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忽必烈居功至偉,元朝卻不足百年而亡

忽必烈居功至偉,元朝卻不足百年而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忽必烈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中國歷史上成功的統治者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廣納賢才、善於聽取意見,但若論吸納人才範圍之廣,糅合民族、宗教的於一體,元世祖忽必烈必然是史無前例的。

從二十九歲開始,忽必烈收攏的人才除幕府舊臣以外,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有識之士,僅僅載入史冊的就有六十多人。在忽必烈衆多門客謀士裏,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中原土地的漢人名儒,他們爲忽必烈征討四方、平定天下,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忽必烈居功至偉,元朝卻不足百年而亡

元大都的設計和負責者劉秉忠,勸說忽必烈和平佔領大理的姚樞,在忽必烈不確定是否停止戰爭,回去爭奪蒙古汗位時,上奏《班師議》的郝經,這些都是忽必烈政治生命裏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當然忽必烈也不是隻器重漢人,他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西域集團,裏面有阿拉伯人、回族人、女真人,這些人裏面有戰功顯赫的名將,也有精通算計的理財家,還有精通儒學的文學家。

13世紀時期,中國歷史陷入政權並立的局面,民族意識劃分嚴重,忽必烈想要征服富庶的南宋王朝,當他詢問漢人幕僚趙復的時候,趙復堅決不肯爲忽必烈出謀劃策,理由是南宋是他的父母國,沒有帶領他人征伐父母的。

1259年,蒙古帝國的大汗蒙哥在戰爭中意外去世,忽必烈馬不停蹄地趕回漠南,單方面宣佈繼承蒙古汗位。此後的蒙古人不僅統一了中原大地,還將西藏、滿洲、中西亞聯爲一體,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成爲一種主流,蒙古帝國的影響是具有深遠性的。

1271年,忽必烈聽取劉秉忠的意見,改國號爲大元,大哉乾元的意思,隨即揮師南下攻打羸弱的南宋王朝。歷史對兩宋王朝的主流評價是懦弱窩囊,可正是這個不被看好的漢人王朝,在三百多年的戰爭中苟延殘喘,體現了不屈不撓的生命力。蒙古軍隊耗費六年時間才攻破南宋的軍事防禦重鎮襄陽城,打開了進攻南宋的大門,後來的征戰毫不費力,輕而易舉。

忽必烈居功至偉,元朝卻不足百年而亡 第2張

1279年,崖山海戰過後,南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左丞相陸秀夫揹着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身亡,自此元朝統一了歷代中原王朝的土地。前面提到過,忽必烈單方面宣佈繼承蒙古汗位,由於不是在真正的漠北草原舉行儀式,蒙古貴族對忽必烈的合法性始終保持戒備。直到蒙古部分貴族擁護忽必烈的弟弟阿不裏哥上臺,忽必烈不得不面對殘酷冷血的事實,要想名正言順地做蒙古大汗,親弟弟阿不裏哥是擺在他面前最大的一道障礙。兄弟相殘的局面在帝王家族並不少見,忽必烈的衣袖染着阿不裏哥的血,步履穩健地踏上蒙古第五代大汗的位置。當元朝正式建立後,忽必烈轉身一變成爲蒙漢各族上層分子的形象代表,作爲蒙古貴族的一員,忽必烈始終站在維護蒙古人特權的立場上。

因此即使忽必烈在進行改革時,依舊會下意識地保留蒙古舊制,而不是像北魏孝文帝那樣,將鮮卑人盡數漢化,實行漢學教育。忽必烈的改革具有變化性和適應性,他在金朝故地上實行的是金朝的制度,而在南宋故地上則是實行南宋的制度,漠北和漠南一帶地區,忽必烈繼續沿襲着蒙古帝國的制度。

作爲大元帝國的統治者,忽必烈不是博愛的聖人,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蒙古大汗,因此忽必烈有義務捍衛蒙古人的特殊利益。這是忽必烈沒有成爲聖賢君王的關鍵因素,忽必烈將征服的地區視作統治異族的地方,同時將它看作蒙古人瓜分利益的寶地,他大力推行民族等級政策,堅持民族壓迫,將數量最多的南宋子民列爲最下等。

