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歷史上的楚懷王真的昏庸不堪嗎?

揭祕:歷史上的楚懷王真的昏庸不堪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說起楚懷王熊槐,給人們的印象那真個是昏庸無能,不僅被張儀欺騙,還輕率赴約被秦國給囚禁了起來,最後是客死他鄉。可以說,楚懷王就是昏君的代名詞。問題來了,楚懷王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他又爲何會成爲司馬遷筆下一無是處的昏君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揭祕:歷史上的楚懷王真的昏庸不堪嗎?

  印象中的楚懷王是那樣的昏庸

  在《史記》中,《楚世家》《樗裏子甘茂列傳》《屈平賈生列傳》等許多地方都有楚懷王的記載。不過,記載的地方多,並不代表楚懷王處處都能唱主角。細數一下,在《史記》中,楚懷王唱主角的地方有三處,這三處司馬遷老先生都不惜筆墨,對楚懷王的所作所爲進行了大量的記述和描寫。

  楚懷王第一次唱主角,是張儀欺騙楚懷王。張儀到楚國後,對楚懷王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你楚王更厲害了,秦王也對你是充滿了敬畏。我們秦王說了,只要您能與齊國絕交,秦國就願意奉獻給您六百里土地。楚懷王一聽世上還有如此的好事,便不顧手下大臣的反對與齊國絕了交。可當交接土地時,張儀竟耍起了無賴,說,哪有六百里土地,我說的是六裏。把楚懷王氣得不要不要的。

  楚懷王第二次唱主角,是張儀第二次出使楚國。過了一年多,秦國出於戰略需要想與楚國交好,便與楚懷王商量着互換土地。楚懷王一聽,說,換什麼土地?只要你們秦國把張儀交給我,我甘願把你們想要的土地送給你們。張儀得知消息,便決定再次出使楚國。秦國君臣一聽,都爲張儀捏了一把汗。可張儀卻自信滿滿地說,楚懷王最聽夫人鄭袖的話了,我與鄭袖的手下人關係好,到時候讓鄭袖給楚懷王吹吹枕頭風,我就會沒事了。果然,張儀出使楚國後,在鄭袖的幫助下,是全身而退。

  楚懷王第三次唱主角,是他輕率入秦地。這一年,秦王給楚懷王寫信,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說,這兩年咱們兩國沒少幹仗,讓其他諸侯國都看了笑話,爲了友誼,我們不妨見見面,籤個和平協議,盡歡而去。去還是不去,楚懷王犯了難。朝中大臣也分成兩派,有的說“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去就不會有好果子吃,不能去。有的說“奈何絕秦之歡心”,秦國可千萬惹不得,還是去了爲好。最後,楚懷王還是決定去了。結果一去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被秦國給囚禁了起來。

  看完這三場戲,大家就會明白,楚懷王雖然唱了主角,可都是反派角色,給人的印象也就是“昏庸”二字。

  印象外的楚懷王一心想有作爲

  關於楚懷王的昏庸,在司馬遷老先生的傳播下,可以說是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可在位三十年的楚懷王難道真的一無是處嗎?我們細讀《史記》就會發現,在“昏庸”之外,楚懷王也是個一心想使楚國強大起來的君王。

  “(楚懷王)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齊,齊王患之。”“(楚懷王)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爲從長。”從這些記載看,楚懷王也不是個天生昏庸之輩,他也曾帶領楚國攻城略地打勝仗,他也曾當過六國聯盟的領袖。

  楚懷王不僅打勝仗,而且也會用計謀。在《樗裏子甘茂列傳》裏就記載了這麼一件事。甘茂本在秦國爲相,可後來和秦王鬧崩了,跑到楚國去,楚懷王是高規格接待。秦王一聽甘茂到了楚國,便給楚懷王去信,要求楚國把甘茂送回秦國。

  楚懷王之所以要高規格接待甘茂,是想收買甘茂的心,讓他聽從自己,然後再派他到秦國去,表面是在秦國爲相,實際上卻是心向楚國,幫楚國辦事。

  楚懷王就這件事與手下大臣商議,有大臣提出反對意見,說,大王您的想法是好的。之前大王也曾派召滑到越國去任職,他在越國暗動手腳使越國大亂,大王您才能趁機滅了越國。原文是“王前嘗用召滑于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最後,這位大臣說,甘茂可是個有能耐的人,他再回到秦國爲相,如果不聽從您的招呼,那豈不壞了大事,不如咱們找個不如甘茂的人擔任秦相,這樣就有可能出現秦亂楚治的局面,這對咱們楚國是大有好處的。楚懷王一聽此話有理,是依計而行。

