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十六國丞相王猛,能力比肩諸葛亮卻英年早逝

十六國丞相王猛,能力比肩諸葛亮卻英年早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王猛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354年,東晉徵西將軍桓溫第一次北伐,一路上勢如破竹,在藍田擊破前秦苻健數萬大軍之後,迫使苻健退守長安城內。然而,取得重大的勝利之後,桓溫停駐在長安稱東南方向的灞上,不再向前。

某天,一位書生前來拜訪桓溫,書生雖然年輕,但舉手投足之間顯得氣度不凡,面對着東晉數一數二的人物,依然不卑不亢,甚至在談論當世大事的時候,旁若無人的抓起了蝨子。

起初,桓溫認爲書生不過是狷狂之士,可經過幾番交流之後,桓溫立馬對書生刮目相看,於是頗有挑釁意味地問書生:

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討逆,爲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

書生回答說:

公不遠數千裏,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

書生的話正好猜中了桓溫的心思:桓溫此行並非真的要攻克長安,而是通過北伐在東晉朝廷裏面樹立起自己的威信,以便控制江南地區。

桓溫聽了書生的回答之後默然良久,感慨說:“江東無卿比也。”後來桓溫因糧食補給問題而撤兵,臨行前希望書生與他一同返回江南,爲東晉效力。書生拒絕了。

可能有人說,錯過這麼好機會太可惜了。歷史不會重演,但是可以推測,如果書生和桓溫一起南返,那麼江東多了一位人才,而中國的歷史上可能就少了一位名相。

十六國丞相王猛,能力比肩諸葛亮卻英年早逝

這位書生就是被北方人譽爲“前秦諸葛亮”的王猛。

漢帝國瓦解之後,中國進入到了漫長的貴族制社會。在等級森嚴的貴族制社會之中,貴族掌握了龐大的社會資源,擁有絕對的領導地位,出生於社會底層的人想要出人頭地,機會非常渺茫。王猛是貴族社會中爲數不多的布衣卿相。

王猛,字景略,相傳爲齊國田氏之後,秦統一天下,田氏被稱爲王家子孫,因此改姓王氏。

王猛早年的成長經歷彷彿是韓信與張良的結合體。王猛年少的時候雖然貧賤,但博學而好兵書,“懷佐世之志,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這和韓信早年非常契合,“韓信雖爲布衣時,其志與衆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爲了謀生,王猛以販賣畚箕爲業,他在洛陽碰到一個高價買他畚箕的老翁,傳說這個老翁是中嶽嵩山,這段荒誕不羈的經歷彷彿是汜水橋上張良遇到黃石公故事的重現。

史書中關於王猛早年的記載,以我個人來看,文學性質遠大於史學性質。王猛後來能夠成爲東晉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軍事家,並能官拜宰相,在這裏已經埋下了伏筆。

桓溫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前秦雖然保住了基業,暫時免去了外部的憂患,但是朝廷內部依舊不夠安定。接任苻健成爲君主的苻生生性殘暴,史書上說“荒耽淫虐,殺戮無道,常彎弓露刃以見朝臣,錘鉗鋸鑿備置左右”,朝中人人自危。苻堅有意取苻生而代之,但是需要人才輔佐自己,這時候有人向苻堅引薦了王猛。

王猛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對於選擇效力的對象極爲謹慎,甚至遁入山中隱居,等待明主的出現。在拒絕桓溫之後,王猛的名聲不脛而走,否則不可能會傳到苻堅幕僚的耳朵裏。

苻堅與王猛一見如故,相談甚歡,“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堅繼位之後,王猛立刻受到重用。王猛知道,實現自己抱負的時候到了。

王猛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打擊豪強。這些豪強平日裏魚肉百姓,和強盜別無二致。王猛在申明法令之後,立刻執行起來,不管是誰,只要觸犯律法,就會馬上處以極刑。這些豪強已經習慣了無法無天的日子,根本沒有將王猛和他的法令放在眼中。王猛一怒之下當着所有百姓的面鞭殺了一名不守法度的官吏。

王猛站在了豪強的對立面,自然也不會有好果子吃。所有豪強聯名上書說王猛當街殺人,王猛被下廷尉治罪。

苻堅聽到王猛被關進監獄,來到王猛面前責備他:

