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晉北伐的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誰呢?

東晉北伐的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誰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建立之後,中原地區已淪喪於五胡之手。雖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但是愛國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規復失土爲己任。故東晉自始至終,都有北伐之舉,先後有許多人的多次行動。今天我們就來盤點東晉時期,北伐的四大名將。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東晉北伐的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誰呢?

祖逖

一、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郡遒縣(今河北省淶水縣)人。東晉時期傑出的軍事家。

祖逖出身北方士族。祖逖成年後發奮讀書,當時人們都稱讚祖逖有大才。太康十年(289年),祖逖被郡府舉爲孝廉,又被司隸舉爲秀才。後來,祖逖與劉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兩人相互勉勵,留下了聞雞起舞的典故。元康元年(291年),八王之亂爆發。祖逖得到諸王的重視,先後效力於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豫章王司馬熾,歷任大司馬府掾屬、驃騎將軍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從事中郎。永興元年(304年),東海王司馬越擁晉惠帝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祖逖也隨軍出征,但是戰敗,逃回洛陽。後來,司馬越任命祖逖爲典兵參軍、濟陰太守。但祖逖母喪,遂守孝不出。

永嘉五年(311年),洛陽陷落,祖逖率親族鄉黨數百家南下。逃亡途中多遇盜賊,祖逖應付自如,被同行諸人推爲主帥。到達徐州後,祖逖被琅琊王司馬睿任命爲徐州刺史,不久又被徵爲軍諮祭酒,率部屯駐京口(今江蘇鎮江)。建興元年(313年),晉愍帝即位,以司馬睿爲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陝東諸軍事,命其率兵赴洛陽勤王。當時,司馬睿正開拓江南,根本無意北伐。祖逖進言要求北伐,司馬睿雖不願北伐,卻也不便公開反對,於是任命祖逖爲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但卻只撥予千人糧餉、三千匹布帛,讓他自募戰士,自造兵器。

祖逖率領跟隨自己的宗族部曲,毅然北上,中流擊楫,立誓要掃清中原。他在渡江後,暫駐淮陰,鑄造兵器,招募士兵二千多人。當時,兗豫一帶有豪強張平、樊雅,佔據譙城,聚塢自保,有兵數千人。建武元年(317年),祖逖進駐蘆洲(今安徽亳縣),派參軍殷乂去聯絡張樊二人。但殷乂卻輕蔑張平。張平怒殺殷乂,並擁兵固守,與北伐軍對抗。祖逖攻城不下,遂使用離間計,引誘張平部將謝浮。謝浮殺死張平,率衆歸降。祖逖進據太丘,但因軍中乏食,處境艱難。

張平死後,樊雅仍佔據譙城。樊雅率衆夜襲,直逼祖逖大營,軍中大亂。祖逖沉着指揮,督護董昭英勇殺敵,擊退樊雅。祖逖又率部追討,卻遭到張平餘部的迎擊,便向蓬塢堡主陳川、南中郎將王含求援。陳川、王含分別派部將李頭、桓宣率軍助戰。祖逖讓桓宣去勸降樊雅,桓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樊雅遂出城歸降。祖逖攻佔譙城後,終於在豫州站住腳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不久,後趙石虎圍困譙城,王含又遣桓宣來救。石虎聞聽桓宣前來,撤軍而退。桓宣於是留在譙城,協助祖逖征討不肯歸附的塢堡武裝。

太興元年(318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是爲晉元帝。李頭在征討樊雅時,頗得祖逖禮遇,常嘆道祖逖之好。陳川聞知大怒,遂殺死李頭,李頭餘部四百多人投奔祖逖。陳川大怒,派部將劫掠豫州諸郡,結果被祖逖派兵擊潰。陳川非常恐懼,便率部歸附後趙石勒。太興二年(319年),祖逖出兵征討陳川。石虎則率五萬大軍救援,結果被祖逖擊敗。石虎敗逃,留部將桃豹戍守蓬陂塢。太興三年(320年),祖逖在汴水設伏,盡奪石勒運給桃豹的軍糧,逼得桃豹退守東燕城。祖逖進屯雍丘(今河南杞縣)。

擊退桃豹後,祖逖又多次出兵邀截趙軍,使石勒在河南的力量迅速萎縮。河南境內有多個等割據集團,各據一方,經常兵戎相見。祖逖遣使調和,示以禍福,曉以大義,使河南的勢力都服從自己的統一指揮,成功收復黃河以南中原地區的大部分土地。當時黃河沿岸諸塢對祖逖感恩戴德,經常幫助北伐軍刺探情報。祖逖因此在戰場上始終處於主動地位,屢破趙軍。

