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爲何不造反?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反了大清?

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爲何不造反?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反了大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爲何不造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晚清風雲際會,人才輩出,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彭玉麟、馮子材、劉永福、袁世凱等,無不是當世之豪傑。其中,曾國藩、袁世凱在政治領域之影響力最大,曾國藩搞定太平天國,爲大清續命50年;袁世凱則逼迫清朝皇帝遜位,取而代之,成爲華夏新主人。有意思的是,曾國藩在手握50萬兵馬之情況下,依然對大清忠心耿耿,甘願做一枚臣子;袁世凱手中只有北洋六鎮兵馬(一鎮12000人),就是這7萬餘兵力,他卻敢取代大清,乖乖讓隆裕太后宣佈結束清朝,接受南北議和。其中之原因何在?

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爲何不造反?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反了大清?

曾國藩50萬雄兵,自己能直接控制的不多,估計只有10萬;而北洋六鎮兵馬,基本都聽袁世凱指揮,將兵隸屬關係更強。太平天國滅亡後,理論上講,曾國藩確實擁有50萬大軍,如果將李鴻章、左宗棠、劉長佑、席保田等非嫡系兵馬也算進去的話。當然,這只是理論上而已,曾國藩實際控制兵馬不多,估計10萬,也就是曾國荃“吉字營”、鮑超“霆軍”、彭玉麟的長江水師這三支武裝,其餘不一定願意聽從調遣參與反清活動,很可能還成爲“平叛之師”,幫助大清討伐曾國藩呢。袁世凱則不一樣,北洋六鎮精兵,基本都是袁世凱嫡系,朝廷無法指揮得動,這在武昌起義爆發後,從士兵不聽陸軍大臣蔭桓調遣一事可看出。就此而言,袁世凱底氣比曾國藩強。

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爲何不造反?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反了大清? 第2張

曾國藩是儒學信徒,思想過於保守,沒有魄力;袁世凱則具有一定的“賭徒”心理,敢於放手一搏,不怕輿論攻擊。曾國藩不敢造大清的反,與其信奉儒家思想不無關係,當然這不是絕對因素,可的確是絆腳石,他無法繞得開,尤其是在自身實力不是超強之時更是如此。剿滅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打着“捍衛傳統文化與綱常倫理”之旗號,此時若是造反,豈不是自己打臉了嗎?一造反,曾國藩就是典型的亂臣賊子,與吳三桂有得一拼。袁世凱則不一樣,從來就不是一個儒學信徒,他非常看重利益,而且帶有某種“賭徒”心理,敢於放手一搏,以獲取更多權力。“甲申事變”時,爲提高政治影響力,在朝廷畏手畏腳之際,袁世凱親率1000餘人殺進朝鮮王宮,直接暴打日軍,擒拿人質,由此一舉成名。戊戌變法期間,出賣光緒皇帝,倒向慈禧一邊,深受賞識。

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爲何不造反?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反了大清? 第3張

曾國藩是個“孤獨守望者”,起兵造反時,沒啥支持力量;袁世凱則基本得到漢族地主勢力擁戴,實力派鐵定支持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所殺之人可不少,因此有了“曾剃頭”的稱號。如此,曾國藩造反,捻軍、太平軍餘部肯定不會支持,羣衆估計也不願意參軍,爲曾氏效力。再則,地方實力派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強勢崛起,他們不願意聽從曾國藩調遣,況且還有政治經濟利益之衝突,李鴻章、左宗棠肯定不會當“馬前卒”,不會支持曾氏造反。袁世凱則不一樣,地方實力派基本都是擁戴他,支持他取代大清,成爲華夏大地新一代主人。道理很簡單,清朝在“新政”期間想剝奪地方實力派,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所有,強化中央集權。如此,地方實力派對大清失去了信心,彼此之間矛盾日益尖銳化;袁世凱成爲他們物色之新人選,並將其推向前臺,從而維護自己手中權力。

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爲何不造反?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反了大清? 第4張

曾國藩相對比較排外,列強不會支持他造反;袁世凱不一樣,列強是鐵定支持他奪取,成爲新的代理人。中興名臣裏,曾國藩相對比較保守,甚至還帶有某種排外之情緒,這是他不如李鴻章之處。鎮壓太平天國期間,曾國藩強調湘軍取勝之本是“儒家思想”,是“忠君愛國”之心,因此湘軍武器大多是冷兵器,後期纔有所改進。此外,曾國藩想在長江流域建立“湘系王國”,屢屢阻撓列強在此拓展勢力範圍,彼此之間衝突可不少。清朝呢?《北京條約》簽訂後,就基本聽從列強安排,甘願充當代理人。如此,曾國藩若是造反,列強肯定會支持大清王朝,與湘軍戰鬥;沒列強支持,曾國藩怎麼玩得轉。袁世凱則不一樣,他很聽列強的話,歐美各國對其多有好感。再則,此時大清已經分崩離析,難以繼續充當工具和代理人。爲了維護在華利益,列強紛紛支持袁世凱,支持他對抗革命黨之同時,也希望他能取代大清,做新代理人,以維護自身利益。

曾國藩手握50萬大軍爲何不造反?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反了大清? 第5張

綜上所述,相對於曾國藩50萬雄兵,袁世凱手中7萬兵馬確實不多,但是所處之環境之比較好。袁世凱具有某種“賭徒”心理,敢於放手一搏,不害怕輿論壓力,可以爲利益豁出去。如此,袁世凱憑藉7萬北洋軍以及地方勢力派、列強之支持,迫使革命黨讓步,逼迫大清皇帝遜位;曾國藩只能是裁撤軍隊,繼續充當大清臣子,留下一個“忠臣”之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