沒有受到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束縛,他爲女兒提供了一個平等、寬鬆、自由的生活環境,讓她如向日葵般燦爛、陽光地生長,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和活力,造就了她活潑、開朗、自信的性格。

從小在父親的詩書墨香里耳濡目染,家中來往亦非白丁,皆是朝中名流,可謂談笑有鴻儒,亦可以在詩詞學識方面得到當朝大咖的指點,作爲不同凡響的深閨女子,她的眼界與格局必然超越其他僅僅囿於繡花等女工的普通深閨女子。

李清照生長在這樣一個開明、寬鬆、相對自由的家庭環境是何其幸運又幸福。這對於九百多年前的養在深閨的衆多女子來說,幾近奢侈。

畢加索說:作爲父母,必須拿出全部的愛以及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能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成功的人。可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着無法比擬的重要作用。縱觀古今中外,大凡取得卓越成績的人,無不與父母開明的教育和正確的引導息息相關。

無獨有偶,民國時期的張冀牖對待子女的教育也是非常平等、民主,他讓幾個女兒接受和男孩一樣的教育,自由地發展她們的愛好。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辦婚姻盛行的年代,他更是充分發揚民主精神,四個女兒均是自由戀愛。他培養的四個女兒,正如葉聖陶先生的高度評價:“(蘇州)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他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著名畫家達芬奇上課的時候給老師畫了一份速寫,回家後拿給父親看,父親並沒有責備他不好好聽課,反而誇他畫得好,並發現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開始支持、培養他的興趣,從而造就了一代大畫家。

比爾蓋茨七歲時開始閱讀百科全書、名人傳記等成人的書籍,隨意翻閱父親的藏書,並沒有受到父親的指責。他回憶說:成長期間,我的父親總是鼓勵我們廣泛閱讀,並且獨立思考。他會找我們討論一切,包括從書籍到政治,每到夏天,我們一家人會北上胡德渠,與其他幾家共餐一堂,舉行許多競爭性比賽,例如接力賽跑、擲雞蛋、搶旗子。總是玩得很開心,而且讓我們都瞭解,我們能競爭並且成功。

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嘗試多給孩子一點自主、開放的空間,儘量提供給孩子最大的自由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積極引導孩子解決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鼓勵孩子廣泛地進行閱讀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認知力,這對孩子學識的積累、眼界的開闊、格局的培養等也許勝過了單純的知識灌輸。

李清照生活在怎樣的時代?她的情感生活如何?

2、清新質樸的自然山水,孕育了她的才情與性格

自由之於人類,就像亮光之於眼睛空氣之於肺腑愛情之於心靈。—— 英格索爾

據史料考證,李清照的少女時代基本上都是在原籍章丘明水度過的,她在那裏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少女時代。那個明山秀水環繞的文明之鄉,賦予她清澈如水的明眸與寬廣敞亮的情懷,也爲她的才情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營養。她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中獲得自由、獲得靈感、獲得對生活的感悟。

在同時代的女子大都鎖於深閨繡花做女紅時,李清照已奔向大自然,自由自在地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那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寫道: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用詞清新雋永,語言淺顯明快,卻寫出了她因爲沉醉而迷路,因爲興致高漲而晚回舟。作爲名門閨秀,在封建禮教束縛森嚴的社會裏,她不僅能外出乘船遊玩,還能夠肆無忌憚地醉酒,天黑也可以因爲興致未盡而“誤入藕花深處”,進而索性欣賞鷗鷺。詞人享受了那個時代的少女所不能享受的自由,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爲她的創作提供了一定的靈感和素材。

詞人少女時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這闕《點絳脣·蹴罷鞦韆》中:“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一個妙齡女子,肆無忌憚地蕩着鞦韆,薄汗透衣,甚至連鞋都沒有穿。這樣的場景,在提倡女子笑不露齒的封建社會,可以說是“衣冠不整、有傷風化”。她卻毫不在乎,見有人來“和羞走”也就罷了,還要“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少女俏皮可愛、天真爛漫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大概是對自由的高度昇華了。

故鄉濃郁的山水自然氣息,深厚的家學淵源,加之自身的勤奮好學,以及在大自然山水風物的薰陶和寬鬆、自由的家庭氛圍的作用下,爲她提供了馳騁遐想的天地,也孕育了她的胸襟情懷,成就了李清照名貫古今的一代詞宗地位,亦被千秋後世所敬仰。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其詞大都抒懷隱隱約約的少女心事,正可謂欲寄彩籤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她把滿腹少女情思、清愁難消的孤寂、欲說還休的悸動都付諸筆端,寫下了諸如“倚樓無語理瑤琴”、“海燕未來人鬥草”等,而那首名震朝野的《如夢令》: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更是把她推向人才濟濟、名家輩出的大宋詞壇,也爲她迎來了愛情的春天。

