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分別是誰?皇太極爲何能脫穎而出?

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分別是誰?皇太極爲何能脫穎而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皇太極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公元1626年,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病死,一時間,後金羣龍無首,由於努爾哈赤生前對衆人並無明確交代由誰繼領汗位,所以諸貝勒開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

不久,爭奪結果是,四大貝勒中排行最末的皇太極問鼎汗位。

爲什麼資歷最淺的皇太極能繼承努爾哈赤的汗位呢?他的繼承汗位對我們有什麼借鑑價值呢?

本人認爲,原因如下:

其一,當時後金既有年長君主長期執政的歷史慣性,又處在衆多內憂外患的危機時刻,國賴長君,這種情勢爲年長之四大貝勒謀得汗位繼承權,提供了廣泛的人心基礎和深刻的歷史性便利。

努爾哈赤死時,只有大妃阿巴亥陪在身邊,所以努爾哈赤的遺言,只有阿巴亥知道。

不過,阿巴亥宣稱,努爾哈赤的遺言是讓衆多兒子中年幼的多爾袞繼承汗位。

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分別是誰?皇太極爲何能脫穎而出?

衆所周知,努爾哈赤生前確實最喜歡多爾袞,所以他愛屋及烏地確立多爾袞爲繼承人,在個人情理上也說得通。

可是,從私情上說,多爾袞是阿巴亥的兒子,誰能判斷出,阿巴亥是毫無私心地沒有假傳努爾哈赤遺言呢?從公理上說,當時的後金國,並不能承受由年幼子嗣執掌汗位的惡果。

擊敗努爾哈赤、欲繼續向後金進擊的明官袁崇煥

因爲當時,明朝的寧遠守將袁崇煥剛擊敗後金軍不久,可謂威望正盛,因此,再接再厲的他正欲磨刀霍霍地繼續向東北構築關寧錦防線,以期將後金國步步蠶食,直至滅亡後金。

同時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也對後金國虎視眈眈,東南方的皮島毛文龍勢力、朝鮮王國,雖然難以單獨威脅到後金,但如果袁崇煥的明軍和蒙古軍隊攻擊後金國時,心向明朝的毛文龍、朝鮮軍隊極有可能會幫忙共攻後金,若真如此,那後金國將四面楚歌凶多吉少,這還僅僅只是外患。

在內部,後金國也矛盾重重,幾乎國將不國,由於努爾哈赤晚年實行虐待奴役漢民、疏遠歧視漢官的政策,所以後金國內漢民反抗不斷、漢官貌合神離,對忠於後金國毫無熱情。

此外,從當時的統治慣性來說,後金國已被年長的努爾哈赤統治十年,由年長之人擔任大汗、統馭衆人,已具有長久的歷史慣性。這種歷史慣性,在短期內極難改變。

所以,在衆多內憂外患的嚴重威脅下,在年長國君統治的安全歷史慣性下,確立一個年幼大汗,容易讓國家主少國疑地更加內鬥四起、更加風雨飄搖,這明顯不符合大衆的利益、要求和期望。

所以雖然大妃阿巴亥聲稱努爾哈赤遺言是讓多爾袞繼承汗位,但諸多貝勒在紛紛表示質疑的同時,也表示強烈的反對。

以上客觀情勢,爲年長之四大貝勒的奪得汗位,提供了羣衆基礎。

其二,努爾哈赤死時,四大貝勒實力強大,阿巴亥及其三子實力相對較弱,所以在弱肉強食的後金內部,四大貝勒威臨四方穩操勝券,他們團結起來,以保全其三個兒子爲代價,逼令阿巴亥爲努爾哈赤殉葬,阿巴亥勢單力孤,只能無奈自殺以保全兒子們,如此,四大貝勒取得汗位繼承權。