  楚懷王不僅不是白癡,而且還是個有血性的硬漢。好多人一淪爲階下囚,就沒有了主心骨,是人家說啥聽啥,以乞求得以苟安。可楚懷王不是那樣的人,他被秦王囚禁後,秦王對他說,只要你把巫與黔中這些地方割讓給秦國,就把你放回去。楚懷王說,可以呀,但咱們得先盟誓。秦王說,那不行,你得先割地,然後咱們再盟誓。因爲在古人看來,盟誓可是件大事,違背誓言那是要遭天譴的。看着秦王的表現,楚懷王憤怒地說:“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也就是楚懷王說,想拿我換楚國的土地,門兒都沒有!最後是“不復許秦。秦因留之”。

  被困秦國的楚懷王並沒有忘記反抗,兩年後,他是瞅準機會逃了出來,秦王發現後是派出精兵四處追擊。楚懷王先是逃到了趙國,可趙王怕秦國的勢力大,不敢接收。無奈之下,楚懷王又向魏國逃去,逃到半路被秦兵追上,給逮了回去。就這樣,被囚也誓死不向秦國妥協的楚懷王死在了秦國。楚國人得知消息,是“皆憐之,如悲親戚”。試想,如果楚懷王真的有我們印象中的那樣昏庸,楚國人爲何會對他的死“如悲親戚”呢?

  爲何史記中的楚懷王那樣不堪

  既然楚懷王不是個一無是處的人,那爲什麼司馬遷在寫他時着重寫他的“壞”,而不去完整記錄他的“好”呢?讀讀《屈平賈生列傳》我們應該能得出答案。

  我們都知道屈原不僅是個浪漫主義詩人,而且還是個偉大的愛國者。他的一生都在爲楚國的強大而努力,可陰差陽錯,他是鬱郁不得志,最後投江而死。那怎樣來表現屈原的愛國與忠貞呢?在文學修辭上,除去直接描寫外,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運用對比的修辭手法了——用反面人物來映襯正面人物的偉大。在《屈平賈生列傳》中,司馬遷爲了歌頌屈原可以說是把這兩點都用到了極致。

  在正面描寫屈原的高大時,司馬遷上去就大讚屈原寫的《離騷》。說屈原之所以寫《離騷》,是他在遭到楚懷王的疏遠後因怨憤而寫的。但就是這怨憤之作,卻兼有《詩經》中《國風》和《小雅》的特點。他的文章簡煉,措辭深微,志趣高潔,行爲廉正。他撰文雖篇幅短小,但立意宏大……總之,在進行一系列讚譽後,得出個結論——“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也就是說,司馬遷讀《離騷》覺得屈原的光輝形象可與日月爭輝。

  正面描寫完,那就要運用對比手法了。在《屈平賈生列傳》中,司馬遷不厭其煩地又搬出之前在其它世家或列傳中大書特書過的楚懷王被張儀欺騙、入秦被囚等事例,重新進行敘述,然後再加上屈原的言行,來反襯屈原的正義——

  張儀第二次到楚國,楚懷王聽從夫人鄭袖的話放了張儀。這時屈原出使齊國歸來,聽到消息是趕忙進諫,說,大王何不殺了張儀?結果是“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

  楚懷王聽從大臣子蘭的建議,決定去秦國與秦王會盟。屈原阻止道:“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結果是楚懷王不聽去了秦國,被秦國抓去當了人質,最後是“竟死於秦而歸葬”,落了個身死異鄉的下場。

  反面典型楚懷王死了,但到這裏司馬遷還認爲寫不出屈原的愛國與忠貞來,又開始大發議論,直接給楚懷王下了個昏庸的定義,來反襯屈原的忠貞——“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像這樣蓋棺定論的評語,司馬遷在寫其他人物時幾乎是沒有的。

  說實在話,楚懷王確實有他的不足,但我們全面看楚懷王在位期間的表現就會知道,在戰國那個時代,對比其他諸侯國的君王,要說他是個絕對的昏君,恐怕就有些過了,最起碼他也是個有抱負的人,無論是他被張儀欺騙,還是被秦國囚禁,他的出發點都是想讓楚國強大起來。但就是這樣一個多面性的人,司馬遷老先生卻爲了塑造屈原的光輝形象,不惜讓他在自己的筆下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

  爲什麼會這樣子呢?這不由讓人想起《論語》中子貢的一句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一個人一旦幹了一件壞事,天下的壞事人們都有可能加在他的頭上。這樣我們就能理解到司馬遷這樣寫的原因了,誰讓你楚懷王要疏遠忠臣屈原呢?

  那這樣子說,是不是楚懷王被司馬遷如此寫就有點冤了呢?其實一點也不冤,因爲自古以來“忠臣良將人人愛”,司馬遷愛屈原,愛得一點也沒有錯,他如此對比着寫楚懷王與屈原,正證明了他作爲一個史學家的正直與可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