爲政之體,德化爲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

王猛回答說:

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爲明君翦除兇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

王猛剛毅正直的性格,在對話之中充分體現出來。苻堅一聽也就免了王猛的死罪。

王猛並沒有因爲這次事件而放棄推行法令,而是將矛頭指向了皇親國戚。太后的弟弟酗酒橫行,王猛依照法律直接處死,而且這僅僅是開了一個頭。在數十日內處死、判刑和罷免的權貴豪強、皇親國戚就達二十多人。此舉震動朝廷,遏抑了朝內奸狡之徒,人人路不拾遺。

苻堅對王猛更加器重,一年之內給王猛升了五次官,以王猛爲爲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居中宿衛、尚書左僕射、太子詹事、侍中、中書令。這一年,王猛才三十六歲。

前秦在王猛的治理之下,氣象煥然一新,國力日趨增強,王猛的計劃先統一北方,將來統一全國。國力的昌盛也讓苻堅雄心勃勃,決定“混一六合,以濟蒼生”。

統一北方的事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這個東風誰都不能想到是王猛的老朋友桓溫送的。

公元369年,已經進位東晉大司馬的桓溫第三次北伐,並且屢挫前燕軍隊。前燕皇帝慕容無奈之下,想要以割地爲條件換取前秦出兵。

對於前秦而言,出兵與否也在兩難之間。許多大臣對當年桓溫差點攻克長安也心有餘悸,而那時前燕的袖手旁觀讓許多人建議坐視不理。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像出兵這種大事怎麼可能感情用事,等閒視之呢?仔細平衡利弊之後,王猛認爲應該出兵,當然他的理由相當充分。

前燕西面接壤前秦,南面與東晉以淮水爲界,統治冀州、兗州、青州、幷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鹽鐵資源豐富。一旦東晉滅亡前燕,不僅資源盡得,而且憑藉有利地形對前秦形成包圍之勢,危機關中地區。

此時前燕已經元氣大傷,東晉軍隊雖然取得勝利,也已經顯出疲態,前秦以逸待勞,不僅可以逼退東晉,而且趁機將前燕吞併,進而爲以後的統一全國打下基礎。

王猛的建議得到苻堅認同,王猛以尚書令、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的身份出兵前燕,與前燕一起擊敗桓溫。前燕保住了疆土之後,反悔不肯割地,給了前秦出兵攻打前燕的理由。而前燕的股肱之臣慕容垂在宮廷鬥爭之中失敗投靠前秦,讓前秦在吞併前燕的計劃上又加上了一層信心。

王猛再次率軍趕赴前燕,與上次救援不同,這次是吞併。公元370年年初,王猛攻陷洛陽,同年六月,王猛在潞川與前燕太傅慕容評對壘,一場決定前秦和前燕國家命運的大戰打響了。

雖然當時前秦已經崛起,但前燕朝廷上下不論是對苻堅還是王猛都心存鄙夷,但太傅慕容評自知並非王猛對手,心中甚是恐懼。等到王猛大軍來到潞川,慕容評準備固守,堅守不戰。

於是王猛遣將領率精銳騎兵五千,奇襲慕容評大營後,放火燒燬了慕容評糧草輜重。據說在前燕都城鄴城都能看到火光沖天,前燕皇帝嚇得心驚膽裂。

慕容評本身雖有軍事才能,但是政治上貪腐無能,即便是與王猛對峙期間,也沒有放棄斂財。他聚攬了大量的財富,百姓怨聲載道,軍心早已動搖。前燕皇帝慕容知道慕容評斂財之後,非常生氣,派人痛斥慕容評,並且將慕容評的財富都分配給士兵,還給百姓,命令慕容評迅速擊潰王猛的軍隊,但慕容評此刻大錯已經鑄成,前燕的軍好像一座搖搖欲墜的大樓,只需一點外力就轟然倒塌。

與慕容評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王猛。王猛雖然行事果斷,作風雷厲風行,但是面對不同的境遇也懂得變通。與慕容評所率的前燕軍決戰時,大將鄧羌向王猛要求戰後獲司隸校尉一職。王猛當時沒有答應,鄧羌不僅拂袖而出,甚至在戰場上不聽王猛指揮。王猛爲求擊潰慕容評軍隊,最終答應鄧羌要求,保證了戰爭的勝利。