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分別是誰?皇太極爲何能脫穎而出? 第2張

努爾哈赤死時,國家軍隊分爲八旗,其中五旗軍隊掌握在四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皇太極手中,他們年富力強、資歷深厚、軍權在手、實力強大,而阿巴亥身爲女人,號召力有限,其三個兒子,雖然也掌握了三旗的兵力,但是阿濟格22歲,與四大貝勒相比,在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中還很稚嫩,至於多爾袞,則只有15歲,多鐸也只有12歲,還很幼小,他們根本不具備與四大貝勒爭奪權力、打仗爭勝的實力和威望。

所以當阿巴亥不自量力地提出所謂的努爾哈赤遺令時,擁兵自重、精明強悍的四大貝勒們都報以嗤之以鼻不服不忿的態度。

不過,要鬥敗阿巴亥,不能用發動軍事衝突、對其斬盡殺絕的極端手段,那樣會激化後金內部的矛盾、令其他勢力人人自危互相內鬥,進而導致國家四分五裂,所以爲了爭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和國家損失的最小化,四大貝勒開始聚在一起商議對策。

商議的結果,是四大貝勒以爲父下葬的名義逼令阿巴亥殉葬,同時承諾將愛護阿巴亥的三個兒子。

四大貝勒此舉,可謂高明:因爲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分掌着三旗兵力,若阿巴亥不死,集中掌握三旗兵力的就是她,而她一死,三個兒子各自爲政、各自爲戰,就比她不死時好對付多了。

當時尚年幼、不成氣候的多爾袞

阿巴亥一聽此決議,雖百般不願,但考慮到若與四大貝勒硬碰硬,不但自己難以獲勝下場悲慘,三個兒子也恐難善終,而自己自殺,還有可能借四大貝勒的良知和當衆保證,保全三個兒子。

於是,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冷靜斟酌下,阿巴亥在衆文武大臣面前,掙得四大貝勒對兒子們的愛護承諾後,無奈地同意殉葬。

於是,努爾哈赤死後的權力真空,很快被四大貝勒填補,而政治鬥爭失敗者阿巴亥,則被團結的四大貝勒逼死,其三個兒子,也被軍事分散化、政治邊緣化。

其三,四大貝勒擊敗阿巴亥及其諸子,獲得汗位繼承權後,對於誰繼承大汗之位,進行了一番內部較量與博弈,最終,皇太極因各方面素質都很優秀(能文能武),能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重視滿漢關係和諧),能管好小家,也有處理好國家內憂外患的治國謀略,遂從衆多良莠不齊的兄弟中脫穎而出,他先得到代善的支持,後逼令阿敏、莽古爾泰屈服,再聯合哥哥們共同理政來廣攬人心,終於順利繼承後金國大汗之位。

四大貝勒中,大貝勒代善,是努爾哈赤次子,爲人敦厚大度、驍勇善戰、建立戰功最多、資歷最雄厚,曾是努爾哈赤屬意的汗位繼承人,並執掌正紅、鑲紅兩旗兵力,實力強大。此外,代善的兒子嶽託、碩託、薩哈廉、侄子杜度等人,都能征慣戰、實力不容小覷,其中杜度掌管鑲白旗兵力,嶽託、薩哈廉智勇雙全、行事用兵能夠從大局出發務求周全。這些強悍子侄活動在代善的周圍,助代善形成爲一股最爲強大的爭位勢力。

實力強大卻難管好小家的代善

不過,代善也有缺點,他娶的前妻生了嶽託、碩託兩個兒子。前妻死後,代善又娶了位妻子,生了一些兒子。可是,代善在後妻的攛掇下,頻頻虐待前妻之子嶽託和碩託。

公元1620年,代善想霸佔嶽託的房子,又將碩託虐待得出走,並向父汗污衊碩託,稱其叛逃至明朝。待碩託回來證實自己只是不堪父親虐待、離家出走幾天、沒有叛逃明朝後,代善還想多次陷害碩託,不過在努爾哈赤的庇護下,碩託得以平安無事。