祖逖禮賢下士,善於體恤民情,又生活儉樸,勸督農桑,發展生產,深得民心。劉琨大力稱頌祖逖威德,晉元帝也升祖逖爲鎮西將軍。石勒見祖逖勢力強盛,不敢南侵。祖逖兵馬日益強壯。後來,祖逖部將童建叛歸後趙,石勒將其斬殺,向祖逖示好。祖逖亦與石勒修好,禁止邊將進侵後趙,邊境暫得和平。太興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淵出鎮合肥,以牽制祖逖。祖逖目睹東晉朝內明爭暗鬥,最終憂憤而死,朝廷追贈車騎將軍,部衆被弟弟祖約接掌,祖逖的北伐大業功敗垂成。

東晉北伐的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誰呢? 第2張

桓溫

二、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人。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

桓溫父親桓彝是江左八達之一,曾與晉明帝密謀平定王敦之亂,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桓溫爲人豪爽,姿貌偉岸,風度不凡,後娶南康長公主爲妻,加拜駙馬都尉,並襲父爵爲萬寧縣男。鹹康元年(335年),桓溫出任琅琊內史。後加輔國將軍。建元元年(343年)七月,朝廷以桓溫爲前鋒小督、假節,讓他率部據守臨淮(今江蘇盱眙),協助荊州刺史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溫升任徐州刺史,並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逝,侍中何充推薦桓溫接管荊州。八月,桓溫升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樑寧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兵權。

桓溫出鎮荊州後,打算討伐佔踞巴蜀的成漢政權,以建立功勳。永和二年(346年),桓溫上疏朝廷,請求伐蜀。桓溫與徵虜將軍周撫、輔國將軍司馬無忌率軍西進,命袁喬率二千人爲前鋒。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三戰三勝,擊敗漢軍,進逼至成都城下。李勢集結所有兵力,與晉軍決戰。當時戰況慘烈,晉軍前鋒失利,參軍龔護戰死。諸將皆懼,意欲退兵,而鼓吏卻誤擊前進鼓。袁喬乘勢督促軍士奮戰,終於反敗爲勝,大敗漢軍。桓溫攻入成都,李勢投降,成漢滅亡。桓溫平蜀後,在當地援引賢才爲己用,成功安撫蜀地。永和四年(348年),桓溫被封爲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

平蜀之戰使得桓溫聲名大振,朝廷內外大權盡歸桓溫,朝中無人再能阻止桓溫北伐。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溫率軍北伐前秦。他親率步騎四萬自江陵出發,由水路直趨武關(今陝西丹鳳),同時命梁州刺史司馬勳兵出子午道,合擊秦軍。晉軍歷經數次血戰,生擒前秦將領郭敬,擊退淮南王苻生,順利進入關中。前秦皇帝苻健命苻萇等將領率五萬軍隊屯兵嶢柳(今陝西商縣),以阻擋晉軍。

四月,桓溫轉戰至灞上(今陝西西安)。苻萇等部秦軍退守長安城南,苻健自領羸兵六千固守內城,附近郡縣更是紛紛來降,關中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之後,苻健猜到恆溫軍中糧草不足,遂採取堅壁清野的方式,使得晉軍糧草不繼。六月,桓溫被迫撤返江陵,並將關中三千多戶百姓一同遷走。秦軍隨後趁勢追擊,晉軍大敗,傷亡甚衆。桓溫北伐期間,王猛曾前來拜見,深得桓溫的賞識。桓溫邀請王猛一同南下,但王猛卻不肯跟隨,留在了北方。

永和十二年(356年),朝廷拜桓溫爲征討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負責征討事宜。七月,桓溫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進逼許昌、洛陽。八月,桓溫兵至伊水(今洛陽)。羌族首領姚襄正圍困洛陽,聞桓溫來攻,撤軍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戰。桓溫親自披甲督戰,命晉軍結陣而進,終於大破姚襄,收復洛陽。他進入金墉城,拜謁先帝皇陵。不久,桓溫班師南迴,並將三千多家歸降百姓南遷至長江、漢水一帶。桓溫返回荊州後,先後命部將剿平文盧、李弘叛亂。但與此同時,收復的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再次失陷。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溫爲南郡公。

