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在歷史上,誰比較厲害?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在歷史上,誰比較厲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正史中,李世民三兄弟的個人武力水平怎麼樣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我國古代的衆多宮廷政變中,哪一場最特殊?當然是玄武門之變,這是唯一一場由主角們親自上陣、以個人武力定勝負的政變:覬覦太子之位的李世民,親手射死了時任太子、大哥李建成,其後卻差點被弟弟李元吉勒死,最終靠着及時趕到的部下撿回一條命。

以雙方當事人親自決鬥決高下、而非通過羣體械鬥定輸贏,這種擒賊先擒王的政變方式,成功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動盪,頗有些演義、小說中的江湖味道。那麼,在正史中,這起事件的主角——李氏三兄弟的個人武力水平怎麼樣?李世民爲啥敢以一追二?

古人當然是有武藝的,但跟武俠小說中不一樣。自周王朝起,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就被當作貴族的必修技能。其中,兩項與武力相關:射,即射箭;御,最初是駕駛馬車,逐漸演變爲騎馬。後來隨着時代的進步、作戰方式的多樣化,近身作戰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

其後雖“禮崩樂壞”,並經歷千百年的王朝更迭、權力易手,但從漢至唐,在文武並重的中原文明體系中,個人武力在貴族教育機制中仍佔據一席之地;隨着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李氏所處的關隴集團糅合了鮮卑的文化,更是將尚武精神發揮到極致:每逢大戰,西魏/北周的貴族都會親自衝鋒陷陣;李淵的祖父李虎,正是依靠着戰功才躋身於“西魏八柱國”之一。

下面,筆者拋開戰略、戰術、性格等因素,依據《舊唐書》、《新唐書》及《資質通鑑》等正史的記載,對比李氏三兄弟射箭、騎馬、近身搏鬥三方面的技能,分析它們對玄武門之變的影響。

射箭:李氏的傳統優勢技能,李世民佔優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在歷史上,誰比較厲害?

李世民的祖上,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後來西涼國滅,但李氏仍活躍在北朝政壇中。北魏末年,李暠的五世孫李虎先後追隨賀拔嶽、宇文泰,並因戰功被封隴西郡公、位居西魏八柱國之一;他的最大個人特長,就是射箭:“虎少倜儻有大志,好讀書而不存章句,尤善射”。

而他的孫子李淵也繼承了這一家族技能。公元615年,李淵被隋煬帝任命爲山西、河東撫慰大使,負責對抗突厥、掃平地方農民起義。龍門一戰,面對毋端兒率領的數千起義軍,李淵帶領十餘名騎兵直衝敵陣,射出70多箭,每發皆中:“所射七十發,皆應弦而倒”;其後在打掃戰場時,他“盡得其箭於其屍”,即每支箭都射中了敵人、沒有一發落空。要知道,當時他是騎射的姿態,並非在靜止不動的情況下開弓,家族的射術基因確實了得。

而後來在與突厥的對抗中,面對精於騎射的遊牧騎兵,李淵“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挑選了2000名善於騎射的隋軍將士,嚴加訓練,多次擊敗敵人:“前後屢捷,突厥頗憚之”。

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箭術,史書中並沒有專門的描寫。不過他倆有一個共同愛好:打獵,這一點也成了他們的主要“罪狀”,比如 《舊唐書》稱李建成“馳獵無度,士卒不堪其勞”;李元吉“性好畋獵”,甚至宣稱"我寧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獵"。而打獵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射箭,由此可知,李建成、李元吉的箭術也不會差;畢竟射箭差勁的人,不大可能有打獵的自信。

而對於李世民的箭術,史書可謂不吝筆墨,比如公元621年與竇建德的虎牢關之戰。戰前,李世民曾帶着尉遲敬德、李世勣、秦叔寶等人前去探營,途中他對當時的頭號猛將尉遲敬德這樣說:“我攜帶弓箭、你手持長槍相隨,即使有百萬敵軍也無需忌憚。”緊接着,爲了將敵人引入包圍圈,他們邊撤邊戰,李世民箭無虛發“引弓射之,輒斃一人”,前後射殺數人(尉遲敬德更生猛:手刃十餘人)。

