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真實的李贄是什麼樣的?他的評價怎麼樣?

真實的李贄是什麼樣的?他的評價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贄是怎樣一個人,對他的評價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分歧?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生活在明朝萬曆年間的李贄,既沒有在政治上建立豐功偉績,又不能算是德行卓著的賢哲,也沒有寫出傳世不朽的鉅著,卻聲名遠播,從當時到後世一直是個名人。他在世時就是一位爭議人物,批判他的人把他看作洪水猛獸,贊同他的人則說他是當世豪傑。到了清代,雖然也有少數人欣賞、同情他,但主流輿論基本上把他作爲反面的典型來看待。五四運動以後,李贄又一躍成爲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英雄,備受推崇。那麼,李贄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真實的李贄是什麼樣的?他的評價怎麼樣?

李贄(1527—1602)出生於福建泉州一個世代信仰回教的家庭。大概是因爲家中宗教氣氛的影響,李贄從年輕時候起,對於生死問題就有很深的關切,後來他廣泛接觸儒、佛、道三教人物,尋求解決人生和生死問題的方法。作爲中國文化根基的三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彼此參照、滲透、融合,到了明代晚期,三教會通的趨勢發展到了一個高峯,而李贄正是當時這種風氣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李贄看來,只要是有助於解決人生和生死問題的,不必管是來自哪一教,都不妨拿來用。這種想法代表了當時一部分人的觀點。但另一部分人對此極力反對,他們認爲儒、佛、道三教的宗旨有別,義理有界,不能混淆。後一部分人中有一代表人物叫耿定向,當時官位很高,勢力也很大,他站在儒教本位的立場上批評李贄,認爲他混淆儒佛之間的界限,作了不好的榜樣,將導致人們蔑視禮法,敗壞社會風俗。李贄和耿定向都堅持己見,毫不妥協,爲此引發了一場論爭;他們周圍的人也加入進來,形成兩個陣營,爭論不休。爭論的結果呢?李贄一方在人數和氣勢方面佔了上風,耿定向一方暫時沒了聲音。但十多年後,反對李贄的勢力又高漲起來,一個官員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把李贄投入大牢。萬曆三十年(1602),76歲的李贄在獄中割喉自殺。

當時對立一方給李贄安加的罪名是離經叛道、道德敗壞。其實李贄對孔子、釋迦都極爲推崇,其個人操守更是堪稱高潔。這一點,當時論爭雙方心中都清楚。反對者所不滿李贄的,主要在於其行爲方式的不循常規。李贄剃髮,穿僧服,卻飲酒食肉,混跡世間;喜臧否人物、評論是非,出言又往往與成說、常識相左,這可在他存世的著作《焚書》、《藏書》和評點的通俗作品如《水滸傳》、《西廂記》中看到。這些言行在當時很容易引起爭議,恰巧李贄又是一個高調張揚、不喜隱藏的“意見領袖”,自然容易受到猜忌和迫害。

真實的李贄是什麼樣的?他的評價怎麼樣? 第2張

從更深層的原因來看,李贄的人生哲學欲打通出世與入世的界限,實踐中則採用佛教禪宗掃落一切成見和世俗格套的方式破除執著。而且他比禪宗走得更遠,禪宗祖師棒喝縱橫,只限於在叢林寺院,對象是求道參禪者,與世俗禮法無涉;李贄則欲把這一套方法推擴開來,且不論聽衆對象,肆意宣揚。他企圖將一種激烈的破壞式的方法運用到世俗世界,這雖然對一部分人來說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卻難以爲大多數人所理解和接受,並且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就不能不引起那些以維護世道人心爲己任的人的不滿,以至於引起當政者的警惕,擔心這些行爲和言論會引起價值觀的混亂,破壞禮俗和社會秩序,這樣一來,李贄最後的命運就幾乎是註定的了。

晚明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儒釋道三教至此走向融合。李贄身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他欲打通儒佛的界限,合世間、出世間爲一體,代表了時代的潮流,符合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但是,儒家講究因材施教,佛教也講對機說法,李贄卻忽視了其方法的適用範圍和應用對象。從個人修行的角度來說,他還沒有達到圓滿超脫的境界;從文化發展的進程來看,他只是一位過渡性的人物—中國文化所追求的既有超越的目標又不礙世間秩序的理想途徑,其實現尚有待於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