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末擎天白玉柱,一心報效明朝的盧象升是什麼結局?

明末擎天白玉柱,一心報效明朝的盧象升是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明末擎天白玉柱,一心報效明朝的盧象升是什麼結局?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不管任何東西都有個保質期,比如饅頭過期了就不能吃了,汽車過期了就只能報廢,那麼一個帝國的氣數盡了,那就只能滅亡了。崇禎上位時候,接手的是個爛攤子,他起初先剿滅了閹黨,想以此來逆轉局勢,後來發現以東林黨爲首的文官集團更爲陰毒,不僅僅不辦事,還挑撥是非,整個大明朝廷就是讓文臣給搞黃了。

適逢亂世,總得有人來管吧,崇禎算一個,因爲他是大明的董事長,他不管不行。剩下的底下得有打工的,這其中名氣比較大的就是袁崇煥、祖大壽、孫承宗、洪承疇、左良玉、吳三桂、孫傳庭、盧象升、滿桂等等吧。這其中有的人戰死,有的人投降,或留名青史、或臭名昭著,或者被人誤解非議。

明末擎天白玉柱,一心報效明朝的盧象升是什麼結局?

盧象升在其中比較個性,他從始至終是正面形象的代言人,沒有背棄原則和底線,統兵甚嚴、不擾百姓。在崇禎年間領兵打仗,並不是個好工作,崇禎是比較多疑的,很多將領都是被他殺掉的,比如熊廷弼、袁崇煥。另一個問題就是唾罵淹死人,前方將領在前線浴血奮戰,京城的大佬們吃飽了沒事幹,就找各種理由來彈劾你。

不管你做得好不好,必須要告狀、要彈劾,以此來證明他們的價值,這幫人就是文官集團,他們沒有能力上陣打仗,卻有本事讓你下獄被殺,袁崇煥就是個很好的證明。盧象升,南直隸人,進士出身,是正經的文官,不過他卻有武將的本事和力量。

史料記載“象升白皙而臞,膊獨骨、負殊力”。就是說盧象升長相皮膚白皙,比較瘦,卻很有力氣。從後的戰爭中的表現可以看出,盧象升是一員猛將,如遇戰役,必定率先衝入敵陣,和敵軍親自肉搏,這等勇猛根本不像一個文官。

盧公嶄露頭角實在己巳之變的時候,崇禎二年,皇太極親率清軍繞過關寧錦防線,進攻遵化,威脅京城。時任大名知府的盧象升,聽到了消息非常震撼,此時的京城有很多人出逃,包括富紳或者官員。關寧軍已經奉命前往京城勤王,朝廷並沒有委派盧象升做什麼,但他坐不住了,想爲國家做點什麼,於是他在當地招兵,一個知府竟然能招募一萬多士兵。

盧象升就帶着這一萬多名士兵前往京城,此時雖然戰爭已經接近結束,沒有盧象升什麼事情,但是崇禎得知此事是非常感動的。隨即便提拔了盧象升的官職,成爲右參政,負責大名等地的守衛工作。盧象升升了官也很感動,便用實際行動來答報朝廷的厚愛,他在大名三府,開始募兵訓練,成立了當時僅次於關寧鐵騎的軍團,天雄軍。

天雄軍是地方武裝,由盧象升一人帶領,之所以戰鬥力強,是因爲天雄軍的士兵都是由親朋好友組成。比如父親和兒子一同參軍,哥哥和弟弟一同參軍,甚至一個村的壯丁都在一起參軍,這種牢固的關係網,讓其在作戰的時候戰鬥力爆表。一旦有一人陣亡或者受傷,就會激起一大幫人的強烈反擊。

明末擎天白玉柱,一心報效明朝的盧象升是什麼結局? 第2張

崇禎六年,內部起義軍已經成了氣候,勢力發展到了河南、湖廣、南直隸(今江蘇、安徽等地)一帶。朝廷命令盧象升帶兵去平定叛亂,連戰連勝,斬殺流賊上萬人,平定了當地的叛亂。起義軍還給盧象升起了個外號叫“盧閻王”,盧象升並非莽夫,他在平定起義軍的時候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起義軍本身都是農民,因爲沒有飯吃才加入了叛軍。這是沒有辦法的,朝廷賦稅太重,百姓交不起,沒有飯吃,那怎麼辦,只能造反。

這其實和朱元璋造反是一個意思,沒有飯吃還被官兵追殺,那就只能造反。所以盧象升曾經上疏崇禎,希望朝廷能減輕百姓賦稅,如果一直加重賦稅,後果不堪設想。崇禎何嘗不知如此,但是他沒有什麼辦法,如果不加重賦稅,那麼遼東、剿匪就沒有錢糧。沒有錢那就沒法打仗,只能認輸了。

崇禎時期的在原本賦稅上還加上了三餉,遼餉、剿餉、練餉,這無疑對百姓是雪上加霜。不僅如此,貪官污吏對百姓的剝削也是與日俱增,當時的崇禎也許並不知情。其實在南方地區是比較富足的,如果對南方加重賦稅、北方減輕賦稅,也許可以緩解一部分矛盾衝突。但崇禎早已取消了商稅,把重稅壓在了平頭百姓身上。

崇禎十年,皇太極再次繞過寧錦防線,攻入了京城腹地,此時盧象升任宣大總督,被命令抵禦皇太極的進攻。此時的盧象升很像原來的袁崇煥,崇禎當時曾經問盧象升怎麼辦,而盧象升回答主戰。盧公很明白,皇帝和首輔楊嗣昌有意同皇太極和談,而他盧象升可能是要被犧牲的,如果他勸解崇禎和談,那麼也必定是個死。

朝廷的言官們幾乎全部都是主戰派,假如盧象升建議和談,那麼言官的彈劾奏疏都能把他壓死,左右都是個死,被自己人害死,還不如爲國盡忠而死。自古和談必須是雙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才能成功,而當時明軍是打不過清軍的,已經失去了和談的必要前提。清代末期,爲何清政府和英法等國簽訂大量的不平等條約,都是因爲實力不如人,只能被人踩,當然慈禧也是千古罪人。

明末擎天白玉柱,一心報效明朝的盧象升是什麼結局? 第3張

崇禎十一年,盧象升帶兵出發了,他的本部人馬不過五千餘人,而當時在鉅鹿的清軍大概有三萬人,更讓人憤懣的是,一個太監害死了盧象升。當時監軍太監名叫高起潛,因爲他是崇禎的心腹,在盧象升被圍困的時候,他竟然不派援兵。任憑盧象升幾千人被數萬的清軍圍困。

在出兵之前盧象升曾經對屬下說過,如果不想去的不勉強,大家都知道這一戰是九死無生,但所有人都跟着盧公出戰,沒有一個人留守。當時盧象升還下了“人必帶傷、刀必見血、馬必喘汗”的軍令,可見天雄軍將士們的必死決心。

盧象升領兵到了鉅鹿賈莊,和清軍拼死作戰,高起潛拒絕發兵救援,手下兩位總兵帶兵逃跑,盧象升身中四十多箭,陣亡疆場,部隊全軍覆沒。盧象升戰死之時,年僅四十歲,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