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當初爲什麼要六下江南 康熙南巡動機是什麼

康熙當初爲什麼要六下江南 康熙南巡動機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康熙下江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康熙皇帝登基後的第二十三個年頭,三十歲的他剛剛完成了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的重任。便馬不停蹄率領南巡船隊,揚帆起航,開始了第一次下江南的新奇旅程。這一次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他南方的國土,一路之上的所見所聞,讓康熙皇帝興致勃勃。

此後的二十四年之間,這個皇帝便不知疲倦地開始了多達六次的江南之行。但是,這多達六次的高密度南巡,僅僅就是爲了皇帝的一時之快嗎?在康熙皇帝龍旗飄揚的船隊背後,在康熙皇帝興奮的表情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深奧的南巡動機呢?

康熙當初爲什麼要六下江南 康熙南巡動機是什麼

解文化的結

清朝從太祖努爾哈赤1583年起兵,到康熙二十二年,統一臺灣,中間整整一百年。一百年間,滿漢文化始終存在一個打不開的“結”。

原因在於努爾哈赤屠殺漢儒,皇太極六掠中原,多爾袞又推行剃髮政策,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使滿漢之間文化隔閡越來越深。

康熙六下江南,是沿着京杭大運河,跨過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跨過六條大的河流,下江南。這在清朝皇帝來說,開了一個先例。

康熙當初爲什麼要六下江南 康熙南巡動機是什麼 第2張

康熙下江南爲解決滿漢文化隔閡做了什麼呢?一是祭孔子,康熙自小就開始學習論語,五歲開始,對《論語》是念誦120遍,背誦120遍,可以說是滾瓜爛熟,瞭然於胸。所以他從小對孔子就有一個很崇高的印象,南巡到了山東曲阜,祭祀孔子。孔子的後代衍聖公孔玉祁率領孔門的子弟在東門外,跪在夾道歡迎康熙。到了大成殿,面對孔子的圖像,他內心很是激動。

仰惟先師,衡侔元化,聖集大成,開萬世之文明,樹白王之儀苑,永言光烈,翼不欽崇。《清聖祖實錄》

孔子是開了萬世的文明,還御賜了“萬世師表”,行了三跪九叩大禮。說明康熙贊同、認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

康熙當初爲什麼要六下江南 康熙南巡動機是什麼 第3張

二是祭岱廟,途經泰山,登上了泰山頂。泰山是五嶽之首,相傳炎帝、皇帝、堯舜禹、周公都曾祭祀泰山。秦始皇稱皇帝時,也到泰山爬泰山,但途徑大雨,只能在半山腰停住避雨。漢武帝也曾封

康熙是滿洲人,滿洲的神山是長白山。而泰山是漢族的神山。此時,康熙皇帝祭泰山,行禮。也就是說,接受了漢族的文化。

三是祭明陵,到了南京。想要祭祀明太祖的孝陵。看到孝陵雜草叢生,說到:“明太祖,一代開創令主,功德並隆。”

康熙皇帝說這話可是不符呀!他的爺爺皇太極曾和明朝作對,他的曾祖父努爾哈赤也和明朝作對,皇太極曾說明太祖朱元璋不過是一個窮和尚而已。到了康熙,態度就變了,肯定明朝的地位和歷史貢獻。

康熙當初爲什麼要六下江南 康熙南巡動機是什麼 第4張

四是祭禹陵,康熙到了大禹陵後,向大禹陵行三跪九叩大禮,也在間接肯定儒家文化的地位,目的是要緩和滿漢之間文化的衝突,接受儒家文化。

解君臣的結

康熙皇帝剛在位期間,滿漢官員也存在衝突問題。

在六下江南,進行了“八賜”,以緩解君臣關係。賜匾,賜字,賜宴,賜物,賜銀,賜盒,賜見,賜官。其中,賜物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陳鵬年,江寧府的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南京市市長。可是個清官、好官,有人因恨他,藉機舉報他把江寧城裏的一個妓院給封了,改建爲鄉約講堂。把康熙皇帝的語錄張貼到大廳裏,並在大廳中間寫了“天語叮嚀”。

康熙當初爲什麼要六下江南 康熙南巡動機是什麼 第5張

原本陳鵬年是想在鄉間宣傳教化,改良民風。但有人就說,這原來是個妓院,妓院上面掛了四個字“天語叮嚀”,有犯上欺君之罪,幾個大臣討論最終—論斬。正好這個時候,康熙到了江寧,江寧織造曹寅想救陳鵬年,給康熙皇帝跪着磕頭。

跪地不起,階石有聲。

後來,免除陳鵬年一死,去北京武英殿修書處修書。陳鵬年隨後步步高昇,一心一意爲皇帝做事。如果康熙皇帝沒有南巡,那陳鵬年就難以免於一死,後續的事情也不會發生了。所以說,康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君臣之間的隔膜。

康熙當初爲什麼要六下江南 康熙南巡動機是什麼 第6張

解君民的結

在六下江南之行中,江南的百姓對康熙皇帝什麼態度呢?年輕的康熙皇帝走出紫禁城,來到他的子民中間,他們的距離會有所拉近嗎?

賑災行至山東時,遇上鬧災,康熙撥款了數百萬兩銀子,派了四五百個官員,分地方去賑災。

蠲免由於自然災害,老百姓還不上欠款銀兩或者糧食。康熙路過時,全部蠲免,百姓可是非常高興,康熙在途中贏得了民心,百姓愛戴。還有就是賞賜和救火了。

康熙當初爲什麼要六下江南 康熙南巡動機是什麼 第7張

五次南巡,平平安安。最長的一次南巡,110多天,合計四個月的時間,和老百姓直接接觸,進一步緩解了君民矛盾。

康熙皇帝的六下江南,解決了君民、君臣,文化隔閡,爲政權的穩定提供了有利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勞民傷財,造成了大量的浪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注:文章參考《清聖祖實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