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的一生有多勵志?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的一生有多勵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濂,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爲“開國文臣之首”。他的人生經歷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的一生有多勵志?

一.“神童”刻苦學習,棄元主投明君

宋濂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 (11月4日),因其母懷孕是在僅滿七個月而生的宋濂,故他幼年時多病,好在其祖母金氏和母親陳氏的悉心照顧,宋濂才得以順利地度過了童年。

然而,早產的宋濂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他六歲時入小學,一日便讀完了唐人李瀚編著的《蒙求》,之後能每日記憶兩千言,九歲就能作詩。被人們稱爲“神童”。

這位神童非常珍惜老天給予的“天賦”,並想通過發憤讀書來充實與壯大自己,爭取將來成爲有用之才。但因家裏很窮,也沒錢買書,宋濂就只好向人家去借,再親手抄錄後,在約定日期內送還。

一次,宋濂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硯池中的水都凍成了堅冰,手指也不能屈伸,但是宋濂仍然不放鬆抄書。

宋濂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着這本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書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第二天,宋濂如期將所借的書還給了人家。正是因爲他信守諾言,人們大多都樂意將書借給他,因而宋濂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從而獲得了豐富的知識。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學者請教,並約好了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了鵝毛大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

宋濂堅定地說:“娘,今天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裏時,老師感動地稱讚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宋濂就這樣堅持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等當時的名儒大師,並且精通《五經》。飽讀詩書的宋濂還具備敏銳的政治嗅覺。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的一生有多勵志? 第2張

在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元順帝曾看重宋濂的才華,召他爲翰林編修,但他認爲元朝已經衰敗,不值得去服務了,因此就以奉養父母爲由,堅辭不應召。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宋濂與劉基、章溢、葉琛被朱元璋召至應天府。他明智地選擇了朱元璋,開始爲明朝建功立業了。

二.誠信與誠實做人

上文已提及過宋濂一生勤奮讀書與誠信待人的事,除此而外,他還能做到誠實做人。如宋濂在朱元璋面前陳說事情時,都能做到質樸無隱私,就算是自己的家事,只要朱元璋有問,他都一一回答。還曾經說:“人君就像父親、像天一樣,難道可以欺騙他嗎?”

還有一次,宋濂與客人飲酒時,朱元璋便暗中派人去偵探察看。到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宋濂都如實回答。朱元璋聽後笑着說:“確實如此,你沒有欺騙我。”朱元璋因此越來越相信他是個誠實的人了。

宋濂的誠實還體現在,他能客觀評價別人,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有次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萬多字。朱元璋因爲對此人印象不好,所以沒有細看就大怒,還詢問朝中臣子的意見。有人爲了附和皇上,就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說:“這裏不敬,那裏的批評不合法制。”

當朱元璋詢問宋濂的意見時,他卻說道:“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不久,朱元璋又仔細查看茹太素的奏章,結果發現確有值得采納的內容。於是,把朝臣們都招來斥責說:“如果沒有景濂(宋濂的字),朕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三.取得多方面成就,成開國文臣之首

正由於宋濂一生堅持刻苦讀書,誠信與誠實做人,讓他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與重用,被尊爲“五經”師,聘爲太子朱標講經。還曾奉命主修《元史》,當時朝廷的禮儀多爲宋濂制定。最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

除此而外,宋濂還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他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爲“一代之宗”;與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爲“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爲“開國文臣之首”。

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用他的人生經歷啓發我們:勤奮讀書與誠信做人,是人們取得成功的二大基石。一個人天生聰明與否不重要,關鍵是要像宋濂那樣,堅持勤奮讀書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堅持誠信與誠實做人,你就一定能獲得成功,一定能成爲有用之才,完全可以爲國家與人民做出傑出貢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