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晚年多次痛哭,是因爲兒子們互相殘殺嗎?

康熙晚年多次痛哭,是因爲兒子們互相殘殺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康熙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廢黜胤礽對於老皇帝康熙的精神打擊太大了,由此也讓他看清沒有哪個兒子值得信賴,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以康熙的一世武功也未能逃脫這個人性宿命。自從聽說廢太子胤礽因被廢黜,以至於精神錯亂後,老皇帝十分後悔,“日日不能釋然於懷”。他吃不下飯,睡不着覺,甚至“無日不流淚”。一天,他去南苑獨自漫步,孤孤單單,冷冷清清,不禁回憶起昔日和兒子們在一起的那種簡單的人倫之樂。如果他不是皇帝,孩子們不是皇子,這個家庭或許會收穫更多的快樂,政治的大家庭從來就不曾有真正的溫情,熟諳歷史的康熙對此十分清楚。經過一段時期的思想鬥爭,老皇帝決心再給廢太子胤礽一次機會。

爲了維護自己政治權威,爲了緩衝整個家庭激烈的鬥爭,老皇帝向諸皇子和大臣開始做廢太子胤礽的平反工作。一是胤礽雖然有很多錯誤,但卻都是“鬼魅所憑蔽”。二是胤礽的罪行有些是胤禔誣陷的。三是胤礽的悖逆行事,是索額圖父子唆使,由此康熙信誓旦旦向皇子們和大臣們非常自信地作保說:“胤礽斷不復仇怨,朕可以立保之也。”《清聖祖實錄》

康熙晚年多次痛哭,是因爲兒子們互相殘殺嗎?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復立胤礽爲皇太子,可是僅僅在一年多的時間裏,胤礽竟然比之前更加狂妄,日常的飲食、服飾、陳設規格都超過康熙。此時,康熙唯有處處遷就,凡“伊所奏欲責之人,朕無不責;欲處之人,朕無不處,欲逐之人,朕無不逐;惟所奏欲殺之人,朕不曾誅。”這是第二次了,老皇帝想着如果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隱忍不發就能解決這一問題的話,他願意以忍耐來換取一個圓滿的結局。他甚至想,只要皇太子高興,無論付出多大的犧牲也在所不惜。自己離世之後,無論是地位、財產還是權利,都要統統交給皇太子,如果他能稍微節制一些,能讓老皇帝安度晚年的話,康熙對此已經別無所求了。朝鮮國的《李朝實錄》印證了康熙的說法。復位後的皇太子比之前更加驕奢淫侈貪瀆貨財,一樣也沒有改。經常派家奴到各省勒索貢物和美女,如若稍微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就向皇帝誣告,給以懲罰。

老皇帝對此一面怒不可遏,一面似乎又無計可施。老皇帝認爲,即使胤礽和自己的矛盾最終可以調和,但其屬下卻很多都是奸詐之人,這些人生怕日後被誅,就會幹出傷害自己“一世身名”的不測之事,最後老皇帝下決心徹底和以胤礽爲代表的集團決裂:“今衆人有兩處總是一死之言,何則?或有深受朕恩,傾心向主,不肯從彼,寧甘日後誅戮者;亦有微賤小人,但以目前爲計,逢迎結黨,被朕知覺,朕即誅之者,此豈非兩處俱死之勢乎!”《清聖祖實錄》

不僅康熙看的透徹,一些頗有見地的官員也對此早有預見,被提前罷斥回到家鄉的王鴻緒說:“我京中常有密信來,東宮目下雖然復位,聖心猶在未定。”陝西作過道員的程兆麟和一些中級官員都普遍認爲“東宮雖復,將來恐也難定”。

基於對大清的責任感和自我政治安全感的基礎,老皇帝理性作出決定,宣佈再次廢黜胤礽:“如此狂易成疾,不得衆心之人,豈可付託乎!故將胤礽仍行廢黜禁錮。”與此決斷說:“後若有奏請皇太子已經改過從善,當釋放者,即誅之”。

