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初詩文三大家分別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結局如何?

明初詩文三大家分別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結局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明初詩文三大家分別指的是哪些人?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民國時期,著名的文史學家陳寅恪曾有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這句話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隨着封建社會的發展,到了宋朝時期,中華文化發展到了頂峯。宋朝以文治天下,不殺士大夫,宋朝文臣是極其有尊嚴的。而宋朝之後的元明清三代,文臣們的境遇每況愈下,明清時期大興文字獄,很多才華橫溢之臣死在封建專制的屠刀之下,例如明朝初年的大才子高啓就是其中之一。

衆所周知,明朝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解縉、楊慎和徐渭,這三人都因才華橫溢而名滿天下,但他們的結局卻都非常悽苦。這實際上是衆多明朝才子們的縮影。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當時南京的文壇流行一句話:“文濂詩啓經青田。”

這句話實際上是在說“明初詩文三大家”,“濂”指的是宋濂,“啓”指的是高啓,“青田”指的是劉基,也就是劉伯溫(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即,在明朝初年,也有“詩文三大家”,其中宋濂在文章方面成就最高,高啓在詩詞方面首屈一指,而劉伯溫比較全面,他在理學、經學方面有特別的貢獻。

明初詩文三大家分別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結局如何?

和明朝的三大才子一樣,“明初詩文三大家”的結局也都十分悽慘,宋濂是朱元璋欽定的“開國文臣之首”,在整個翰林院無人不服,另外,宋濂早年跟隨朱元璋,是太子朱標的老師。但最終因爲胡惟庸案的牽連,宋濂被流放四川的途中病逝。劉伯溫有“再世諸葛亮”之稱,被諸葛亮多番敲打,最終疑似被胡惟庸下毒害死。而高啓的結局更爲悽慘,他被朱元璋親自下令腰斬。

高啓出生於蘇州士紳之家,從小家庭富足,只可惜父母死的早,高啓性格孤僻,爲人孤傲。他潛心修學,終於成爲一代才子。紀曉嵐曾評價高啓“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可見,高啓不僅僅是一代天才,他的水平在明朝衆多詩人之上。

在元末明初,戰亂四起,高啓才華再高,也不過是亂世之蜉蝣。當時張士誠雄踞蘇吳,聞高啓之名,親自派弟弟張士德上門請高啓做幕僚。高啓當時年僅16歲,被張士誠的誠意所打動,來到蘇州城爲張士誠所用。但因爲高啓恃才傲物,被同僚所排擠,高啓便辭去官職,從此隱跡江湖,不問世事。

朱元璋剛登基時,提出“世亂則用武,世治當用文”的觀點,幾乎所有人都認爲文臣們的春天來了,在劉伯溫的推薦下,高啓入朝。當時高啓32歲,正值壯年,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朱元璋讓高啓做皇子們的老師,又讓高啓和宋濂一起編撰《元史》。可見,朱元璋最初對高啓還是十分尊重的。

但是,僅僅過了3年,高啓就厭倦了官場生活,想寄情于山水,朱元璋曾有意提拔他爲戶部侍郎,高啓以自己資歷不夠爲由拒絕接受,並且提出辭官歸鄉。朱元璋非常惋惜,賞賜高啓金銀,讓高啓放飛自我。

明初詩文三大家分別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結局如何? 第2張

高啓遠離朝堂之後,無官一身輕,稱自己“不爲五斗米折腰”,這種說法讓朱元璋有些反感。更爲甚者,高啓曾寫了一首《題宮女圖》詩,其中一句曰: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

這首詩貌似諷刺宮廷,引起了朱元璋的記恨。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說,你高啓才華出衆,我的確很欣賞。我請你入朝爲官,並沒有虧待你,你辭官時我還賜你金銀。但你怎麼屢屢諷刺我呢?《明史》雲:

啓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之未發也。

面對高啓這樣的狂士,朱元璋一忍再忍。洪武六年,朱元璋終於抓住高啓的把柄,將高啓置於死地。這一年,蘇州知府魏觀新到任,打算把蘇州知府衙門搬到張士誠皇宮的舊址上。在衙門竣工時,高啓作爲蘇州的大才子,被知府大人請到現場,尊爲上賓,然後求高啓爲新衙門寫一篇賦文留作紀念。高啓才如涌泉,下筆千言,寫下著名的《郡治上梁文》,贏得滿場喝彩。只是,這篇文章中使用了“虎踞龍盤”四個字,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明初詩文三大家分別指的是哪些人?他們的結局如何? 第3張

朱元璋認爲,“虎踞龍盤”是帝王才能用的詞彙,蘇州知府衙門建在張士誠的宮殿上,高啓竟然用“虎踞龍盤”,明顯是在擁護張士誠。因此連夜派人將高啓抓回南京,甚至都沒有審問,就定了死罪,判處腰斬。

自古以來,文人惺惺相惜,當時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正好被朱元璋召回京城議事,聽聞高啓獲罪,劉伯溫聯合宋濂等文臣,一起爲高啓求情。朱元璋大動肝火,指着賦文上的“虎踞龍盤”四個字問劉伯溫:“這是何意啊?”劉伯溫啞口無言。

高啓到底有沒有擁護張士誠的意思,已經無從得知,但在朱元璋看來,高啓屢屢諷刺自己,早已忍無可忍,殺高啓是必然。於是,一代才子高啓,最終被腰斬而死,享年39歲。

高啓之死,不是一般的刑事案件,而是政治事件,從此後,朱元璋對文人們的態度大變,文字獄案接連發生,明朝文臣們的尊嚴從此遭到封建專制的蹂躪,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