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慈禧爲什麼要重用曾國藩等漢臣? 慈禧如何執政

慈禧爲什麼要重用曾國藩等漢臣? 慈禧如何執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慈禧重用曾國藩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滿人入關的時候,清朝是個異族政權,由此在清朝的政治體制中,“重滿抑漢”一直是清朝皇帝堅持的原則。清朝的“重滿抑漢”主要體現在官員的任用上,比如朝廷的中央六部便設立雙尚書侍郎,滿漢各一,以滿爲主(如之前的戶部,滿尚書爲肅順,漢尚書爲周祖培,實權掌握在肅順手中)。這種制度,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

爲了鞏固政權,清廷也儘可能地吸納漢族士人蔘政,但一些重要的職位如軍機大臣,特別是首席軍機大臣,一般只能由滿人擔任;而各地的總督、巡撫也大多爲滿人。由此,滿人往往在朝廷和地方上佔據重要職位,地位遠較漢人要顯赫。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曾經精明強幹、建功立業的滿人貴族相繼去世,他們的子孫往往不學無術,淪爲紈絝子弟,滿人的整體素質也大爲下降,大多數的政務和軍事活動最後還是要依賴漢人,譬如康熙平三藩、雍正徵噶爾丹策零,最後都是依靠漢人才得以成功;而那些滿族子弟早已淪爲老爺兵,靠邊站了。更要命的是,這種趨勢到晚清更是愈演愈烈,八旗子弟往往成天遛狗鬥雞,出入戲院茶樓,肅順曾說,“滿人大多是渾蛋多”,大概就是這麼回事。

慈禧爲什麼要重用曾國藩等漢臣? 慈禧如何執政

對於本朝“重滿抑漢”的祖制,慈禧不可能不知道,但她垂簾聽政後各地軍情急如星火,太平軍仍舊盤踞江東,捻軍和回亂也時時威脅着清廷的心臟地區,這些心腹大患,無一天不讓她悚然心驚,坐臥不安。可是,再看看身邊的那些滿族親貴,除了妄自尊大便是顢頇無能,真正有才華、能夠治國安邦、統兵作戰的滿人官員幾乎是鳳毛麟角。

慈禧想到這裏,不免嘆了口氣,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自己的丈夫咸豐在的時候,這天下都治不好,何況自己一個女人呢?但嘆氣歸嘆氣,該承擔的責任還得去承擔,慈禧仔細一想,自從太平軍起後,國內戰禍綿延達10年之久,而清廷還沒有垮臺,這又是爲什麼呢?

從各項奏報來看,不是八旗,也不是綠營,而是漢人的團練武裝抵擋住了太平軍的進攻,而這些漢人將領,如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等,他們原本都是讀書人,但戰亂的年代,卻將他們鍛鍊成了軍中領袖。這些人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應該是值得信任的。

該到了重用他們的時候了。早在咸豐的時候,像曾國藩這樣的優秀人物就該被提拔,可因爲種種原因,卻讓這位“湘軍”的創始人一直鬱郁不得志。據說,民間常有曾國藩是“癩龍轉世”的說法,讓曾國藩屢屢被猜忌。比如1854年湘軍攻佔武漢後,咸豐帝大喜,說:“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他一時興奮,要任命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結果旁邊有個人插了一句:“曾國藩以侍郎銜在籍丁憂,現在還是個平頭百姓。一個平頭百姓能夠一呼蹶起,這恐怕不是國家之福啊”。咸豐聽後一個激靈,讓曾國藩做巡撫的事就不再提起。

咸豐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萬一曾國藩這些漢人官僚勢力坐大,擁兵自重,那清廷豈不是同樣危在旦夕?不到萬不得已,怕是不能授予漢人過大權力的。對此,慈禧不是不知道,但中國士大夫最忌諱的是有功不賞、有禁不罰,曾國藩心裏當然憋屈,他的門生弟子、親朋好友也一個個爲他喊冤抱屈:在鎮壓太平軍中,曾國藩作爲湘軍的首創者和領袖,他的一些朋友和將領如胡林翼、劉長佑等一個個都封了總督巡撫,而曾國藩東奔西跑,卻只得些欽差大臣之類的虛銜。

慈禧心裏清楚,要想樹立自己乃至清廷的威信,就必須先平定太平軍等各地起義,而要平定這些農民起義,就必須要重用以曾國藩爲首的那些漢人。既然“八大臣”都扳倒了,難道還怕用漢人嗎?

