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作爲漢人中的佼佼者,王猛爲何不爲自己的民族效力?

作爲漢人中的佼佼者,王猛爲何不爲自己的民族效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王猛,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王猛有多“猛”,我們先看看他取得的一些榮譽。唐朝有個古代六十四將祭廟,王猛位列其中;宋朝的七十二將饗廟,也包括王猛;北宋《十七史百將傳》,王猛單獨立傳。

作爲漢人中的佼佼者,王猛爲何不爲自己的民族效力?

以上是王猛的武功,事實上王猛是文武全才,國之重器。前秦皇帝苻堅把王猛比作兩位古人,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諸葛亮。苻堅說,有了你,我“優遊以卒歲”,當個木頭人皇帝就可以了。

可是著名史學家柏楊,覺得苻堅對王猛的評價還不夠,他說諸葛亮的軍事成就,都不配給王猛拎草鞋。

總之王猛夠“猛”,其才獨行史冊,其德光照日月。

唯一比較遺憾的是,他所效勞的,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氐族政權——前秦,而不是正朔王朝東晉。

那麼,作爲漢人中的佼佼者,王猛爲何不爲自己的民族效力,甘當“二鬼子”呢?

出生:王猛的家鄉已經不是漢人統治區

作爲漢人中的佼佼者,王猛爲何不爲自己的民族效力? 第2張

王猛的家鄉在北海郡劇縣,即今天的山東壽光,地地道道的漢人。可惜的是,他出生時西晉早已滅亡,東晉政權在與北方胡人政權的戰鬥中節節敗退,不光收復不了北方,連中原大半土地都喪失了。

按“國籍”說,王猛是“後趙”人,在他出生前兩年,他的家鄉被羯族政權後趙佔領。王猛出身寒門,一家人在戰火中顛沛流離,流浪到河北魏郡謀生。

所以,王猛一生都沒有踏進東晉地盤,這種天然的割裂,讓他很難有機會效力於漢政權。類似的情況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比如元朝的張弘範,很多人說他是漢奸,可事實上他父親就已經是金國人,他本人出生於元朝,如此切責張弘範,多少有點不公平。

出生地讓王猛失去了,爲本民族政權服務的先天條件,實在是一個遺憾。

出身:王猛融不進東晉門閥士族集團

事實上,王猛還是有機會效力於東晉的。在他29歲那年,桓溫北伐攻克關中。長期遠離漢政權的關中百姓,夾道相迎,酒肉相奉。

王猛也很高興,他急匆匆來到桓溫大營求見。會面的場景很特別,王猛一邊侃侃而談,一邊不停抓蝨子撓癢癢,把桓溫看得目瞪口呆。

桓溫被王猛的才學所折服,他說,縱觀南朝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桓溫當場拍板,“賜猛車馬,拜高官督護,請與俱南。”然而,王猛卻猶豫了,思慮再三,他決定放棄了這個機會。

王猛爲何放棄難得的機遇?說起來也不復雜,因爲出身問題。

王猛出身寒門士族,沒有家族根基,而東晉正是門閥士族集團的天下。像王猛這種身份的人,在東晉只能依附於桓氏、王氏、謝氏、司馬氏這樣的門閥集團,依靠這些集團的賞拔,當個中高級官員,基本就是他的上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那是天方夜譚。

人是沒辦法戰勝環境的,王猛很睿智地看出了自己的短板,他只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

環境:選擇東晉王猛只能做桓溫的爪牙

王猛拜見桓溫,可以說是興沖沖去,孤單單回,這個孤單是指他的心靈。通過和桓溫的會談,王猛敏銳地發現兩個問題:一是桓溫在南朝的地位難以撼動;二是桓溫心懷異志。

桓溫問王猛,爲什麼關中的豪傑,只有你一個人來見我?王猛不客氣地說:您已經攻克關中,長安就在眼前,卻停止攻伐,大家都不知道你葫蘆裏裝的是什麼藥。桓溫回報以長時間的沉默,他被王猛戳中了要害。

作爲漢人中的佼佼者,王猛爲何不爲自己的民族效力? 第3張

什麼要害?桓溫就是故意放緩軍事行動,目的就是養寇自重,與朝廷分庭抗禮!這個複雜的局面,讓王猛遲疑了,他決定諮詢自己的老師,再作定奪。

王猛一生很傳奇,早年他在嵩山就遇到過世外高人點化,後來又隱居華山,他的這位老師,應該就是一位隱居的世外高人。老師的話,堅定了王猛放棄效力於東晉的機會:

“卿與桓溫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爲遠乎!”