興寧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溫爲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桓溫親率步騎五萬,與江州刺史桓衝、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桓溫率軍攻湖陸,擒獲燕將慕容忠,進逼金鄉。七月,燕國大將慕容垂、傅末波等人率八萬大軍前來抵抗晉軍,兩軍對峙於枋頭(今河南浚縣)。最終晉軍軍糧耗盡。九月,桓溫焚燬戰船,退軍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騎軍追趕,與晉軍戰於襄邑(今河南睢縣)。桓溫大敗,死傷三萬人。桓溫兵敗後,將戰敗之罪委於袁真。袁真不服,據壽春叛變,並暗中勾結前秦、前燕。朝廷不敢追究桓溫的兵敗之責。

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其子袁瑾爲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軍援助袁瑾,桓溫命部將竺瑤、矯陽之率軍迎戰。燕軍先至,在武丘(今河南沈丘)與竺瑤交戰,結果大敗而回。同年八月,桓溫率二萬軍隊攻打壽春,並築起長圍,將城池團團圍困。袁瑾只得嬰城固守。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將領王鑑、張蠔率軍援救袁瑾,結果被桓溫部將桓伊、桓石虔擊敗。不久,桓溫攻破壽春,俘獲袁瑾,將袁瑾及其宗族數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斬首。

桓溫希望發動北伐建立功勳,然後回朝接受九錫,從而奪取政權。但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聲望大減,圖謀不成。郗超建議桓溫效仿伊尹、霍光,廢立皇帝,以重立威權。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的帝位。褚太后只得下詔廢司馬奕爲東海王。而後,桓溫迎司馬昱入朝,擁立爲帝,是爲簡文帝,改元鹹安。桓溫擅行廢立,令百官震慄桓溫廢立後,對朝中的異己力量大加清除。

鹹安二年(372年)七月,簡文帝駕崩,傳下遺詔,讓桓溫攝政,效仿周公。侍中王坦之將遺詔中的“攝政”改爲“輔政”,依照諸葛亮、王導舊例。桓溫原以爲簡文帝會禪位給自己,或讓自己攝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憤不已。太子司馬曜繼位,是爲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患病,仍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謝安、王坦之見桓溫病重,藉故拖延。七月,桓溫在姑孰病逝,終年六十二,九錫仍未完成。朝廷追贈桓溫爲丞相,諡號宣武。桓溫死後,兵權交付弟弟桓衝,南郡公爵位由幼子桓玄襲封。元興二年(403年),桓玄代晉稱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爲宣武皇帝,廟號太祖。

謝安

三、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東晉時期政治家、名士。

謝安出身於名門世家謝家。謝安少年時,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導的器重,已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並不想憑藉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徵召謝安,都被謝安推辭。後來,拒絕應召的謝安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當時,謝安的弟弟謝萬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擔負守邊的重任。謝安雖然隱遁山林,但其名聲超過了謝萬,有任宰輔的聲望。昇平三年(359年),謝萬在北伐時誤認爲敵軍抵達,導致士卒奔潰,謝萬也單騎逃還。不久後,謝萬被免爲庶人。此事使謝家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自此纔開始有做官的志趣,此時已經四十歲了。

昇平四年(360年),謝安受徵西大將軍桓溫之邀,從東山離開,擔任桓溫帳下司馬,這就是東山再起的來歷。桓溫非常器重謝安。昇平五年(361年),謝萬病逝,謝安乘機請求奔喪,離開了桓溫。不久,謝安被任命爲吳興太守。其後被徵召入朝,擔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書、中護軍。

鹹安元年(371年),桓溫在北伐慘敗。爲了重立威名,廢黜了海西公司馬奕,另立司馬昱爲帝,即晉簡文帝。鹹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馬昱駕崩。司馬曜即位,是爲孝武帝。謝安與王坦之竭盡忠誠輔佐護衛孝武帝,最終使晉室得以安穩。寧康元年(373年)三月,桓溫病重,暗示朝廷對他加九錫。謝安故意拖延,等桓溫一死,加九錫之事因此擱置。