無論是政治還是法律,南人所受的待遇都要遠遠低於蒙古人,這是忽必烈的一大缺點。忽必烈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既不是傳統的蒙古君主,也不是開放包容的天下帝王,在他身上保守和創新是對立的,也是相互交融統一的。

在蒙古軍隊還沒有攻打南宋的時候,忽必烈的主要特點是革新,他親近能力卓越的漢人和西域人,同時看重那些“賤民”的提議。可當一統天下的時候,忽必烈的保守思想逐步替代創新思維,他斂財殘暴的一面逐漸暴露出來,原來簇擁在忽必烈身邊的漢人知識分子不是被排斥,就是因冒犯聖言下獄處死。

忽必烈居功至偉,元朝卻不足百年而亡 第3張

忽必烈在鎮壓阿不裏哥叛亂、南下滅宋以及平定各地人民反抗鬥爭時,數次大規模的戰爭需要大量錢財來補充軍餉,因此他下令加重各地賦稅,加大力度搜刮民脂民膏。元朝左丞相阿合馬就是通過理財彌補國庫虧空取得忽必烈信任的,由於阿合馬推行元鈔、增加鹽稅等一系列斂財行爲,元朝的國庫再一次充盈。但阿合馬的行爲也招來大臣不滿和百姓的普遍怨恨,最終阿合馬被大臣王著設計暗殺。早年征戰的順利和疆域的擴大,讓忽必烈再一次滋生出更大的野心,他將對外征服視作歷代蒙古大汗神聖偉大的事業。

忽必烈率軍先後對毗鄰元朝的國家發起戰爭,日本、安南、緬甸、占城深受其害,爲籌集鉅額軍費,沉重的賦稅讓元朝百姓苦不堪言。

自1283年至1289年,賦稅最重的江南地區,光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就發生了四百多起。忽必烈的中年時期是煩躁不安的,面對數不勝數的流民暴動,他開始反思起自己的行爲,並儘量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禁止蒙古貴族無節制地圈地,阻礙農業生產。忽必烈的晚年生活是孤獨痛苦的,最鍾愛的妻子察必永遠離開了他,這讓忽必烈痛不欲生,在過去的數十年裏,察必對他每一步規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察必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察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粉絲,他希望丈夫忽必烈可以效仿這位天可汗,用仁愛平等的目光去招撫四方百姓,而不是以武力去征服他們,爲此察必每天都會派漢儒進宮爲忽必烈講一些唐太宗的事蹟。察必意外去世後,南必成爲忽必烈的繼任正妻,這是察必臨終前指定的繼任者,忽必烈不讓察必留下遺憾和傷心,只好同意了察必的請求。三年後,忽必烈最寵愛的兒子真金英年早逝,這讓剛從妻子去世陰影裏走出來的忽必烈,再一次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真金是忽必烈和妻子察必的孩子,爲能夠培養真金繼承帝王大業,忽必烈親自挑選從蒙古文、漢學到佛教、理財各種方面的著名人物,擔任太子真金的啓蒙老師。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也遭受了妻子和愛子雙重去世的打擊,倘若兩位王朝的開國皇帝共訴衷腸,不知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個人的不幸加上對外作戰的失敗,讓忽必烈心灰意冷,朝廷上下充滿陰鬱肅穆的氣氛。沉重的壓力讓忽必烈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他將所有的寄託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宮廷晚會上來,煮羊肉和烤全羊是忽必烈每天必吃的美味佳餚。雞蛋、藏紅花拌生菜,烤薄餅和糖茶,再配上色澤光豔的葡萄酒,沉湎在暴飲暴食裏的忽必烈身體每況愈下。

1294年,蒙古帝國的主人忽必烈離開了這個讓他悲喜交加的世界,按照蒙古貴族的下葬習慣,沒人知道他將會埋葬在哪裏。人們只記得有一位試圖適應漢族習慣的蒙古大汗,在他八十年的歲月裏做出了許多努力。

而雖然依靠漢化實現了統治,元帝國卻在建立不足百年迅速亡國,這也都與忽必烈遺留下來的分級制度,沉珂的賦稅與驕奢淫逸的皇室習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尤其是對人進行人爲 的劃分等級屠殺“賤民”,更是令人髮指。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