李清照生活在怎樣的時代?她的情感生活如何? 第2張

二、琴瑟和諧,安穩與離亂並存的婚後時代: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1、濃情蜜意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大概是世間所有沉溺於愛情中的女子畢生所望,舉案齊眉、紅袖添香、共剪西窗燭的浪漫與美好亦是心中所求。

對於李清照趙明誠這對自古以來被世人豔羨的神仙眷侶,我們知道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共理金石的情趣相投,賭書潑茶的興趣盎然,賦詩吟詞的高雅相伴。

那一年的上元燈節,於繁華喧囂中的驚鴻一瞥,清新脫俗的她已是烙刻在他心頭的白玫瑰。

那一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已讓彼時還是太學生的他傾倒不已,仰慕萬千。

爲了抱得美人歸,趙明誠挖空心思,託詞說自己做了一個“詞女之夫”的夢,父親順水推舟滿足了兒子的心願,即便去李家提親。

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密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上的。——莎士比亞

李清照的幸運在於,仰慕她的人正好也是她所愛之人。這在那個婚姻受於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時代,無疑又是一種巨大的幸運和無比甜蜜的幸福。

相比於後來的才女唐婉,她更是幸運中的僥倖兒。唐婉和陸游也曾是才子佳人,志趣相投,伉儷情深,卻終因陸母的橫加干涉勞燕分飛,最終抑鬱成疾,香消雲散,空留一曲《釵頭鳳》令人唏噓。

真正的愛情能夠鼓舞人,喚醒他內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潛藏着的才能。——薄迦丘

新婚燕爾,你儂我儂的日子,說不盡的柔情蜜意,道不完的琴瑟和諧。愛意蔥蘢的環繞,是李清照才情的溫牀。她寫下了一系列柔情款款的閨房之詞。《減字木蘭花》中的嬌嗔之情躍然紙上:“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漁家傲》中滿滿的自信與丈夫的寵愛之情呼之欲出:“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羣花比”。《醜奴兒》更是拋卻女子的害羞、嬌柔之情,對着丈夫彈出一曲“鳳求凰”:“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彼時,花樣年紀,生活富足愜意,有詩有酒有清風明月,有濃烈的愛情澆灌,真正活成了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李清照生活在怎樣的時代?她的情感生活如何? 第3張

之後不久,由於時局動盪,趙明誠宦海沉浮,李清照不離不棄,陪伴他在青州度過了一段夫唱婦隨的平靜生活:歸來堂賭書潑茶的樂趣,花前月下吟詩作詞的浪漫,青燈枯卷下共理金石書畫的惺惺相惜,更有趙明誠在她畫像上的傾情表白: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

在此期間,李清照除了照料詩詞金石,更是寫出了別是一家的《詞論》。辛辣獨到的筆觸,對前人褒貶質疑,在詞學史上以致文學評論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她的才學,在愛情的滋潤下,更是以飽滿、豐碩的姿態開花結果,風姿綽約地搖曳在文壇,屹立不倒。

2、冷漠疏離時,相思相望不相親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絕句,是何等的鏗鏘有力、堅定決絕。古來女子面對丈夫的變心,多半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忍受丈夫享受齊人之福。而如卓文君這般堅定自持,彌足珍貴。

在李趙的婚姻生活中,趙明誠未嘗不曾有過三心二意。他多次外出擔任地方官員,飽經離別之苦的李清照寫出了很多傳誦至今的相思詞。

年少初讀李清照,曾經天真地以爲,她是爲賦新詞強說愁,傷春悲秋不過是小女人的無病呻吟,她有着志同道合的丈夫,生活美滿幸福,怎麼會寫出那樣的刻骨相思和失意落寞?直至年歲漸長,閱歷增添,再品其詞,卻另有一番解讀。

在她獨守空房的日子裏,隱隱的不安與無言的寂寥不時涌上心頭,唯有把一腔相思之情以及內心隱隱的惴惴不安付諸筆尖。她飲酒,以抵制那份越來越不安的猜疑與孤寂;她作詞,詞句依舊清麗,卻少了最初的明媚鮮活。

李清照生活在怎樣的時代?她的情感生活如何? 第4張

關於趙明誠的納妾、變心之說,史書並沒有詳實的記載,古今學者都是從李清照的詩詞中猜測揣度,但其實也是有跡可循的。從她的詩詞裏引用“長門”、“武陵人”、“執扇”的典故,便可見端倪。

那一年,他奔赴萊州上任,並未攜妻前往。在極度的不安與煎熬中,李清照車馬勞頓從青州去萊州探夫。羈旅途中,她寫下了令人肝腸寸斷的《蝶戀花》:

淚溼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山長山斷,已不止是兩人相隔三百多公里的空間距離,更是一別恍如隔世的心理距離吧。