連小家都管不好,又如何去管理國家?因此,此事過後,努爾哈赤下令剝奪代善的繼承權,至於代善,在意識到錯誤帶來的巨大損失後,爲改正之前虐待兩子的過失,竟將後妻殺害,如此雖然前妻之子處境稍好,但後妻所生之子盡皆對代善仇視有加。

同時,殺妻固寵,也大大惡化了代善的名聲。

不久,代善又出了新的問題,由於努爾哈赤逐漸年老,大妃阿巴泰爲了在將來繼續獲寵保持榮華富貴,便向正當壯年的代善和皇太極分別拋出橄欖枝,意圖拉攏和依附二人,爲此,她向代善和皇太極分別送去飯菜。

對於後母的好意,代善心存仁慈,欣然接受;而皇太極則明哲保身地將飯菜送回,以示與後母保持距離。

然而,紙包不住火,一位后妃將此事告發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大怒,將阿巴泰趕走,同時對代善更加厭惡。代善的處境更加堪憂。

以上劣跡,雖然看起來,不太像代善一貫的行爲,似乎可能是皇太極施展的計謀和陰招,但這些荒唐事,一沒證據、二沒證人,不論是代善修身治家無方、咎由自取也好,還是被皇太極施展陰謀、設計陷害也罷,代善均不能妥善協調好自家兒子的利益、持續贏得老爹的信任重用,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之子,他曾參與薩爾滸之戰,擊敗杜鬆軍和馬林軍,又參與攻滅葉赫部落之戰和攻破遼陽、瀋陽的戰爭,戰功卓著資歷深厚,所以被努爾哈赤任命爲鑲藍旗旗主貝勒。不過,由於他不是努爾哈赤之子,勢力相對弱小,所以阿敏繼承汗位的希望極爲渺茫。

有勇無謀、有殺母惡名的莽古爾泰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第五子,曾隨努爾哈赤一起率軍擊敗杜鬆軍和劉鋌軍,立下赫赫戰功,被任命爲正藍旗旗主貝勒。不過,由於莽古爾泰性情暴虐、有勇無謀,只會死打硬拼地行軍打仗,對治國理政,沒有什麼長策偉略和可貴建樹,此外,莽古爾泰曾殺害自己母親,遂導致其名聲惡劣,不得人心。

四貝勒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母親葉赫那拉氏,是努爾哈赤從女真葉赫部巧取豪奪來的妾,鑑於如此出身,皇太極從小並不十分受父親重視。

不過,皇太極自幼喜歡讀書習學,漢人的書籍開拓了皇太極的視野,豐富了皇太極的見識,令溫文爾雅的他對漢人頗爲重視,而其他兄弟們則效法汗父,將漢人視爲奴僕,這些迥異於兄弟們的行事風格,使皇太極從衆多五大三粗、只知帶兵打仗的兄弟中脫穎而出。

四貝勒、能管好小家、能管好國家的皇太極

七歲時,見兒子聰明伶俐才智非凡,努爾哈赤就嘗試着將家裏的事務交給皇太極管理,皇太極根據書中的管理經驗,靈活運用到了家庭管理中,果然將家庭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到了少年時期,努爾哈赤見皇太極只喜歡讀書,很容易柔弱不堪,便經常刻意地帶着皇太極出外遊獵,希望能通過不斷的狩獵運動,強健皇太極的體魄,培養其精於騎射、能征善戰的軍事素質和尚武精神。

皇太極不負父親期望,到青年時期,已成長爲能挽強弓、射猛獸、騎駿馬、從父征戰的得力助手。

效法漢人讀書習學,令皇太極富於心計,善於出謀劃策,對漢民漢官頗爲重視,對和諧滿漢關係促進國家長治久安這點深有感觸;而帶兵遊獵、從軍作戰的經歷,又培養出皇太極吃苦耐勞、不怕流血、敢於拼命爭勝的強悍軍人風格。