自此,老皇帝的接班人問題從此懸空。這個皇太子給了他太多難過的時間,他爲之老淚縱橫。用他的話說:“數年之間,隱忍實難,惟朕乃能之。並非從今往後不可再忍,倘若朕躬有不測之事,如何向祖宗交代。若因愛子之心切而毀壞累代聲譽見責,朕亦無言以對。”經此之後,康熙的身體日漸衰弱,六十歲後的康熙從此總是病病殃殃,精神頭極差。大部分日子都悶在房間裏,那個壯年之時可以獨自來開需要五人合力才能拉開的大弓,射出的箭是普通的兩倍之長且能百發百中、威風凜凜,英勇善戰,運籌帷幄的政治家,晚年在親情和政治之間的殘酷夾縫中完全被毀掉。

再次廢掉皇太子,在老皇帝的心裏如同斬斷自己大拇指一般疼痛,培養的接班人一旦作廢,對於整個政治的震盪都將十分嚴重。在諸多兒子中,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成爲了老皇帝的精神寄託。由於這段時間佔據蒙古西北部的準葛爾的部將翻越山嶺,穿越沙漠,長驅直入到西藏。於是,老皇帝任命十四阿哥率軍前往征伐。這年他正當三十一歲。康熙認爲十四阿哥的相貌風度最像自己,因而對其非常鍾愛。大家紛紛傳言任命十四阿哥爲大將軍可能是爲立他爲皇太子的前奏。在胤禵出兵時,九阿哥胤禟對身邊人說:“十四爺現今出兵,皇上看的野很重,將來這皇太子一定是他。“《文獻叢編》

八子允禩加緊謀奪太子之位,康熙對此十分警覺說他:“允禩因不得立爲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黨羽亦皆如此”並且總結八阿哥的險惡比二阿哥超過百倍。擔心他“日後必有行若狗彘之阿哥仰賴其恩,爲之興兵構難,逼朕遜位,而立允禩者,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歿耳!”最後不得不表示“朕與允禩父子之恩絕矣!”《清聖祖實錄》這個曾經誅殺權臣鰲拜,平定三藩的康熙竟然在親情的彼此爭鬥下變得淒涼無邊,以至於此後不再涉及繼位人選問題。

於此他不得不對大臣做以必要的解釋:“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並未預立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預太子”,進一步解釋說,從漢唐來看,太子小的時候,沒什麼事情,等長大了身邊就會圍繞一羣利益集團。很少有不出事的。最後他提出對接班人的真正標準說:“太子爲國本,朕豈不知,立非其人,關係非輕”“如果今後要立皇太子,必須以朕心爲心者,方可立之。”此後他還曾專門降下諭旨:“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託之人與爾等作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至於貽累於諸臣也。”《清世祖實錄》

康熙晚年多次痛哭,是因爲兒子們互相殘殺嗎? 第2張

如果說真正把握住康熙的心理的人只有雍親王胤禛,他從始至終只打溫情牌,因爲他知道老皇帝心裏最缺的是親情。

早在廢黜皇太子時康熙因此嚴重抑鬱,身患重病時,是胤禛率先向康熙陳請,自願冒死擇醫。並親自參與檢視藥方,寸步不離的地步。康熙曾在上諭中對諸子一一評價,其中對胤禛表現出格外親切,讚譽他孝誠,要知道這正是廢黜皇太子胤礽的最重大理由。康熙說:“朕之諸子,多令人視養……惟四阿哥朕親撫育,幼年時,微覺其息怒不定,至其能體朕意,愛朕之心,殷勤懇切,可謂誠孝”

和普通人一樣,皇帝們更在乎哪個兒子對他孝順,甚至他們比常人更缺乏親情溫暖,胤禛給了他巨大的親情慰藉。

三國時期,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人時期與這個頗有相似之處。當年在曹操眼裏最欣賞的還是曹植,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曹植的才華太大了,曹丕與之相比遜色太多。有一次,曹操出征,二子相送,曹植又拿出本色才華爲曹操吟詩作賦送別,曹操聽了自然高興。這時候曹丕非常緊張,問自己的老師吳質,自己的文學才能肯定不行,但是如何能讓父親對自己滿意呢?吳質說:“王當行,流涕可也”。於是靠着超一流的演技,果然俘獲了曹操的心,認爲,曹植雖然有才華,但和曹丕比起來對自己的情感差的太多。

康熙恰恰更需要這份情感,在冰冷的政治宮殿中,老皇帝的內心被四阿哥胤禛少有的溫暖所熨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