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順治帝在彌留之際,爲何讓漢臣王熙寫遺詔呢?

順治帝在彌留之際,爲何讓漢臣王熙寫遺詔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順治帝的文章。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年僅7歲的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帶領下入主北京,成爲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帝王,是爲清世祖。順治帝在位18年,他在滿漢融合、接受漢文化方面還是頗有作爲的。與此同時,關於順治帝的各種傳聞也不絕於耳。例如,他和董鄂妃悽婉的故事,還有順治一心向佛的故事。關於順治,流傳最廣、版本最多的“傳說”,還是他的死因。

順治帝在彌留之際,爲何讓漢臣王熙寫遺詔呢?

坊間關於順治之死,可謂衆說紛紜,有說順治是病逝的,也有說順治是被鄭成功的大炮轟死的,更有說順治根本沒有死,而是去五臺山出家了。其實,從正史角度來說,順治是在公元1661年病逝的。《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

關於順治之死,還有一個人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這個人名叫王熙,時任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因爲順治臨終前,王熙是順治遺詔的執筆人。

據王熙編撰的《王熙自定年譜》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他被順治召到養心殿,順治當時稱自己“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擬詔書。”意思是,順治說自己得了天花,馬上就不行了,要王熙按照他的意思,快速寫好遺詔。

王熙所言是否可行呢?史學上講究“孤證不立”原則,也就是說,如果王熙所說的只是一家之言,那這就不能作爲證據。在《清史稿》上,也有相關記載,恰好證明王熙之言非虛。《清史稿·王熙傳》記載:

順治十八年正月,上大漸,召王熙至養心殿撰遺詔。

順治帝在彌留之際,爲何讓漢臣王熙寫遺詔呢? 第2張

意思是說,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病重,確實召王熙到養心殿寫遺詔。王熙當時必將是漢臣,順治帝爲何在彌留之際,挑選王熙到養心殿寫遺詔呢?這要從王熙的身份說起。

明朝崇禎末年,順天府宛平人王崇簡考中進士(明朝進士),不過王崇簡很不走運,剛中進士母親就病逝了,王崇簡只得辭官爲母守孝。不久,北京城破,清軍入關,王崇簡恰好不在朝中,躲過一劫。清朝入主北京後,廣招賢才,王崇簡被選中,在翰林院擔任侍讀學士。順治十年,王崇簡的兒子王熙考中進士(清朝進士),也進入了翰林院,父子倆同在一個部門,當時十分罕見。因此,王崇簡和王熙父子也引起了順治帝的格外注意。

王熙比順治帝大10歲,順治經常向王熙請教一些儒學知識,久而久之,順治覺得王熙的學識十分淵博,對王熙的好感大增。順治十五年,順治帝決定讓王熙擔任翰林院掌院學士,併兼任禮部侍郎。

筆者曾專門寫過一篇關於“翰林院”的文章,清朝初年,“翰林院”的命運較爲坎坷,清軍入關時,設置翰林院的目的是爲了籠絡漢臣,後來因翰林院大多都是漢臣,和滿洲勳貴的利益相沖突,於是又撤銷了翰林院。

直到順治十五年,順治帝恢復翰林院。當時,翰林院一共有六位領導,分別是翰林院掌院院士(滿漢各一位),翰林院侍讀學士(滿漢各一位)、翰林院侍講學士(滿漢各一位)。當時之所以設置滿漢各一位,是爲了平衡滿漢大臣的利益。其實,論學問,當時滿洲大臣遠不如漢臣。也就是說,從順治恢復翰林院起,王熙不管是在職位還是學問上,都是翰林院的翹楚。這就是順治爲何要找王熙寫遺詔的原因。

關於王熙草擬遺詔的事情,還有一個插曲,不得不提。《清史稿·王熙傳》記載:

王熙伏地飲泣,筆不能下,上諭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條以進。尋奏移乾清門撰擬,進呈者三,皆報可。是夕上崩。

順治帝在彌留之際,爲何讓漢臣王熙寫遺詔呢? 第3張

意思是說,王熙被順治請入養心殿,告訴王熙自己馬上就不行了,讓王熙趕緊草寫遺詔,王熙聽完後,大驚失色,當時就悲痛不能自已,根本下不了筆。順治還“諭勉抑哀痛”,相當於是安慰王熙:“先不要哭!”王熙抑制住自己的悲痛,就在御榻前拿出紙筆,根據順治的意思,稍加潤色,寫成了第一條。可能怕打擾順治的休息,然後王熙又轉移到乾清門繼續寫,期間,先後把稿子呈給順治三次,順治都說可以。當天夜裏(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駕崩。

順治駕崩後,王熙被康熙改任爲弘文院學士,後來又擔任左都御史。到了康熙二十一年,王熙正式被“拜相”擔任保和殿大學士。康熙四十年,王熙以73歲高齡告老還鄉。臨別時,康熙親自派人相送,並晉升他爲少傅,讓他風光體面地回家。兩年後,王熙病逝,康熙派皇長子胤褆、大學士馬齊二人親自前往參加王熙的葬禮,諡“文靖”。

康熙曾評價王熙“持大體,有遠慮”,王熙學識淵博,在順治、康熙年間屢獲重任,特別是親身經歷順治之死,讓他身份格外敏感。順治駕崩後,王熙的處事風格非常低調,時常以“生病”爲由,閉門不見客,但只要宮內有人召喚,他立即病癒入宮,這也許是他能善終的原因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