沒有多久,曾國藩便被受命統領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軍務,四省的巡撫、提鎮以下官員全部歸他節制。隨後,依照曾國藩等人的建議,一大批漢人官員被任命爲封疆大吏和地方大員,如左宗棠爲浙江巡撫、沈葆楨爲江西巡撫、李鴻章爲江蘇巡撫、劉長佑爲廣西巡撫、鄭元善爲河南巡撫、李續宜爲安徽巡撫、嚴樹森爲湖北巡撫、毛鴻賓爲湖南巡撫、江忠義爲貴州巡撫,另有一大批漢人成爲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等。

這些任命發出後,朝野一片譁然:這是自清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人事變動,用“大換血”來形容毫不爲過!更重要的是,這次受到重用的,無一例外都是些漢人,有的甚至連高等功名都不具備(如左宗棠只是個舉人,完全是憑軍功出身),同時將這麼多省區的軍政大權交給漢人,這個手筆也太厲害了!

滿人親貴們立刻跳起來了,這還了得!這不是要斷送祖宗200多年的江山嗎!?這也忒冒險了!但是,這些埋怨和抗議都被慈禧一句話給擋回來了:“不用他們,可以啊,那就請你們上前線收拾爛攤子吧!”

慈禧爲什麼要重用曾國藩等漢臣? 慈禧如何執政 第2張

這下,那些親貴們就沒有聲音了。最後的事實證明,慈禧重用以曾國藩爲首的那些漢人官員,這是她的無奈之舉、冒險之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慈禧的神來之筆。這一重大舉措,不僅讓以曾國藩爲首的漢人武裝集團最終剿滅了太平軍和捻軍等反叛力量,而且將岌岌可危的大清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到同治四年(1865年),當時全國10名總督中除湖廣總督官文一人之外,其餘9人全是漢人,而15省的巡撫則是清一色的漢人,對漢人的重用程度可謂前所未有。

不僅如此,慈禧還利用各種機會學習漢文化。在政變成功後,給事中孫楫向兩宮太后奉上《帝鑑圖說》一書,想以此書作爲小皇帝載淳的啓蒙教材。《帝鑑圖說》是明朝內閣大學士、萬曆朝首輔張居正爲10歲的小皇帝朱翊鈞編的特殊教材,這個教材很有特點,它根據小皇帝的年齡段,將歷代帝王勵精圖治或者胡作非爲的案例用一個個小故事並輔以插圖的形式編成,十分生動有趣。慈禧拿到這本圖文並茂的兒童讀本後,還沒來得及給兒子看,自己倒先被裏面的故事迷住了,於是她將圖書留下,每天都要仔細研讀——對於慈禧當時的文化水平而言,這樣的書是最合適不過了。

後來,江南道監察御史徐啓文又給慈禧上了一道摺子,建議將“列聖實錄寶訓”和漢唐以來母后臨朝的事實經驗彙編爲一冊,以供兩宮太后參考。慈禧非常欣賞這個建議,於是便讓南書房、上書房、翰林院馬上進行編寫,以備她學習參考。這本書編寫好後,慈禧特賜名爲《治平寶鑑》,並不時地安排學識出衆的大臣進行講解,譬如翁同龢就先後爲兩宮太后講解了宋、金、元、明四朝的帝王政治事蹟,共15個專題。

在大臣的講解過程中,恭親王、醇親王,還有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等也隨同聽講,慈安和慈禧則坐在黃色帷幔內的御座上聽課學習,有時候慈禧還會就一些問題提問,學習態度十分認真。

應該說,年輕時的慈禧還是很熱愛學習的,她並不是將書籍作爲擺設來附庸風雅,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從書本中學習到治國的經驗教訓。在平日的閒暇時光,慈禧也會寫寫大字或者描幾筆畫,也從中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也許慈禧並不知道“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但她一定知道汲取各種知識對她提高政治操控和駕馭羣臣的能力有幫助作用,這於國於民於己,倒也不算太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