如果你願意給桓溫當馬仔,你就去,否則何必捨近求遠?

機遇:王猛遇上了賞識他的明君苻堅

果然,第二年就有人找上門來,請王猛出山——東海王苻堅。

苻堅是前秦開國皇帝苻建的弟弟,前秦二世苻生的叔叔。前秦二世伏生,比秦二世胡亥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能徒手與猛獸格鬥,戰場上把晉軍士兵嚇破膽,估計項羽見到他也要矮三分。苻生在位期間兇殘好殺,荼毒百姓,把父親留下的輔政大臣殺得光光,鑿穿勸諫他的親舅舅的顱頂,活活嚇死生母。

出於忌憚,苻生又把魔掌伸向了親叔叔苻堅和苻法。苻堅當然不能束手待斃,他其實早就在暗中籌劃,幹掉苻生搶班奪權的計劃。也就是在此時,王猛經人推薦,走進了苻堅的生活圈。

很有可能,王猛也參與了苻堅弒殺苻生奪權的計劃。苻堅對王猛一見傾心,任命他爲中書侍郎,職掌國家機要。此後王猛的職務不斷升遷,從一名白丁,到位列三公,僅用了五年時間。

王猛積極推進中央集權制,強力打壓氐族權貴勢力,因此他遭遇了權貴勢力的圍追堵截。苻堅爲了支持王猛,不惜對親舊勢力大開殺戒,甚至當衆鞭打羞辱。正是苻堅這個強大的後盾,給王猛施展個人才華,創造了條件,也締造了十六國時期,唯一的治世。

一個人想有所成就,有一個懂自己的領導很重要;懂自己且從無疑心地支持自己的領導,更是可遇不可求;能劈山開海爲自己保駕護航的領導,翻翻史書,恐怕也僅有秦孝公、漢昭帝、苻堅等極少數幾位。

如果你是王猛,你可能選擇拋棄苻堅,轉投東晉嗎?

現實:漢文化遠比漢政權更重要

說到這裏,估計會有少數噴子,會指責我爲王猛描紅。其實不是我爲王猛描紅,而是王猛的心本就是紅的!

作爲漢人中的佼佼者,王猛爲何不爲自己的民族效力? 第4張

王猛與苻堅的惺惺相惜,有一個前提條件——他們都是在奉行漢文化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社會改革和國家統一。

苻堅雖是氐人,他自幼酷愛漢文化,常年的文化薰陶,讓他早成了戎狄的皮囊漢人的內核,這就是他能與王猛形成共鳴的基本條件。

苻堅當政期間,親自耕種,興修水利,鼓勵農業生產,又嚴厲打壓權貴集團,撫卹老弱,致力於多民族和平。他治下的關中地區,被史書譽爲“關隴清晏,百姓豐樂”。

對王猛來說,漢家文化中個人的最高理想,不正是“治國平天下”嘛,苻堅所踐行的,不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嘛?

前秦政權上層舊貴族,雖然充斥着大量氐族人,可是治下的百姓不還是漢人爲主嗎?苻堅積極推進政治制度的漢化改革,甚至竭力消除胡漢之間的差異,這些舉措至少起到了撫慰王猛的“紅心”作用。

即便如此,王猛的心中始終沒有抹去“中原正朔”的思想,他在臨終前告誡苻堅:

“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爲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爲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這段話清晰地表露了王猛的政治傾向,他希望苻堅不要與東晉正朔爲敵,要以剪除周邊羌虜爲己任。剪除羌虜之後呢?王猛沒說,我替他說:歸政於正朔!

與身爲“羌虜”的苻堅,毫不忌諱地說出這種話,可見在王猛的內心世界裏,其實一直沒有脫離“漢家天下”,這幾個沉重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