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虎門銷煙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因爲根本就燒不乾淨,滲入到土裏的鴉片就會被吸食鴉片者挖出來,這樣就達不到銷煙的目的了。

如果大家細讀一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過程,大家就會發現他不但愛國,更是一個聰明睿智之人。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1838年3月10日,林則徐奉命到廣東銷煙。

當時的情況是,除了以林則徐爲首等少數官員之外,清朝當時大多數官員都是不贊成銷煙的。特別是在鴉片中轉的廣東地區,當地官員與西方來的鴉片販子有着極深的利益關係,所以都不支持林則徐銷煙。

在林則徐之前,清朝也派了很多人到廣東銷煙,但都只是做做樣子,敷衍一下朝廷就草草了事。他們爲什麼這麼幹,還不是因爲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林則徐到廣東之後,當地官員和鴉片販子也都以爲林則徐跟以往的官員是一樣的,所以就派人給他送去大量錢財。但林則徐根本就不收,還限定三日內交出鴉片,不然就由官府沒收鴉片,鴉片販子也要被處死。

爲了讓人們相信自己銷煙的決心,他還放出話去:“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儘管林則徐苦口婆心地勸大家只要交出鴉片就不追求罪責了,但是根本就沒人搭理他。

但問題是,林則徐不熟悉廣東的情況,所以他無從下手,他只知道連衙門裏的小卒跟鴉片利益鏈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工作根本據沒法開展,而且他還處於被監視中,所以情況對他十分不利。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第2張

既然大家都不交出鴉片,官員們也不可信,所以林則徐就決定放大招了。

林則徐聯繫廣東三家最大的書院粵秀書院、越華書院和羊城書院,讓這幾個書院的六百餘名學子參加一個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就四條:一,鴉片集散地和經營者名單;二,鴉片零銷商名單;三,過去禁菸的弊病有哪些;四,徵求好的禁菸辦法。

林則徐爲什麼找學子來做問卷調查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爲這些知識分子都有着強烈的愛國心,他們都支持林則徐禁菸,而且他們大多都是當地人,對廣東的鴉片售賣情況也很瞭解,也對銷煙的辦法有着自己的見解。

林則徐這一招很奏效,最後掌握了幾乎所有煙商和參與官商勾結官員的名單,這下子他底氣就充足多了。

林則徐發現,在煙商之中,以英國爲最,所以他將英國人定爲首要目標。爲了不引起國際紛爭,林則徐還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寫了一份信,講述了鴉片的危害,委婉指責英國販賣鴉片,還說自己準備禁菸了,如果英國不停止販煙,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維多利亞根本就沒回信,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林則徐已經通知英國了,這就夠了。

在掌握所有情況之後,林則徐開始對煙商下手,要他們交出鴉片。煙商們起初認爲只要交出一點敷衍一下就行了,但林則徐可不幹,他派人包圍了十三行,收繳了倉庫裏的所有鴉片,還扣押了350名煙商。

英國商務總監查理·義律聽說十三行被包圍了,便火急火燎地乘船到廣州,對林則徐進行威逼利誘,結果惹怒了林則徐,下令斷了十三行的飲食和用水。義律最後沒辦法,便同意以交出船上的鴉片爲條件,將十三行的英國煙商給交換出來。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第3張

在搗毀了鴉片的來源之後,林則徐開始在整個廣東開展禁菸運動,將鴉片館關閉,收繳所有鴉片和煙槍,還將貪污的官員們給抓了,將他們掌握的鴉片也給沒收了。

在不到兩個月時間裏,廣東絕大部分鴉片都給沒收了。到5月23日,林則徐一共收繳了19187箱和2119袋,共計2376254斤鴉片!

鴉片收上來之後,就開始考慮怎麼處理了。按照朝廷慣例,贓物都要上交朝廷,但鴉片的數量太多,總價值太大,林則徐擔心有人掉包,便上書道光帝請求就地銷燬鴉片,得到了道光帝的同意。

林則徐將鴉片全部集中到虎門,就開始思考哪種銷煙辦法最好。當時最流行的銷煙辦法就是“煙土拌桐油焚燬法”,也就是用桐油澆在鴉片上,然後一把火燒掉。

這個辦法雖然經濟實惠,但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鴉片數量太多,堆積在一起很難完全燒燬,而且底部的鴉片在遇到高溫融化後會滲入土壤中,等大火過後,還是可以從土中挖出鴉片來,大約佔總量的十分之二三。

那時候廣東的癮君子很多,保不齊有人會在銷煙之後再去挖鴉片,所以這個辦法不是一個好辦法,要銷煙就得一丁點也不留下來。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第4張

林則徐結合學子們提出的銷煙辦法,在經過自己苦思冥想之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海水浸化法”。

在想到這個辦法之後,林則徐在自己的日記中,寫下了這麼一段話:

以日內消化鴉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暫徙,以避其毒也。

林則徐的意思是,讓鴉片進入大海,這樣就沒人可以再鑽空子了。但是具體到實施的時候,林則徐還是很謹慎的,他決定先銷燬鴉片,再將其放入大洋,這就是海水浸化法的總體原則。

不久之後,林則徐就開始爲銷煙做準備了,他親自在海邊挑選了一個地方,讓人挖了兩個池子,池子底部全部鋪上整齊的石塊。爲了防止鴉片滲出,林則徐又讓人在池子的四州釘上木板子,只留一個小口子挖一條溝連接大海,將海水進入池子中。

準備工作做好之後,林則徐於6月3日開始銷煙,他讓人將池子灌滿水,又讓人將每一大塊鴉片切成四小塊之後投入池子中,讓鴉片先在海水中浸泡半天,再將大量石灰倒入池子中,然後讓人拿着竹竿子不停攪拌,讓鴉片完全融入海水之中方纔停止。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第5張

