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盧象升的不幸戰死和明王朝失敗的起因有聯繫嗎?

盧象升的不幸戰死和明王朝失敗的起因有聯繫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盧象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清朝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方苞,對明朝爲何滅亡,他的評論可謂一語中的,方苞說“明之亡,始於孫高陽之退休,成於盧忠烈之死敗。”(《書(盧象晉傳)後》)。

方苞對盧象升評價是非常高的,他把明王朝失敗的起因和盧象升不幸戰死掛上了鉤。

盧象升的不幸戰死和明王朝失敗的起因有聯繫嗎?

甚至,就連《明史》對盧象升也讚譽有加。說盧象升爲“危亂之世,未嘗乏才,故往往不盡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驅之必死。若是者,人實爲之,要之亦天意也。盧象升在莊烈帝(崇禎)時,豈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義激發,危不顧身,若劉之倫、邱民仰之徒,又相與俱盡,則天意可知矣。”

盧象升看到了軍隊不能戰的癥結所在

清初爲何會對盧象升做出如此之高的評價呢,究其原因是什麼?盧象升又是何許人也,在此不妨一一展開。盧象升,他是明朝末年的兵部尚書,一個沒有半點水分的正部級高官。

大明王朝到了朱由檢是爲崇禎皇帝,國家已經處於內憂外患,百孔千瘡之際。

內部,由於災荒和瘟疫,老百姓處於生死邊緣苦苦掙扎,各地百姓爲了能夠活下去,紛紛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外部,女真建立的後金,日益做大,已經有能力威脅大明的安危。

正是在這樣的險境面前,盧象升出於濃烈的憂患意識,文官跨行幹起了武將的行當,被崇禎皇帝推向了前臺。標誌性的事件是在公元1635年8月,盧象升升任兵部侍郎,成爲僅次於兵部尚書,統管大明王朝軍隊的重量級官員。

盧象升的不幸戰死和明王朝失敗的起因有聯繫嗎? 第2張

盧象升擔任這樣重要的職務時,他只有35歲,真的是年輕有爲。要知道崇禎皇帝之所以任命盧象升如此年輕就擔任這樣的高官,是對他多年來在征討農民起義,以及出征邊關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的肯定和褒揚。

而盧象升又是以怎樣的手段脫穎而出,當然是有跡可循的。如同所有的文官走進仕途一樣的道理。盧象升於公元1622年考取進士,有了做官的資格,天資聰穎的他,自公元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時,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

這個現象就是在他隨部前往征討農民軍的過程中,發現明朝的軍隊兵已不成兵,在和農民軍作戰時,畏戰、怯戰,當逃兵還是好的,更厲害的是屠殺平民來冒功,甚至發生挖新埋葬的屍體充作砍殺的流寇。

這讓盧象升感到這樣的軍隊怎能打勝仗,這不是活活地要把老百姓都逼爲盜匪的節奏。這在他初次領兵作戰時,盧象升由於自幼學過武功,本人又身高馬大在和農民軍作戰時,身先士卒,與部下同甘共苦,贏得了屬下的信任。

但是,數次戰鬥之後,讓盧象升迫切地感到要想打敗敵人,個人的本事再大也是不行的,必須嚴格訓練一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過硬的部隊。

建立了一支令敵人膽寒的精銳“天雄軍”

爲此,盧象升抱着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的原則,建立起號稱 “天雄軍”的部隊,他爲了便於更好地發揮這支部隊的作用,依據他們作戰對象的不同,組建了一支 3000人的鐵騎,並配備了當時非常先進的火炮,這支部隊建立後的目的就是正面阻擊敵人,與此同時,還建立了一支1500人的特種部隊,專門用來趁敵人未穩之際發動劫營和長途奇襲。

盧象升率領的“天雄軍”這兩支隊伍建成後,一改明朝軍隊頹廢無論的弊端無論是對付後金的侵犯,還是鎮壓農民軍都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盧象升的不幸戰死和明王朝失敗的起因有聯繫嗎? 第3張