此去山水迢迢,她卻不知道等待她的究竟是什麼?曾經的甜蜜美好已在經年累月的歲月打磨裏產生罅隙,猝不及防而又舉足無措。

這一幕,隔着時空交錯,穿越歷史雲煙,幾百年之後重新上演在張愛玲的身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縱然寫盡人間情與愛,她亦逃脫不了愛的蠱惑,即便把自己低到塵埃裏去。那一年,她跋山涉水,幾經輾轉去探望避難的胡蘭成,不料他的身邊早已有佳人陪伴,驕傲如她,飛蛾撲火卻不得不忍痛放手。

那一年,江寧城發生內亂,作爲知府大人的趙明誠棄城而逃,竟然連發妻李清照也一併拋下,成就他人生中最不光彩的“縋城宵遁”事件。不知道這樣不光彩的事件發生在自己最愛最信任的男人身上,她作何感想?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境遇真真切地在她身上上演。但是,大度寬容如她,在《金石錄<後序>》中只是一筆帶過:建炎戍申秋九月,候起復,知建康府。已酉春三月罷。

所有的悲傷,在這一句輕描淡寫中輕輕滑過,我們看不到她的悲傷,亦看不到她眼角劃過的淚水,可是無盡的悲涼已經蔓延她的心田,直抵靈魂深處。

古語說,以色侍人,色衰而愛馳。這兩位美女,縱使才華加持,亦不能改變所愛之人變心的結局。李清照也許更幸福一些,所幸趙明誠並未走得太遠,經歷誘惑與疲倦之後,他還是專心自己的金石事業,回到了李清照的身邊。

三、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的晚年時代:國破家亡,物是人非事事休

1、亂世之中護金石,與身俱存亡

天上星好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南歌子》

如果說靖康之難意味着北宋王朝的滅亡,趙明誠的離世則意味着李清照已經無家可歸。

靖康之難後,趙明誠此起彼伏的宦海之路註定了他們要於亂世之中不斷的奔走遷徙。四十九歲那年,趙明誠因病逝於奔赴湖州知州的路途中。一對在紛繁複雜的紅塵裏走過將近三十年的夫妻,從此以後天人相隔,永失所愛。

無論順境時的恩愛綿綿,間或短暫的情思遊離,還是逆境時的患難與共,不離不棄,李清照都選擇了以德報怨。一個即將知天命的老嫗,於刀光劍影的亂世之間,於孤苦伶仃的逃難生涯之中,死守對丈夫的承諾,以嬌弱之軀守護丈夫畢生的金石心血。

她守護的,不僅是那些無價之寶,更是他們曾經一起度過的斑斕歲月。

李清照生活在怎樣的時代?她的情感生活如何? 第5張

2、再嫁惹爭議,離異起風波

於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女子再嫁雖然不乏先例,但總會引起他人異樣的目光和評說,何況李清照這樣光彩奪目的女子。她的再嫁,更成了從古至今頗具爭議的話題。

前面提到的與她同時代的王灼,這樣評價:……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

她的再嫁,被世人斷定爲晚節不保。這大概是封建衛道士們對女子的最大不尊。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她的再嫁,倒是展現出超越封建時代的女性自立自強的人格,勇於追求自我價值的精神以及敢於爲命運抗爭的意志。

此舉之所以被詬病,大概與她遇人不淑息息相關。後夫張汝舟並不是對她情有獨鍾,而是盯上了她珍藏的金石寶物。當索而不得時,他真實的醜陋嘴臉便暴露無遺。

以四十九歲“高齡”再嫁已是滿城風雨,一紙訴狀把後夫送進監獄更是驚世駭俗。李清照於九百多年前已經上演了一場手撕渣男的精彩大劇。

儘管,由於宋朝法律的奇葩:妻子狀告夫君,無論對錯,都要承受兩年的牢獄之災。李清照亦毫不在乎,蒐羅證據,擺脫了與張汝舟的婚姻關係。好在後來在友人的大力斡旋下,兩年牢獄之災終以幾天之罰而取代。

這一段際遇,李清照曾在文中直言不諱審視自己:忍以桑榆之晚節,配茲駔儈之下才。

其實倒也不必太自責,以她能在那個時代勇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己的自由與幸福,已經是莫大的勇敢與開明。

寫在最後

杜甫曰:文章憎命達。生於亂世的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經歷了太多波折坎坷。也許,正是這些非凡的人生經歷成就了她絕世的文學才華。她的文學造詣,人文價值亦突破時空,亙古長青,熠熠生輝。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彷彿看見,從遙遠的兩宋詞壇,“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她,款款向我們走來,飽含着對亡夫趙明誠的無限深情,對山河故國的懷念眷戀,對人世滄桑的悲天憫人情懷,低吟着那首讓她名震千秋的《如夢令》:

常記西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如若有來世,願暖雨晴風,能消融她眉間悲慼,心上雪霜;願一生都不知歸路,無憂如初,一世安然。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