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良爲什麼不稱王?是他害怕嗎

張良爲什麼不稱王?是他害怕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張良爲何甘願做謀士也不稱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衆歸劉邦,爲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爲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着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諡號文成侯。

劉邦曾讚揚說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張良與蕭何、韓信一起被後人並稱爲“漢初三傑”。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爲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良爲什麼不稱王?是他害怕嗎

細讀歷史,很多人不免會問:張良爲何甘願做謀士也不稱王?

其實,張良不是沒有爲王的雄心。陳勝起義之初,張良也曾聚衆百餘人。但是張良的城府很深,就像下橡棋一樣,常人只能看一步,張良卻能看三步。張良有自知之明,認識到自己沒有做王的政治手腕,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充其量就是塊做謀臣的“料”,他與劉邦只能是“帥才”與“將才”的關係。

同時,張良的胸襟也決定了他不會稱王。當初,張良投奔劉邦的目的在於報國仇家恨,而不是求取功名。秦朝推翻了,張良目的也就達到了。平定天下論功行賞時,劉邦封侯,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作爲封邑,但張良只要一萬戶。《漢書列傳》記載了張良的原話:“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爲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爲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漢朝建立後,劉邦封包括韓信、張良、蕭何在內的7個異姓功臣爲侯,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張良這位功勳卓著的開國元老卻激流勇退,稱病不上朝,過起了閉門謝客的隱居生活。在封侯之初,張良便向劉邦表示,從此以後想學習“辟穀”、“輕身”之術,拋棄人間世事,不食人間煙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後,張良便藉口體弱多病,逐漸從官場中抽身,不再過問政事。

張良爲什麼不稱王?是他害怕嗎 第2張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封侯之後,張良“乃學辟穀”,聲稱從此之後要追求修道成仙。“辟穀”就是不吃飯。劉邦的夫人呂后當年就很不理解張良的行爲,勸張良說:“人生那麼短暫,你何苦自找罪受呢?”

張良的這些作爲都是表面現象,其實是“明哲保身”之舉,這也是張良的一個計謀。劉邦是個什麼樣的人,張良也早就看透了。

所以,功成名就之後,張良見好就收,聰明地“拍屁股走人”,去學道,去遊玩,閉門不出,逐漸“名正言順”地從官場中退出,倒也不失爲明智之舉!這種超脫之舉,才使得張良與衆不同地落得善始善終的結局。

當初,張良曾勸韓信也要功成身退,可惜的是韓信不聽勸告。直到人頭落地之前,韓信才悟透張良的苦心。在被殺之前,韓信曾發出了那句流傳千載的哀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張良爲什麼不稱王?是他害怕嗎 第3張

張良能安然無恙,呂后也起了很大作用。有段時間,劉邦欲廢掉呂后的兒子,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爲太子。呂后想保住兒子的王位,卻束手無策,情急之下,她找到張良求教。張良給呂后出主意說:“當今天下有4位大賢人,皇上想見卻見不到。太子若能請他們爲上賓,皇上看見了肯定會對太子刮目相看,就不會廢掉太子了。”呂后按照張良的計謀而行,果然使兒子的王位得以保全,呂后當然對張良十分感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