等到退潮的時候,將溝渠打開,將鴉片和海水的混合物倒灌入大海,再讓人用清水將池子徹底清洗一遍,不留半點鴉片的成分在池子裏。

只花了一天時間,237萬餘斤鴉片就灰飛煙滅了,這要是用火燒,不燒個十天半個月怕是燒不完的,而且還燒不乾淨。

據記載,在虎門銷煙當天,林則徐大造聲勢,廣東全部高級官員都到場,還請來各國在上海的商販代表,領事,官員和傳教士來觀摩,還有大量記者在現場採訪。

那一天虎門成爲了全世界的焦點,銷煙現場更是人頭攢動,紛紛議論着清朝是否真的決心銷煙,也在懷疑林則徐的銷煙辦法是否真的有效,但是大家在觀看完畢之後,紛紛說林則徐是個聰明人,開創了一種新的銷煙辦法。

還有個叫做裨治文的美國傳教士,他因爲銷煙時不在現場,不要相信林則徐真的有辦法將鴉片完全消除,所以決定在第二天到銷煙現場考察。

林則徐得知此事之後,便安排一個人陪同裨治文,現場給他講解整個銷煙過程。裨治文在提出了很多關於細節的問題,並且實地反覆考察之後得出結論,林則徐的銷煙辦法是有效且徹底的。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第6張

由於對林則徐心悅誠服,裨治文事後誇讚了他,還脫下帽子對他鞠躬行禮,這在當時是十分難得一見的。後來裨治文又在《中國叢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裏面寫有一段很深刻的話:

我們已經反覆檢查銷燬過程的一部分,他們在整個工作進行時的細心和忠實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會比執行這項任務更加忠實的了。

這句話其實在說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肯定林則徐高超的銷煙辦法,第二件事是在讚揚林則徐的忠誠心。

裨治文爲什麼要讚揚林則徐的忠誠呢?其實裨治文深知當時清朝滿朝皆腐朽,唯有林則徐一腔熱血,真把銷煙當一件大事去做,就有點衆人皆醉林則徐獨醒的感覺,這一點是讓裨治文覺得十分難得的。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第7張

可能有人要說了,林則徐禁菸不是道光帝讓他去的嗎?不提道光帝還好,一提就讓人來氣。

因爲道光帝就是個不堅定分子,事前叫囂着要禁鴉片,可事後翻臉不認人,在面對英國人的堅船利炮之時,卻讓林則徐做了替罪羊,到頭來林則徐是裏外不討好,成爲一個孤膽英雄!

虎門銷煙成功之後,林則徐寫了個奏摺給道光帝,通報了戰果。道光帝看完奏摺後那叫一個興奮啊,大叫着說,可稱大快人心事!

不久之後林則徐過55生日,道光帝還親自寫了“福”和“壽”二字,派人送到廣州去給林則徐。林則徐一時間風光無限,成爲了清朝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然而好景不長,到1840年的時候,形勢開始急轉直下,英國派遣軍艦封鎖了珠江口,並開始對廣州進行炮擊。

道光帝得知此事之後,嚇得屁滾尿流,趕緊派遣直隸總督琦善去議和,又派遣兩江總督愛新覺羅·伊里布去詢問應該國人爲何攻打廣州,是因爲虎門銷煙呢,還是因爲切斷了和英國的貿易,並向英國人委婉表達了懲處林則徐的想法。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第8張

道光帝有意議和的消息傳出,大臣們便揣測到林則徐勢必會被拿去安撫英國人,所以各種彈劾林則徐的奏章開始出現在道光帝的面前。

林則徐也知道道光帝的意思,於是上書說銷煙和抗英都是正確的,但卻被道光帝指責胡說八道。看看,這就是一國之皇帝,林則徐功在千秋利在當代,卻被軟弱無能的道光帝給拆臺了。

不久之後,道光帝便下了一道聖旨,將林則徐革職,降爲四品卿銜,接受欽差大臣琦善的詢問。此時道光帝還在觀望英國人態度,所以他只是先打壓了一下林則徐。

後來,由於奕山在跟英國軍隊作戰的時候打了敗仗,林則徐被調取接替他與英國人繼續作戰,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奕山丟了面子,便開始打擊報復林則徐,說英國人恨之入骨的只有她一人而已。道光帝看到了奕山的彈劾奏摺,覺得希望就在眼前,於是革去了林則徐的官職,將其發配到新疆伊犁軍中效力,以此來取悅英國人,從而謀求議和。

但是英國人卻覺得,林則徐這一頑固的抗英分子終於走了,可以大幹一場了,於是加大進攻力度,最終迫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清朝道歉割地賠款,香港自此落入到英國人懷中。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 他爲什麼不一把火直接燒乾淨了 第9張

至於說林則徐,他銷煙,抗英皆有功,卻被以道光帝爲首的投降派打擊,這位民族英雄不得不拋家棄子去到新疆,而清朝也並沒有因爲處理了林則徐而免遭英國人的進攻。

英國攻打清朝的鴉片戰爭其實是有預謀的,也是必然的,虎門銷煙只是個導火索而已,林則徐何錯之有?

但林則徐並沒有因爲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怨聲載道,反而是憂國憂民,還在去新疆的路上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樣的激勵詩句,真不愧是民族的脊樑!

道光帝或許是意識到自己愧對林則徐,所以在1845年的時候將其召回京城,重新任命他以官職,林則徐便又爲清朝服務了五年,直到1850年66歲的時候去世,死後被清廷定諡號爲“文忠”,入名臣祠,享千萬人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