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上位不正能稱爲“千古一帝”嗎?歷代名人如何評價他?

朱棣上位不正能稱爲“千古一帝”嗎?歷代名人如何評價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朱棣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當帝王雖不在於門戶的高低,卻需要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明成祖朱棣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他能不能被稱爲千古一帝,咱們先看看歷代名人對他的評價。

中國近代清史學家孟森先生對朱棣有這樣的評價:明成祖以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對外,凡五徵漠北,皆親歷行陣,假使建文承襲祖業,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國威者無不歸功於永樂之世也。這是對明成祖讚揚的一方面,對於明成祖的問題他也可以客觀的評價: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朱棣上位不正能稱爲“千古一帝”嗎?歷代名人如何評價他?

近代教育家、國學大師梁啓超對朱棣也有着相當高的評價: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闢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爲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於新國。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劍橋中國史明代卷》對朱棣有的評價是:明成祖被公認爲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通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峯。他被譽爲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爲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爲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

我們再來看一看《明史稿》中對朱棣的評價:帝剛果善斷,能決大謀。用兵常以少擊衆,開闔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藝輒錄用,弗遺與臣下語。表裏洞達,無識芥之嫌,不侈禎祥。每謹災變水旱饑饉賑恤如弗及以故六軍數出,工役繁興與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勵精勤政,威德遠被。窮荒絕域,受朝命修職數十國,其建司置衛,設官世守者以千百計,有明功烈於斯爲盛矣。

從上面幾家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成祖無論是在史料中的記載,還是在史學家的研究中都有着相當之高的評價。而從他們這些評價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明成祖可以稱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

明成祖朱棣生活在1360年至1424年之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所以後人又稱其爲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寬嚴並濟、機智神勇、足智多謀。無論是在對內或者對外的戰爭中都能做到無往不勝。在治理國家方面也能夠做到知人善任,勤勉於政,這些都無一不體現着他是一個明君。在朱棣身上似乎有成爲帝王的天賦。他組織編纂《永樂大典》,組織推動鄭和下西洋,無一不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當然在朱棣的身上確實存在着殘暴的行爲,尤其是對建文帝舊臣的殘殺,讓人思之都有些毛骨悚然。其實這也由權力之爭而帶來的惡果,體現了他寬嚴並濟的執政理念。印證了政治鬥爭是殘酷的一說。

評價一位帝王對社會的貢獻應從多方面考慮,應該從他對社會的貢獻。明成祖的一生不僅做到了強國,也做到了安民。《永樂大典》是他中國文化的貢獻。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爲中國走向世界,擴大在世界的影響力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也爲世界瞭解中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朱棣上位不正能稱爲“千古一帝”嗎?歷代名人如何評價他? 第2張

那麼,爲什麼可以說朱棣是千古一帝呢?

如果提及朱棣對我國文化的貢獻,那我們不可忽略的就是《永樂大典》。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朱棣本人對編纂《永樂大典》的要求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爲一書,毋厭浩繁。可以說朱棣是要組織編纂一部截止他爲止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可以說他成功了。《永樂大典》雖然說到如今有很多已經遺失了,但它確實是一筆寶貴的科學文化財富。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雖然被人詬病,但爲明朝276年的歷史打下了基礎,使明朝成爲那個時代的世界強國,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朱棣討蒙古、徵漠北、定安南、戰倭寇,幾乎可以說是攻必克,戰必勝。朱棣的一生,沒有防守,只有進攻,而最終他也算是死於馬上的。對於朱棣征戰的一生,明史上有這樣一段評價“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裏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明成祖時期的疆域對中國版圖的奠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假使建文承襲祖業,必不能有此”。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遣鄭和爲正使,王景弘爲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六十多艘大船,遠航西洋。在這後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這就是偉大的鄭和下西洋。若說起爲後世帶來影響,鄭和下西洋就可以稱之爲千古之功。孫中山先生對鄭和下西洋是這樣評價的: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爲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可以看得出來,鄭和下西洋不僅在當時,即便是後世還是被人稱歎的。這時的明朝可謂是“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無論是從歷史名人對朱棣的評價,還是朱棣對明朝所做的貢獻,我們都能看出來,朱棣是有資格被稱爲千古一帝的。明朝思想家李贄對朱棣的評價是: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明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從這句話裏我們或許可以看出,明朝後世的穩定生活,明成祖是功不可沒的。而“士安於保暖,人忘其戰爭”這句話,進一步說明了明成祖朱棣不愧爲是千古一帝。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