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爲何想要復興分封制?最後又爲何不了了之?

李世民爲何想要復興分封制?最後又爲何不了了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世民爲何想要復興分封制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登基,建立漢朝。爲了回報當年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一幫兄弟們,劉邦決定大封功臣。劉邦先後封了145個列侯,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其實,在古代,開國君主給大臣封爵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劉邦封的爵位和別人的不同,因爲它有兩大特點:

李世民爲何想要復興分封制?最後又爲何不了了之?

第一,此爵位可世襲,例如,西漢開國名將周勃被封爲絳侯,後來此爵位被他的兒子周亞夫所襲。

第二,功臣除了得到爵位,還另外被賜有封地。例如,漢初第一功臣蕭何被封爲酇侯,食邑萬戶。

也許,很多人覺得劉邦是一位“大方”的君王,這些開國功臣拋頭顱灑熱血,獲得高官厚祿是應該的。但實際上,這種做法風險極大。

一方面,開國功臣或許很優秀,但他們的子孫不一定,所以,如果爵位世襲下去,或許到了某一代,襲承爵位的公侯是奸佞之輩,對國家政局有很大影響。

另一方面,功臣皆有自己的封地,封地內的事務地方官不得干涉,遊離於法律之外。沒有法律的限制,很容易滋生許多犯罪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不是唐朝的開國君主,但唐朝的江山大多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本人對劉邦較爲推崇,李世民曾評價劉邦:

“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舊唐書·王珪傳》)

李世民讚揚劉邦的用人策略,同時,他還認爲劉邦分封功臣的做法可以效仿。貞觀十三年,李世民看着當年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逐漸變老,於是心生感慨,打算派宗室大臣和開國功臣們刀到外地擔任刺史,而且可以世襲。唐朝的“刺史”實際上相當於漢朝時期的“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不僅管民事,還管軍事,可謂封疆大吏。李世民封功臣爲世襲刺史,實際上就相當於給了他們封地。

李世民爲何想要復興分封制?最後又爲何不了了之? 第2張

這種做法很快遭到大臣們的反對,開國大臣于志寧曾:

“古今事殊恐,此非久安之道!”

唐初著名宰相馬周(當時擔任中書舍人)也上疏說:

“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儻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

馬周的意思是說:像堯舜這樣的賢人,他們的兒子還有丹朱、商均那樣不肖的兒子。倘若刺史爵位可以世襲,萬一子孫不賢,就害了當地百姓。因此,封功臣們爲世襲刺史,實際上時候害他們,萬一他們的子孫不肖,他們全家都會受到牽連。

雖然羣臣都在勸告,但李世民似乎心意已決,他覺得他唯有這樣做,才能對得起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而這些功臣中,首當其衝之人就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在後來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長孫無忌排名第一。正是因爲這層關係,所以那些唐朝的開國功臣都眼巴巴的看着長孫無忌怎麼應對,若長孫無忌出面拒絕,其他人就好辦了。

果然,沒過多久,李世民就召長孫無忌入宮。長孫無忌此時擔任司空(職位)、趙國公(爵位),李世民又提出封長孫無忌爲趙州刺史,可世襲。長孫無忌不願接受這個職位,說:

“兩漢罷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協事宜。今因臣等,復有變更,恐紊聖朝綱紀;且後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憲,自取誅夷……”

李世民爲何想要復興分封制?最後又爲何不了了之? 第3張

長孫無忌的意思是:兩漢時期,朝廷就意識到公侯擔任太守的弊端,因此革除了這個弊病。如今因爲我們這些功臣,又要重蹈覆轍,很不合理。若你把我派到外地世襲刺史,要是我的後代出現不肖子孫,觸犯國家法律,到時候我們長孫家族就自取滅亡了。

對於長孫無忌的解釋,李世民自然不屑,他本想封功臣們爲世襲刺史,如果連長孫無忌都不答應,其他大臣自然也不敢答應。李世民在和長孫無忌一番激烈的奏對後,大動肝火,長孫無忌不敢繼續反駁下去,只得默默回家。

長孫無忌回家並非默認了這一結果,而是派了一個關鍵的人物再來勸李世民,此人就是長孫無忌的兒媳婦長樂公主。《資治通鑑》有言:

無忌又因子婦長樂公主固請於上。

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的長女,因爲是嫡出公主中最大的一個,從小就飽受李世民喜愛。長大後,爲了不讓長樂公主受委屈,李世民把長樂公主許配給了她的表哥長孫衝,也就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

正是因爲長樂公主在李世民心中地位不一般,因此長孫無忌才把自己的難處給兒媳婦說,讓兒媳婦入宮繼續勸李世民。

長樂公主入宮,改變了套路,他不再以大臣的角度來勸說這個問題,而是站在皇家的立場上。長樂公主的意思是說:

李世民爲何想要復興分封制?最後又爲何不了了之? 第4張

“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

意思是:這些大臣爲了唐朝披荊斬棘,今天好不容易天下統一,你爲何要把他們趕到外地呢,這和那些流放的徒刑犯有何區別,如果這樣做了,人家怎麼看待咱們皇家呢?

長樂公主的話果然讓李世民心軟,李世民注重自己的名聲,他可不想留下“流放功臣”的名聲,因此抱怨一通後,不再提世封刺史之事,此時終於“圓滿”解決。

筆者認爲,長孫無忌作爲貞觀年間第一功臣,他的智慧自然非同一般。在勸說李世民的過程中,長孫無忌卻和之前的于志寧、馬週一樣,從一個大臣的角度出發,擔心不肖子孫會害了自己。唯有長樂公主另闢蹊徑,認爲此舉會損害皇家名聲,果然奏效,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裏,頗有《觸龍說趙太后》之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