遙想當年劉邦爲了擊敗項羽,答應了韓信爲“假齊王”的請求,纔有了後來項羽兵敗烏江。王猛熟讀史書,這個典故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這一招,也算是活學活用了。

擊潰前燕太傅慕容評領導的前燕主力軍隊後,一舉拿下前燕首都鄴城。前燕皇帝慕容棄城逃亡龍城,後被前秦軍隊俘虜,在消滅遼東地區的殘餘反抗力量之後,前秦正式將前燕納入了版圖。

而兵敗的慕容評逃回鄴城,鄴城守不住接着逃到和龍,又逃到高句麗,被高句麗縛送於秦。雖然慕容評沒有被殺,但是家產全部沒收,被苻堅賞賜給了王猛。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裏面評價慕容評可謂一針見血:

彼慕容評者,蔽君專政,忌賢疾功,愚闇貪虐,以喪其國,國亡不死,逃遁見擒。

十六國丞相王猛,能力比肩諸葛亮卻英年早逝 第2張

吞併前燕之後,前秦掃除了統一北方最大的障礙。苻堅以王猛爲使持節、都督關東六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冀州牧,鎮守鄴城,進封清河郡侯。前燕舊地在王猛的治理之下,一改之前的腐敗,政治清明,人心安定。

公元372年,王猛回京拜相,並同時授予中書監、尚書令、太子太傅、司隸校尉等職務,對軍國大事有裁奪之權。前秦呈現了國富兵強的新局面,史書中描寫道:

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綜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鹹熙,百揆時敘。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猛之力也。

國家的強盛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教育。在王猛的主導下,前秦廣開學校,招攬人才進行講學,並且要求所有的貴族子弟接受義務教育,官僚系統的素質上升了一個臺階。

傳統社會以農業立國,王猛自然不會不注重發展農業。關中地區由於受到地形的限制,乾旱少雨。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前秦政府引水到關中灌溉農田,讓百姓受惠。同時還對農民減免租稅,激發大家種田的積極性。

長期和平穩定的發展,前秦的國庫極度豐盈,史書中寫道:

自長安至於諸州,夾樹楊槐,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賈販於道。

苻堅幾乎將整個國家都交給了王猛,自己基本上過上了半退休的生活。苻堅非常開心的對王猛說:

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

苻堅這個時候不到三十歲,從他繼位到現在,基本上沒有治理過國家,或許在他的心中“治大國如烹小鮮”,而人生太順利也導致他盲目自信,認爲世上無難事,爲後來兵敗埋下了禍根。這個時候的苻堅與王猛,倒是有點像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了。

此時的北方只有殘存於西北等地的一些勢力,王猛先滅仇池,又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姿態令涼國、吐谷渾等臣服。王猛窮盡了一生的精力,大致統一北方,完成了早年定下的部分宏願。

王猛事必親躬,終於積勞成疾,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給苻堅禁言,他上疏說:

陛下威烈震懾八方荒遠之地,聲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內;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所以,古來明君聖王深知創業守成之不易,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懇望陛下以他們爲榜樣,則天下幸甚!

王猛在病危彌留之際,再三叮囑苻堅:

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爲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親近仁人,善結鄰邦。臣死之後,希望陛下不可圖謀晉朝。

王猛死後八年,苻堅統帥雄兵百萬親征東晉,意圖統一全國,終在淝水之戰中潰敗,而苻堅亦被叛變的將領縊死。這個時候,苻堅早已經將王猛的臨終囑託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王猛權傾朝野,如果他願意,他可以家財萬貫,可是每當有賞賜,他都會分給屬下,自己分文不取,等到王猛死後,囑咐其子耕田務農,其餘一無所求。

王猛一共活了五十歲,而活躍的時間僅僅十八年,他將前秦從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國建設成爲統一北方的強國,可以說是不世出的天才,當時將他與東晉的謝安並稱:

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

有人甚至認爲,如果上天多給王猛一些時間,那麼南北朝混亂的局面將不會出現,而隋唐纔有的大一統將提前到來。

歷史自然不容假設,將國家的興衰繫於一人也太過牽強,而天才們如煙花一樣在歷史長河中絢爛的綻放,足以撫慰了這個原本孤寂的社會的蒼涼。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