桓溫死後,謝安升任尚書僕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謝安心存仁義,輔助朝廷,勸導百官。廣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不計小過,專心國事,恩威流佈廣遠,當時人讚揚謝安,認爲他更勝王導一籌。孝武帝開始親政後,升謝安爲中書監、錄尚書事。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謝安爲司徒,謝安辭讓不受。朝廷又加任謝安爲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國諸軍事、假節。當時,前秦在其君主苻堅的治理下日益強盛,晉軍在與前秦的交戰中處於劣勢。同年,因廣陵缺乏良將防守,謝安便不顧他人議論,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游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謝玄不負叔父重託,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了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徵南大將軍苻丕率步兵、騎兵七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十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太元四年(379年),襄陽城破,朱序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佈防,又令謝玄率五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應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秦軍。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謝安因功被任命爲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昌縣公。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率領號稱百萬大軍南下,志在統一天下。當時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謝安依舊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派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並向謝石、謝玄交待機要。同年十一月,謝玄遣部將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大將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當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下棋。他看完捷報,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問他,謝安淡淡地說:“小兒輩大破賊歸矣。”

戰後,謝安請求北征,孝武帝於是以謝安都督十五州軍事,進拜太保,加假黃鉞。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謝安起兵北伐。東路的謝玄率領北府兵自廣陵北上,一路收復了兗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則出兵攻克了魯陽和洛陽,並收復了梁州和益州。整個黃河以南地區重新歸入了東晉的版圖。

淝水之戰的巨大勝利,謝安的事先籌劃功不可沒。謝安自始至終極爲冷靜,穩定了當時建康的人心。此次戰爭使謝氏的聲望達到頂峯。但當時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奸諂小人開始誣陷謝安。謝安與孝武帝之間漸生嫌隙。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謝安藉口救援苻堅,主動交出手上權力,自請出鎮廣陵的步丘,建築新城來避禍。不久,孝武帝詔令侍中赴新城慰勞,謝安獲准返回建康。太元十年(385年)八月,謝安病逝於建康,享年六十六歲。孝武帝追贈太傅,諡號“文靖”,被追封爲廬陵郡公。

劉裕

四、宋武帝劉裕(363年~422年),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縣人。東晉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君主。

劉裕是劉邦之弟劉交的二十二世孫,劉裕出身家境貧苦。劉裕成年後從軍,成爲北府軍將領孫無終的司馬。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孫恩在會稽起兵反晉,朝野震驚。晉廷忙派衛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前往鎮壓。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擔任參軍。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因討亂有功,劉裕被封爲建武將軍,領下邳太守。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迫使孫恩投海而死。

此時,桓溫之子桓玄盤踞荊州。元興元年(402年),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率軍西討桓玄,桓玄也率荊楚大軍南攻司馬元顯。司馬元顯派劉牢之抵禦。之後劉牢之與桓玄講和。桓玄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劉牢之懼禍而逃,後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由於劉裕頗有聲望,故桓玄任命他爲中兵參軍。元興二年(403年),孫恩的妹夫盧循再次起事。桓玄派劉裕討伐,盧循渡海南逃,劉裕因功被加封爲彭城內史。十二月,桓玄篡位,建立桓楚,對劉裕恩寵有加。桓玄稱帝后爲消除隱患,大力剿殺北府兵舊將。劉裕在暗中和北府兵聯絡,伺機反攻桓玄。

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劉裕以打獵爲名,聚集北府兵殘餘兵將一千七百餘人,在京口舉兵起義,殲滅了桓楚在此的兵力,殺死桓修。接着,衆人推劉裕爲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桓玄獲悉劉裕起義後,成天憂心忡忡,桓玄甚至說劉裕堪稱當代雄才。桓玄派吳甫之、皇甫敷帶領精兵抵抗劉裕,劉裕奮力作戰,斬殺吳甫之、皇甫敷,繼續進攻。三月,劉裕進攻覆舟山,並命弱兵登山,持着旗幟分道而行,營造士兵很多的假象;而又因桓玄守軍大多是北府軍出身,面對劉裕都沒有鬥志,劉裕於是與諸軍進攻,擊潰桓玄守軍,桓玄西逃。

三月,劉裕獲王謐等人推舉,出任使持節、鎮軍將軍、徐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不久後,又總領百官行事。東晉末年,政局混亂,百官放縱,百業廢弛,劉裕以身示範,以威嚴約束宮廷內外,百官都認真供職,朝廷風氣爲之大變。劉裕在進建康城後,派諸將追斬桓玄,晉安帝在江陵復位。然而,桓氏勢力仍在荊州盤據,義熙元年(405年),晉軍纔再收復江陵,驅逐當地桓氏勢力,並迎晉安帝返回建康。

