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蛤蟆天子”朱由崧:爲何說他是變態中的變態?

“蛤蟆天子”朱由崧:爲何說他是變態中的變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由崧的故事大家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昏君,“蛤蟆天子”朱由崧可謂是其中最靚的仔之一。

太過響亮的名號,讓上世紀的老電影《桃花扇》,也忍不住以弘光皇帝朱由崧的風流性子爲靈感,創作了他看着李香君流口水的經典鏡頭。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那麼,歷史上的弘光皇帝,真的有這麼變態昏庸嗎?

一、變態皇帝

若是以明末清初的部分史料來看,弘光皇帝的形象確實算得上是變態中的變態,昏君中的昏君。

比如弘光皇帝曾將天下政務全權委託給大學士馬士英處理,然後自己一邊口稱“萬事都有老馬在”,一邊在宮中縱情享樂,還不忘在內廷掛上一幅寫着“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幾見月當頭”的對聯。

“蛤蟆天子”朱由崧:爲何說他是變態中的變態?

可惜,朱由崧分外信任的馬士英,可不是什麼善男信女。拿到朱由崧下放的南明獨家代理權後,馬士英立刻在朝堂上扶持親信,打壓異己,一點一點將朝中正直大臣排擠出去,直教當時的童謠中都有了“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的傳說。

馬士英將政事弄得烏煙瘴氣之際,朱由崧正沉迷在後宮的溫柔鄉中。朝堂上那些危害江山社稷的事,在朱由崧眼中,遠沒有如何多選拔些良家女子擴充掖庭或是漁色幼女來得重要。

廣選美色連幼女也不肯放過,不得不說朱由崧的確夠變態,但顯然朱由崧自己對自己的表現還不太滿意,於是他又玩起了用蝦蟆製作房中藥的那些事,結果成功被評選爲臣民心目中的“蛤蟆天子”。

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朱由崧“蛤蟆天子”的名號,算得上是實至名歸。誰讓朱由崧在清軍飲馬臨江的節骨眼上,還一天連傳好幾道聖旨讓人捕捉蝦蟆以供他製作房中藥,全然不顧江山傾覆就在頃刻。單從這一點來說,朱由崧登上昏君排行榜,絕對沒有黑幕。

靠着憑本事當昏君的“硬實力”,朱由崧在滿清大軍壓境時,將“君王死社稷”的風骨輕輕放下,然後毫不猶豫的在一羣宦官的簇擁下逃去安徽太平府(今當塗),可惜最終逃跑失敗,弘光政權就此煙消雲散。

從這些“光輝事蹟”來看,朱由崧的政權覆滅,似乎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歷史上的朱由崧,真的有部分文獻記載的這麼“失德”嗎?

當然不是。另一些“權威證據”,早已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二、寬厚天子

據曾陪伴在朱由崧身邊的南明官員李清介紹,朱由崧那些足以登上昏君變態排行榜的八卦,大多都是子虛烏有之事。比如說朱由崧下令讓人捕蝦蟆的事,原本是宮中舊例,誰知卻被人胡亂誇張詆譭,成了朱由崧的昏聵證據之一。

再比如說朱由崧一直被人詬病寵信馬士英一事,其實朱由崧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按李清的說法,就是朱由崧深居宮中,在朝堂上並沒有多少可以爲己所用的親信,再加上執政能力不夠,結果內閹外佞狼狽爲奸,還潑了朱由崧一身“昏君”的髒水。

而所謂的朱由崧飲酒宴樂,縱淫方藥等等“昏君罪狀”,在李清看來,則是朱由崧喝酒的事偶爾幹過,但其他的傳聞就未必準確,而且朱由崧還曾駁回了馬士英想要興黨人之獄的建議。這樣的朱由崧,哪是什麼變態昏君啊,分明是個純潔少年嘛。

無獨有偶,曾被朱由崧倚重,後又降清的錢謙益,在評價朱由崧這位舊主人時,也曾帶着無限的懷念,以《一年》爲題吟詩道:

一年天子小朝廷,遺恨虛傳覆典刑。豈有庭花歌后閣,也無杯酒勸長星。吹脣沸地狐羣力,嫠面呼風羯鬼靈。奸佞不隨京洛盡,尚流餘毒螫丹青。

按理說,錢謙益降清後,理應跟風狠踩朱由崧,可錢謙益的詩作裏,分明句句替朱由崧喊冤,直指朱由崧荒淫酒色之事並不存在。

“蛤蟆天子”朱由崧:爲何說他是變態中的變態? 第2張

錢謙益的詩後來輾轉被大思想家黃梨洲讀到,同爲大明遺民的黃梨洲,忍不住在錢詩上批註說:“金陵一年,久將滅沒,存此作詩史可也”。

一句“詩史”的極高評價,至少從側面說明,朱由崧的爲人,並非盡如傳言中那般不堪,甚至在他的身上,還有謙遜寬厚的閃光點。

當初,朱由崧本不願登基,可他福王的身份太耀眼,馬士英等人硬把他弄去南京繼位。誰知當羣臣在燕子磯跪拜朱由崧時,朱由崧竟然跟着跪下還禮,然後告訴羣臣說:“家恥未雪,國仇未報……宗室多賢,未敢辱及”。

