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臨終前的最後一道詔書,到底說了什麼?

朱元璋臨終前的最後一道詔書,到底說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這位從乞丐一路到明朝開國皇帝的人,他一生充滿了傳奇。臨終前朱元璋發了最後一道詔書,說了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臨終前朱元璋所發的最後一道詔書如下: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除了這些之外,朱元璋又囑咐了一句話,這句話將一代帝王該有的的殺伐果斷、冷酷無情展露得淋漓盡致:後宮內未曾生育的嬪妃,全部殉葬。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四十位嬪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召集到庭院赴宴,或許那天天氣不錯,菜餚相當可口;嬪妃們各自鬥爭分成了好幾派,每位都是頗有姿色的人間美景,她們在一邊享受着佳餚一邊謀算着皇帝逝世之後的未來,該去哪裏,該怎麼做。

然而在宴席結束之後她們被幾個太監領到了殿堂內,殿堂內空空蕩蕩,中間不多不少放了四十張空木牀,木牀的上方繫着繩套;霎那間便明瞭,死期已至。嬪妃們悲從心起,淚如泉涌,她們帶着恐懼、不甘、絕望和對朱元璋的恨結束了這一生。

人殉這種君王陪葬制度自漢朝起因太過殘酷便已被廢除多年,很難想象在史書中評價是清正廉潔、體恤百姓的一位賢明聖君會重新開啓如此殘忍的殉葬儀式;他爲什麼要這麼做、他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想把生前得到榮華富貴帶到死後?

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他最後的詔書中找到答案。

朱元璋臨終前的最後一道詔書,到底說了什麼?

了卻身後事

從遺詔中我們可以判斷洪武大帝朱元璋在臨終前最擔心,也是最想要落實的事情;

1.”...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這一條遺詔很好理解,臨終前指認自己看好的後代作爲繼承人可以說是遺詔中最重要的部分。被選中的皇子或者皇孫,便有名正言順的底氣來繼承皇位。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自小便經歷了世間極苦,家人因瘟疫基本死絕,只剩他和他二哥,因爲要另尋他路生存,不得不含淚分道揚鑣;後又經大旱,莊稼顆粒無收,流民遊走,易子而食。

自小見多了這些的朱元璋內心根本就不相信他人,他深知人心險惡、人性醜陋。就連和他一同打下江山的開國元勳也在他暮年時候被打殺殆盡。他只相信他的家人,或許是他從小便失去了家庭的原因,他相信家人之家不會背叛。

他也十分相信自己的眼光,認爲皇太孫朱允炆仁明兼備,同時又得民心,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可惜朱元璋有些小瞧了皇位、這個至高權柄的誘惑力。

歷史並沒有給朱元璋驗證其眼光的機會,朱允炆剛剛登基四年便被自己的叔叔、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奪走了皇位。可以說,朱元璋爲他的後代譜寫的未來,還未開始便已經走上了歧途。

朱棣

2.“...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貧民一路輾轉拼殺成爲皇帝的人。他了解民間疾苦,登基伊始、上有黃河改道大澇大旱之天災,下有常年動亂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官吏貪污欺壓百姓之人禍。

朱元璋登基後立刻開始着手興修水利,對官員制定了極爲嚴格的監管制度:那時的任何一位百姓,只要拿着一本《大誥》,便可以直接進京面聖。

抱着這樣的以百姓心爲心理念的皇帝,想到歷代皇帝逝世後,無一不是窮奢極侈、揮霍無度,而且還有百姓需守喪三年不得婚嫁的規定。

從底層出來的他深知百姓生活有多麼不容易,於是便想將自己逝世對百姓的影響降到最低,便選擇了一切從簡,守喪日期也改成了三天。

朱元璋臨終前的最後一道詔書,到底說了什麼? 第2張

3.“...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每次改朝換代,皇位更迭,都是謀權篡位的最好時機。朱元璋下令各地的藩王不得進京悼念也是爲了預防有人藉着奔喪的名義帶兵進京。

朱元璋晚年爲了自己的後代能夠順利地承接皇位煞費苦心,將一切有可能威脅到朱家皇權的人全部清理乾淨;首先是丞相胡惟庸,因圖謀不軌之名被殺,又怕留下禍患便下令屠三三族,過程延續了近十年,殺了6個公爵、16個侯爵;後又以謀反罪處死大將藍玉。

另穎國公付友德、宋國公馮勝、定遠侯王弼等所有跟着朱元璋從起兵到皇帝的開國元勳無一不被賜死。帝王之心,可見一斑。

朱元璋的遺詔中心思想我們可以總結爲以下兩點:

確保皇位順利繼承;

避免因自己的死帶給百姓不必要的麻煩。

這樣看來,朱元璋下令嬪妃們殉葬的動機便很好理解。他害怕像西晉賈南風之流出現、最後自己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建立的王朝毀在幾個妃子手上。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那便乾脆一了百了、讓所有威脅到皇權的人都是隨着自己下葬即可。至於仁慈之心、惻隱之意,這並不能影響一個帝王的決策。

縱觀朱元璋的一生我們可以粗略地劃分爲三個階段:打天下、坐天下、晚年;打天下時的朱元璋有勇有謀、善待將領、領軍征戰、多次打出了載入史冊的精彩戰役,最終在衆多叛軍中成爲了笑到最後的的那一個、成功登基。

坐天下時的朱元璋,自稱布衣皇帝,從平民過來的他比誰都清楚百姓生活有多麼艱難,於是勤政爲民、清正廉潔、興修水利、獎勵墾荒、嚴懲貪官、減免賦稅。晚年的朱元璋,擔心皇權流失、瘋狂且殘忍,用鮮血爲自己的後代鋪了一條路。

在百姓眼裏,朱元璋是位明君麼?他讓百姓擺脫了元朝的殘酷統治、人不再分爲四等、百姓也有了一塊自己的地,此番功德堪比堯舜。

從單一的維度給一位歷史人物下是片面的,人本身就是複雜的生物,就比如朱元璋雖然是一位無疑的明君,但卻不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

隨着洪武大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病逝,明朝的歷史也緩緩邁步向前,開啓了新一輪的權力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