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將國家軍隊分爲八旗,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而皇太極憑藉出謀劃策和隨父征戰四方的功勞,被父親任命爲掌管正白旗的貝勒。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登基成爲大汗,正式建立後金汗國,同時,皇太極也水漲船高地成爲和碩貝勒。

此後十年,皇太極繼續幫助兄長、父親征戰四方:公元1618年,在他的建議下,父汗出奇制勝、輕而易舉地攻下了撫順;次年,薩爾滸之戰中,皇太極先隨父擊敗明朝杜鬆軍和馬林軍,又隨兄弟們一起率軍擊敗劉鋌軍,立下顯赫軍功;1625年,皇太極與兄長精誠合作,率軍救援蒙古科爾沁部落,欺負科爾沁部落的察哈爾林丹汗不戰而逃。

憑藉累累的戰功、迥異於兄弟們的軍略智謀和滿漢一家的遠見卓識,皇太極在努爾哈赤諸子中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總之,擁有汗位繼承權的四大貝勒中,阿敏是政治犯舒爾哈齊之子,明顯沒有汗位繼承權,要強行稱汗,只會被努爾哈赤諸子圍殺;五哥莽古爾泰脾氣暴躁、有勇無謀,曾殺死自己母親,名聲太糟糕,難以服衆。

至於代善,雖性格較褚英和善、實力也最強,但他與前後妻之子關係惡劣,又與父汗妃子有不良前科,被父汗剝奪繼承權、頗受冷遇,可以說,代善連小家都管理不好,又如何管理好國家?

正所謂家都治不齊,又何以富國強兵地治國平天下?

所以自家難治的代善,對處理好偌大後金國面臨的衆多內憂外患,深感力不能及,當然,他的兒子們也深知老爹治家治國的能力,遂將目光投向了能把家庭打理好的政治明星皇太極。

公元1626年,在顧全大局的嶽託、薩哈廉勸說下,頗有自知之明的代善,攜兩子在衆多王公大臣面前,擁立皇太極繼承大汗之位。

於是,在資歷最深厚卻晚節不保、勢力最強盛卻父子離心(小家都管不好,又如何管國家)、最有可能繼位卻被父汗剝奪資格的代善支持下,皇太極一下子得到三旗(代善兩旗、皇太極一旗)軍力的擁戴,就這樣,勢單力孤的阿敏和莽古爾泰,只好識時務地承認這位與自己資歷不遑多讓的弟弟爲新任大汗。

公元1626年九月一日,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的大政殿焚香告天,正式繼承後金大汗之位。

不過,爲了拉攏支持自己的代善,安撫勉強服從自己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主動與這三位哥哥同臺而坐,共同商議着治國理政,這對於皇太極和三位哥哥而言,究竟是福還是禍呢?

綜上所述,皇太極能夠在努爾哈赤死後,當上新的後金大汗。原因如下:

其一,當時後金既有長君長期執政的歷史慣性,又處在衆多內憂外患的危機時刻,國賴長君,這種情勢爲四大貝勒謀得汗位繼承權,提供了廣泛的人心基礎和深刻的歷史性便利。

其二,努爾哈赤死時,四大貝勒實力強大,阿巴亥及其三子實力相對較弱,所以在弱肉強食的後金內部,四大貝勒威臨四方穩操勝券,他們團結起來,以保全其三個兒子爲代價,逼令阿巴亥爲努爾哈赤殉葬,阿巴亥勢單力孤,只能無奈自殺以保全兒子們,如此,四大貝勒取得汗位繼承權。

其三,四大貝勒擊敗阿巴亥及其諸子,獲得汗位繼承權後,對於誰繼承大汗之位,進行了一番內部較量與博弈,最終,皇太極因各方面素質都很優秀(能文能武),能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重視滿漢關係和諧),能管好小家,也有處理好國家內憂外患的治國謀略,遂從衆多良莠不齊的兄弟中脫穎而出,他先得到代善的支持,後逼令阿敏、莽古爾泰屈服,再聯合哥哥們共同理政來廣攬人心,終於順利繼承後金國大汗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