後來,南京諸臣與朱由崧在一艘小船上見面,臣子們再次請朱由崧登基,但朱由崧只是哭着說:“國母尚無消息,隻身避難,宮眷未攜一人……迎立決不敢當”。

但臣子們又豈會這麼容易就放棄,於是諸臣再次請求朱由崧監國,朱由崧依然以“宗社事重”爲由拒絕,直到南京羣臣再三請求後,方接受監國的重任。

如此寬厚謙虛,簡直是南明的希望啊。南京羣臣滿懷期待地看着弘光政權成立,然後又看着朱由崧猶如拿錯了劇本一樣兵敗被俘,只留下朱由崧這麼寬厚,爲什麼保不住南明的疑問。

三、弘光之亡

羣臣的疑問放在歷史的長河裏,答案便是弘光政權終結的原因之一,並非是朱由崧不寬厚,而是南明王朝的戰略錯誤。

南明建立後,內部派系林立,各方勢力間常常政見不合,可唯獨在“聯清滅順”這個問題上所有人高度一致。

因爲在弘光政權中的掌權人們看來,李自成逼得大明國喪君亡,是不共戴天的大仇人。那麼找李自成報仇雪恥,就成了南明王朝最重要的事。

正因如此,當吳三桂李自成大戰山海關的消息傳到南明王朝時,在情報渠道不夠高效準確的情況下,南明王朝誤以爲吳三桂“借”清軍擊敗了李自成,而清軍爲收買人心,又專門替崇禎發喪,這讓弘光小朝廷中的人士莫名對清軍產生了一種親近感。

於是,當滿清鐵騎南下時,弘光小朝廷的人非但沒覺得危機臨近,反而幻想着聯合清軍,劃江而治,過自己的小日子。

爲此,弘光政權甚至還特地派使團北上與清軍議和,用馬邵愉寫給吳三桂的信中引用的馬士英的話來說,就是南明政權設想兩國皇帝按照年齡以叔侄相稱,弘光爲叔,順治爲侄,此後“便是叔侄之君,兩家一家,同心殺滅逆賊,共享太平”。

可惜,弘光政權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由於弘光政權沒有提出明確的談判方案,而清朝的目標又是統一全國,結果清朝藉着談判爭取時間,從容實行了先徵西,後平南的安排,而弘光政權則在自己與虎謀皮的交易中,漸漸沉淪。

戰略失誤帶給南明王朝外部傷害的同時,南明小朝廷內部還陷入了持續不斷的黨爭中,更是加速了自身的滅亡。

明朝末年,士林的政治環境開始轉變,講學蔚然成風,士子自由評論時政,成爲了當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誰料這股風氣孕育了黨爭的基礎,並對弘光政權進一步發展壯大。士子們常常黨同伐異,以致許多有政治熱情的學子,漸漸對弘光政權失望,轉而投靠其他政權,造成南明小朝廷大量人才流失。

而黨爭對弘光政權的危害還遠遠不止這些。朝中百官在殘酷的黨爭環境下,爲了一己之力相互攻

訐,從言論爭議到人身攻擊應有盡有,弄得南明小朝廷內部一地雞毛。

更嚴重的是,黨爭加劇了弘光政權的政治混亂。比如弘光政權中的復社本該是朝廷的中流砥柱,可黨爭卻讓復社成爲了排斥異己的急先鋒。一旦復社中的反對派當權,便會第一時間對之前的競爭對手打擊報復,而下一任當權者,也會同樣打擊先前的競爭者。

與此同時,黨爭還催生了弘光朝的腐敗指數。比如馬士英掌權期間,就公開賣官鬻爵,將朝廷吏治視若兒戲。

如此惡性循環下,“天下之士,但知有門戶,不知有朝廷”,而弘光政權也在天下人不敢得罪門戶的理念下,一步步走向無一人肯爲國家效力的怪圈裏。

結果,等到清軍南下時,南明小朝廷還在激烈內戰中,清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得了南明的大好江山。

可嘆弘光氣數就此終結,但其之所以這般不堪一擊,並不是滿清八旗銳不可當,而是明朝的政治生態,已經病入膏肓。

這樣的情形,別說的昏庸變態的朱由崧,就算換成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只怕也回天乏術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