義熙元年(405年),劉裕遣使到後秦,要求後秦歸還之前佔領的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淮北諸郡,後秦皇帝姚興或鑑於西面戰事吃緊,不想再在東面與劉裕爲敵,於是答應將淮北十二郡全部歸還。義熙二年(406年),劉裕因功受封爲豫章郡公。義熙四年(407年),劉裕獲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徐兗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權。

爲了強大自身,劉裕決定興師北上。義熙五年(409年),劉裕率軍討伐南燕。晉軍一路勢如破竹。慕容超得知晉兵已過大峴山,自率步騎四萬繼後。劉裕與慕容超激戰,勝負未決,劉裕派兵繞至燕軍之後,乘虛攻克臨朐,大敗燕軍,斬段暉等十餘將。慕容超逃還廣固(今山東青州)。劉裕乘勝追擊北上,圍困廣固。慕容超被久困於廣固,南燕大臣相繼降晉。十月,晉軍在前燕降將張綱的幫助下,製成了攻城器具。義熙六年(410年),燕軍挖地道出擊晉軍,被擊敗,退回內城。劉裕乘機四面攻城,南燕尚書打開城門迎降,晉軍攻入廣固內城。慕容超率數十騎突圍而走,被晉軍追獲,南燕滅亡。

滅亡南燕後,義熙七年(411年),劉裕擊潰盧循,收復嶺南;義熙八年(412年),劉裕攻破江陵,殺割據者劉毅;義熙九年(413年),劉裕滅西蜀,收復巴蜀;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攻克襄陽,收復荊、揚二州,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自此南方歸爲統一,東晉國內全由劉裕勢力統治。

義熙十二年(416年),後秦姚泓新帝繼位,內部政權不穩。劉裕認爲這是北伐良機,劉裕以劉穆之總朝政,外供軍糧,自率大軍分四路北伐。後秦諸城望風降附,十月,王鎮惡軍佔領洛陽。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自率大軍北上。此時北魏派十萬重兵駐守河北,並以遊騎騷擾晉軍。三月,劉裕自率大軍進入黃河;魏軍以數千騎兵沿黃河北岸跟隨劉裕軍西行。爲擊敗魏軍的襲擾,劉裕命數千勇士,車百乘,由丁旿和朱超石率領,攜帶強弓利箭,登上黃河北岸,組成卻月陣,列陣而進。魏將長孫嵩率騎兵三萬四面圍攻晉軍。晉軍拼力死戰,魏軍敗退,並被晉軍追擊,斬俘一千餘人。

四月,劉裕進至洛陽。七月,劉裕全面擊退魏軍,河南全境被收復,劉裕隨後進至陝城;前鋒沈田子進屯青泥。八月,劉裕至潼關,與諸部會合,命王鎮惡率水軍從黃河入渭水,逼向長安。姚泓以姚疆和姚難合兵迎擊王鎮惡軍。王鎮惡命將軍毛德祖擊敗秦軍,姚疆戰死,姚難逃回長安。劉裕大軍隨之逼近。姚泓爲緩解兩面受敵的危局,謀劃先消滅沈田子軍,再抵禦劉裕,於是率步騎數萬急趨青泥。沈田子軍本爲疑軍,不過千餘人,但驍勇異常,竟然大敗姚泓,姚泓退還長安。此時,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線,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姚泓率羣臣投降,後秦滅亡。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率軍抵達長安。不料,傳來了劉穆之病死的消息。劉裕遂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以及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自己統軍南歸。在劉裕南歸不久後,胡夏赫連勃勃率大軍進攻長安。在此時,留守長安的晉朝文武發生內訌,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復殺王修。劉裕得到消息,驚恐不已,急令朱齡石鎮守長安,命劉義真速回。劉義真大掠財寶,車載南還,爲夏軍追及。朱齡石陣亡,劉義真單騎逃逸。長安雖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頗多,但潼關以東的關中之地和整個河南地區爲劉裕據有。

巨大的軍功,使劉裕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銜,建宋國,受封爲宋公,並受九錫。十二月,劉裕指派王韶之縊殺晉安帝,立司馬德文爲帝,即晉恭帝。元熙元年(419年)十月,劉裕進爵爲宋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代晉稱帝,東晉滅亡。他改國號爲宋,改元永初,史稱其建立的政權爲劉宋。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計劃征伐北魏,尚未出師,便因病逝世,終年六十歲。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葬於初寧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