與如今影視劇裏“中箭即死”的情節不同,隋唐時期的冶煉技術較爲先進,軍人普遍自備防具,裝甲防護能力較爲可觀,史書中時常出現一些將領渾身中箭、卻仍能奮勇殺敵的場景。比如在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飛矢集其身如蝟毛,勇氣不衰”;中下級的將士裝備也許會差些,但若要做到中箭即死,那一定是被命中了要害,比如脖子、腦袋等。而箭無虛發、一擊斃命,則是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常態,因此他也被後世公認爲當時的一流神射手。

騎術:李建成最弱,李世民最佳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在歷史上,誰比較厲害? 第2張

李氏三兄弟都酷愛打獵,可見他們的騎術都不賴,但從史書中記載的兩起事件來看,具體水平有所區別。

公元前617年6月,李淵決定太原起兵後,帶着李建成、李世民往西南奔襲長安城,李元吉則留守大本營太原。8月,唐軍抵達霍邑,被隋將宋老生阻擋。雙方在城外交戰時,李淵和李建成在城東列陣,李世民與姐夫柴紹則率軍位於城南。開戰後,宋老生選定城東作爲主攻方向。悲劇的是,不知是因爲慌張還是騎術不精,李建成此時竟摔下馬來!眼見敵軍統帥掉鏈子,隋軍趁勢猛攻,唐軍一時間處於下風;好在李世民、段志玄及時率軍從後夾擊,唐軍才反敗爲勝。

李世民的騎術則比他的大哥強了不少。公元624年時,李淵帶着三個兒子在城南打獵,並讓他們比試騎射水平:“上命三子馳射角勝”;對於射術優劣並沒有記載,但騎術的高下則體現了出來:

圍獵前,李建成把一匹極爲雄壯的馬交給李世民,並說:“這匹馬腳力很棒,一躍能飛過幾丈。弟弟你一向善於騎馬,就試一試吧。”

看起來李建成很友善嘛!實際上並非如此,當時兩人間的關係已劍拔弩張,年初還因各自私下徵兵被李淵處罰。這匹馬是從突厥人那裏引進的,極爲膘肥體壯,貌似一匹絕世良馬,卻有個致命的毛病:喜歡尥蹶子(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一般人若不能駕馭,輕則受傷、重則摔死。

對於太子這種“示好”的舉動,李世民不可能拒絕,於是他騎上這匹馬追獵野鹿。沒跑多遠,這匹烈馬猛不丁的尥蹶子,但李世民反應極快、身手矯健,從馬背上一躍而起,平穩落到地上;其後他再次上馬、馬再次尥蹶子,如此上演了三次,但都未能傷他分毫。李世民對隨行的親信宇文士及說:“彼欲以此見殺,死生有命,庸何傷乎!”即:他想借用這匹胡馬殺我,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種下三濫的招數並沒什麼用!

由此可見,李世民的騎術確實相當精湛。李元吉的騎術,書中並無特殊的描述,在此略過。

近身搏鬥:李元吉首屈一指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在歷史上,誰比較厲害? 第3張

李氏三兄弟都曾經領軍作戰,對於個人近身搏鬥技能,李世民、李元吉則都留下過“光輝”記錄。

上文所提的霍邑之戰中,李世民曾經“手殺數十人、兩刃皆缺”,刀都被他砍豁了;其後的作戰中,他多次率領手下的精銳重騎兵“玄甲軍”衝鋒陷陣,看起來是一名猛將。

不過羣毆與單挑不同,作爲統帥,集體衝鋒時他身邊一定有大批將士共進退,體現不出個人水平。不過他也面臨過與當時一流武將面對面的情況。公元620年,李世民正率軍與王世充軍相持。有一天,他帶領500騎兵觀察敵情,被王世充率領萬人突襲包圍;敵軍的猛將單雄信更是挺槍躍馬直奔李世民,幾乎將他刺落馬下。關鍵時刻,剛剛歸降唐軍的尉遲敬德斜刺裏殺出,一槍將單雄信捅下馬,李世民這才逃過一劫。

可見,李世民在近戰方面並不是一流水準。相比之下,李元吉就生猛得多。

李元吉從小喜歡打仗,留守太原時,他經常命令僕人、妻妾等全副武裝模仿行軍作戰,互相拿真刀實槍互刺,死傷甚衆,李元吉本人也多次受傷;其後跟隨李世民打仗時,他更是以善於使用長槍而聞名:“齊王元吉亦善馬槊”。

但他的水平,應當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頂多是一流水準,距離超一流還差得遠。這一點,從他與尉遲敬德的切磋中可見一斑:

