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封常清爲什麼遭人陷害?真相是什麼

封常清爲什麼遭人陷害?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常清的一生戰功赫赫,卻因一次輕敵失手,被奸人誣陷謀害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封常清,唐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生年不詳,卒於天寶十四年(755年),他是唐玄宗時著名邊將,先後任伊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

封常清少孤貧,與外祖父相依爲命,後來外祖父犯罪流放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縣東郊皮朗舊城),他亦隨同前往。外祖父酷愛讀書,在安西服役期間,常教封常清讀書。他30歲時,唐名將高仙芝爲安西都知兵馬使,平時出入有衣甲鮮明的親軍30人爲侍從,頗爲人所注目。封常清想從軍充入高仙芝的親兵之列,但其身材細瘦,高仙芝陋其貌而不納。

封常清爲什麼遭人陷害?真相是什麼

於是,封常清每天去找高仙芝,晨夕不離其門,時間長了,高仙芝勉強將他收留下來,補入親兵之列。開元末年,依附唐朝的達奚部背叛,自黑山發兵西擊安西所轄的碎葉鎮(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高仙芝奉命迎擊,全殲達奚叛部。戰後,封常清自作捷表,將戰爭經過、取勝謀略,詳盡地呈獻給高仙芝。高仙芝閱後非常讚賞,將捷書又呈報上級。凱旋後,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及其僚屬劉眺、獨孤峻都追問捷書爲誰所作,高仙芝將封常清引薦給他們。從此,封常清便知名於世。

不久,封常清以功授疊州城主後又遷任鎮將。天寶六年(747年),高仙芝被任爲安西節度使,他又特升任封常清爲慶王府錄事參軍事、節度判官。高仙芝每逢出討,常令封常清留知後事,權理政務。封常清有才學,處事果斷。當時高仙芝乳母之子鄭德詮爲郎將,深受高仙芝寵愛,高之家事都委其處置,因而在軍中也頗有威望。一天,封常清外出返回,諸將都前來參見,但鄭德詮不以爲意,從封常清背後馳馬突前而過。封常清見狀,不動聲色,及回到使院,命左右將鄭德詮悄悄領來,然後關住院門,對他教訓一番後杖殺,然後,將屍體扔到外面。

就在封常清重杖鄭德詮的時候,高仙芝的妻子及乳母在門外號哭求教,但封常清不爲所動。及鄭德詮死後,高仙芝的妻子及乳母將經過寫狀告知高仙芝,高仙芝看狀後非常吃驚,但按當時軍律,屬僚唐突主將,罪應死。後來高仙芝見封常清也沒責備,封常清也不提此事。然而此舉對整肅部隊風紀卻起到了以做效的作用。天寶十年(751年),高仙芝改做河西節度使,又任封常清爲判官。後來王正見爲安西節度使,又奏請封常清爲四鎮支度營田副使、行軍司馬。

封常清爲什麼遭人陷害?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天寶十一年(752年)王正見死,乃以封常清爲安西副大都護、知節度使。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人朝,以本官兼任御史大夫,並封其一子爲五品官,賜宅第一處,同時對封常清已故的父母都進行了追封。不久,北庭都護程千里入爲右金吾大將軍,朝廷又令封常清代理北庭都護,持節充伊西節度使等職。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以後,唐玄宗在華清宮召見封常清問討叛之策。

封常清奏說:“祿山領兇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唐玄宗聽了封常清的一番議論頗爲賞悅,第二天就命封常清爲范陽節度使,募兵討叛。封常清受命後趕赴東京(今河南洛陽),招募土兵,10天中得兵6萬,加強守備,以待叛軍。就在這年冬天,安祿山渡過黃河,攻陷陳留、滎陽等重鎮時聲勢頗盛,兵鋒直抵洛陽。封常清派驍騎主動出擊,首戰殺死叛軍數十人。

叛軍很快進行反擊,封常清率軍幾經血戰,雖予叛軍一定的打擊,但由於其軍隊爲臨時徵集而來,未經訓練,戰鬥力不強,最終敗退而西奔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舊陝縣)。在陝郡與高仙芝相遇,議論叛軍兵勢,認爲一時難與爭鋒,於是合兵退守潼關。唐玄宗聞封常清敗,下詔削其官爵,其部歸高仙芝統領。高仙芝對封常清仍很信重,又令監巡左右廂諸軍。

但因唐玄宗派來的監軍邊令誠處處掣肘,使封常清處境困難。邊令誠入朝奏事在唐玄宗面前說高仙芝、封常清的壞話,唐玄宗聽了一面之詞,詔令邊令城去處死高仙芝和封常清。邊令誠至潼關,將封常清領至驛南西街宣讀唐玄宗詔命,封常清聽後神色泰然。

封常清爲什麼遭人陷害?真相是什麼 第3張

當初,封常清兵敗入關,欲馳赴朝廷,但至渭南時,得唐玄宗詔令,讓其退守漁關。在潼關期間,他三次上表向唐玄宗述說軍事,都被邊令誠扣壓,一片忠心,無由表達。

及至臨刑前他還上表唐玄宗,陳述其奉命討賊的情況,希望唐玄宗高度重視,不可輕敵,討平叛賊,以安社稷。封常清起自行伍,頗有文才武略,嚴於治軍,生性勤儉,賞罰分明,長期鎮守安西、北庭,對唐西北邊境的安定立有汗馬功勞。但在抗禦安祿山的叛亂中輕敵失手,遭人誣陷而被害,這可以說是一大歷史冤案。

唐玄宗用人如此輕率,對一個屢立大功的戰將因爲一次失手而重加治處,並聽信讒言,置其於死地,這實在是失策,同時,也是他從英明轉向昏聵,由勵志轉向須唐的一個重要原因。