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武三思爲何是唐朝外戚大臣?他在景龍政變中是怎麼死的?

武三思爲何是唐朝外戚大臣?他在景龍政變中是怎麼死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三思(?—707年8月7日),幷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朝外戚大臣,周國公武士彠之孫,一代女皇武則天侄子。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早年因父坐罪,流放遠地。武后掌權後,召爲右衛將軍,遷禮部尚書、監修國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后,封爲樑王,遷司空、同平章事,成爲宰相。唐中宗復位後,依舊權傾朝野,飛揚跋扈。

神龍三年(707年),謀廢太子李重俊,釀成景龍政變,死於亂軍之中,追贈太尉,諡號爲宣。唐睿宗李旦復位後,廢除諡號,開棺戮屍,毀掉墳墓。

武三思爲何是唐朝外戚大臣?他在景龍政變中是怎麼死的?

野心勃勃

武三思本來就有政治野心,武則天在位時就想被立爲太子,與韋后勾搭上後,韋后更是野心勃勃,自然不會容忍張柬之這班正直的人在朝中掌握朝政,因此裏應外合,時常在李顯面前敗壞他們,力圖加害。張柬之等畏懼武三思的讒害,因平時見考功員外郎崔湜對武三思也有所憤慨,切責的言詞還頗爲激烈,便引爲知己,作爲耳目,讓他去暗中探聽武三思的動靜,以便採取相應對策。

這個崔湜卻見李顯對武三思很親密,而倒向武三思,將張柬之等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武三思,成了武三思的一條忠實走狗,併爲武三思引薦爲中書舍人,成了皇帝的近臣。正在這時,原殿中侍御鄭愔因謅事張宗昌兄弟,被貶爲宣州司事參軍,在宣州又貪贓枉法,爲躲避法辦,逃入洛陽,投靠武三思。鄭愔拜見武三思,先大哭,既而又大笑。

武三思甚感奇怪,問道:“你這是爲什麼?”鄭愔說:“開始見大王而哭,是哀傷大王將遭誅殺而滅族,後來大笑,是高興大王得到了我鄭愔。大王雖然得到了天子寵幸,而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四人把持着將相的大權,他們膽略過人,廢掉太后尚且易如反掌,大王在權勢上還能比得過太后嗎?因此大王不去掉這四人,簡直危如早晨的露水。可是大王還自以爲安如泰山,我深爲大王擔憂。”

武三思爲何是唐朝外戚大臣?他在景龍政變中是怎麼死的? 第2張

武三思正與韋后相謀,去掉此四人,因五人官位高,權力大,又受到李顯的信任,在社會上又有重大的影響,感到不知從何處下手,今聽鄭愔之言,必知有計,心中大喜,便請鄭愔登樓,去到密室,而後問道:“剛纔你既然說到要去掉張柬之等人,而四人位高權重,但不知從何處着手?”鄭愔說:“可建議朝廷,以他們四人擁戴復位之功,冊封爲王,奪其實權。他們一旦手中失去權力,就可以任憑擺佈了。”

武三思深以爲然,便引薦鄭愔爲中書舍人,與崔湜一道,同爲他的謀士。武三思與韋后便按照鄭愔所獻之計,日夜在李顯面前巧舌如簧,詆譭張柬之等人,向李顯說道:“這四個人自以擁戴有功,就居功自傲,大權在握,獨斷專行,將對社稷不利。”由此李顯對四人起了疑心,不再信任。

武三思與韋后二人便進一步向李顯建議:“不如封張柬之等人爲王,不讓他們再參與朝政,這樣在外表上是尊重功臣,避免他們的不服氣及人們的議論,實際上又奪去他們的權力,不致再專權用事。”李顯這個軟耳朵,對武三思、韋后之言無不聽從,於是下詔書:封張柬之爲漢陽王,敬暉爲平陽王,桓彥範爲扶陽王,崔玄暐爲博陵王,袁恕己爲南陽王。同時免去他們“知政事”,即宰相參政的權力,賜金銀綢緞及鞍馬,只須於每月初一、十五兩日入宮朝拜一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