尉遲敬德堪稱當時的第一猛將,戰場上他時常單騎入敵陣,對方即使多人同時以長槍攢刺,也很少能傷他分毫;他甚至精於空手奪槍、反刺敵人。他歸降唐軍後,一向以善用長槍自負的李元吉很不服氣,想要給他一個下馬威,於是建議兩人去掉槍尖、友好切磋。不過結果很尷尬:元吉執槍躍馬,但總是刺不中尉遲敬德,反而被對方連續三次奪去武器。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在歷史上,誰比較厲害? 第4張

身爲同父同母、接受同等教育的三兄弟,李世民在射術、騎術兩方面強於他的兄弟,近戰並不擅長,這與訓練及實戰經驗有關。

李世民16歲從軍,其後跟隨李淵鎮守太原、常年與突厥人作戰,既能享受父親開小竈般的訓練,又能在實戰中汲取經驗,後來更是不間斷的南征北戰;所謂猛練自然強,他的騎射水平自然水漲船高。但作爲統帥,他的主要職責是諸如觀察敵情、制定戰術、現場臨機調度等,屬於指揮性質;而親自上陣衝鋒,要麼是在敵我大勢已定的階段,要麼是在戰局膠着時、親力親爲鼓舞士氣,更多的時候,他是以一名指揮兼遠程輔助攻擊手的角色出現在戰場;近身一對一搏鬥的方式,是專職武將們的業務,對他來說,既不必要、也很有風險。

而李建成起初帶着李元吉等家眷留守河東,其後雖率軍與劉仚成、劉黑闥作戰,但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長安處理政務;李元吉則比李世民年幼五歲,當自己的二哥在北方跟突厥人、起義軍作戰時,他還在河東享受大哥的庇護。從晉陽敗退後,他的數次出征,要麼跟隨李世民(圍攻洛陽城、首次討伐劉黑闥),要麼是跟從李建成(殲滅劉黑闥),雖然也獲得了實戰經驗,但作爲兄長們的保護對象,不可能真的像尉遲敬德那樣豁出去拼命(真正拼命的宗室名將李道玄,正是死於勇猛上);但他酷愛打仗、時常自我訓練的性格,再加上年輕力壯,則使他的近戰能力強於二位兄長。

總體而言,當時的李氏是比較尚武的,這也是他們親自打天下、親自上陣武力政變的原因。現在我們再腦補下玄武門之變的過程:

與其他朝代不同,當時李氏三兄弟進入皇宮,是可以隨身攜帶武器的:“皇太子及二王出入上臺,皆乘馬攜弓刀雜用之物”,更別說李世民是早有預謀、全副武裝提前入城埋伏;

當李建成、李元吉聽命走到臨湖殿時,感覺氣氛有變,立即調轉馬頭回奔東宮;

東宮的兵力處於絕對優勢,因此李世民絕不能讓他們得逞,再加上對自己騎射能力的自信,他拋下尉遲敬德等人,快馬追上“隨而呼之”,吸引對方的注意力;

隨後李元吉立即在馬上開弓,但卻“再三不彀”,其原因可能是由於事發突然、心情緊張,也可能是李世民身着重甲,難以命中要害;至於李建成爲何不一起發箭,可能基於一絲僥倖心理(即沒有預料到事情的嚴重性);

隨後李世民開弓搭箭,一下命中大哥的要害:“建成應弦而斃”。此時尉遲敬德率領70多名騎兵趕到,李元吉中箭,但未傷及要害,舍馬步行逃走(馬已被射死);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在歷史上,誰比較厲害? 第5張

沒想到此時李世民的馬出了問題:皇宮樹木衆多,他被樹枝掛下馬,由於身負重甲一時難以起身,李元吉衝上前來,意圖奪弓勒死李世民。爲什麼不用刀劍?最大的可能是:刀劍這種武器並不是隨身攜帶,而是掛在戰馬身上的。

這時尉遲敬德趕來,面對這位猛將,李元吉只能落荒而逃,卻慘被射死。

李淵也許沒想到,三個兒子的武藝,竟然會用來自相殘殺。但在當時,這一狀況早已不可避免。一方面,李建成是早已確定的太子,且身在長安常年處理政務;另一方面,是戰功赫赫,打下大唐大半江山的天策上將李世民,即使他沒有野心,但“功高震主”的規律,決定了他和太子不可能並存。因此,玄武門之變,雙方並無道德高下之分,只是封建時代,皇權的絕對誘惑,再次戰勝了脆弱的人性與親情。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