特別是表現在和農民軍作戰時,盧象升打造的這支鐵軍,在和高迎祥,以及當時最大的13家農民軍對陣中,“天雄軍”這支精銳之師在盧象升的率領下,無論是在深山野嶺中和高迎祥等農民軍陷入苦戰,都發揮出了比農民軍更強的戰鬥力,九戰九捷,斬首萬餘,硬是把處於絕對優勢的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給剿滅,並親手活捉了高迎祥。

在盧象升的凌厲攻勢面前,一度風風火火的農民軍被打擊得七零八落,讓李自成只能率領十幾個人馬倉惶逃離,很長時間一蹶不振。

盧象升正是憑藉擁有“天雄軍”這支精銳之師,屢戰屢勝,無疑爲他在年僅35歲,就被任命爲兵部侍郎這一重要職務奠定了基礎。

擔任兵部侍郎的盧象升,沒有呆在北京城裏聽各方向京城傳遞的各種加急文書,再向崇禎皇帝奏明哪裏軍情特別緊急,需要向哪裏調兵。

盧象升知道崇禎皇帝把他放在這個重要的崗位上,就是要讓他更好地發揮光和熱。就在盧象升全力以赴爲了使明王朝這艘千瘡百孔的大船,能夠艱難地前行。當然,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幾乎是每天,甚至每個時刻都在想該怎樣做,才能對得起皇帝的信任。

忠孝之間盧象升選擇了爲國盡忠

公元1367年5月,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盧象升接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這對於完全按照儒家行爲規範,作爲自己人生標準的盧象升痛苦萬分。他立刻按照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的,先人去世必須回家守孝三年的祖制,向崇禎皇帝上書,他要回家奔喪,盡一個兒子應有的孝心。

崇禎皇帝當然知道盧象升這一請求是非常合理的,也絕不是盧象升在國家危難時期的故意刁難。但是,當時的兵部已經有幾位重量級官員家裏發生了同樣的情況,崇禎皇帝面臨到處都是烽煙,以及女真後金咄咄逼人的氣勢。

崇禎皇帝更知道盧象升手裏擁有那樣一支精銳之師。只是,盧象升不在軍營,誰還能夠指揮得了,尤其是這支部隊就是調動出來,會真心真意的和敵人打仗嗎。出於這樣的考慮,崇禎皇帝只好命令盧象升在職守喪,那意思是國家已經搖搖欲墜忠孝不能兩全,爲國盡忠不也是最大的孝嗎。

面對崇禎皇帝的不允,盧象升強忍悲痛披麻戴孝,腳穿草鞋,化悲痛爲力量,全身心地在前線處理軍務。

盧象升的不幸戰死和明王朝失敗的起因有聯繫嗎? 第4張

當某天崇禎皇帝見到盧象升後,心中雖然有萬般不忍,但在國家大義面前盧象升還是敢於擔當的,感覺盧象升沒有辜負他的信任,於是再一次地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部隊去和女真決戰。

由於盧象升的赫赫戰功,自然讓同僚們嫉妒不已,同僚們想到既然不能在戰場上與你爭功,退而求其次,只要你遇到危機,那就袖手旁觀,看你帶的這兩支部隊到底有多大能耐,就算你盧象升有了尚方寶劍,又能怎麼樣。

盧象升哪裏知道同僚們是這樣想的呢。公元1638年12月中旬,盧象升領兵至蒿水橋被清軍主力包圍。盧象升親自率領親兵於中軍陣地架起大炮與清軍死戰,直到炮彈全部打光,所有的弓箭都全部射完。

盧象升感到報國的時候到了,他拒絕部下要他帶領一部兵馬突圍的建議,拿起長劍衝入清軍陣營與攻擊到身邊的清軍拼殺,最終英勇戰死,壯烈殉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